蒋新岚
习作就是孩子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因为其具有非常鲜明的主观性,与孩子本身的语言习惯、积累等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发现相同年龄的孩子,在习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往往差异很大。从习作的教材内容及目标看,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笼统,无可供具体测评的等级目标。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一部分走在教学研究前沿的教师提出,首先我们要对每一学段应习得的习作能力进行较为具体的罗列,并制定相应的评价等级,有效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我正是在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对人物外貌描写的习作指导进行研究和探索的。
一、总结现状,分析问题
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教师对三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人物外貌描写能级水平要求不统一。有些老师认为只要能用简单的词语和短句描写出人物大概的形象就可以了,其他要求不必太高;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要能进行有序描写;还有些教师认为,从写作教学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人物外貌的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应根据中心有所取舍,适当详略。当然,学生情况的不同会决定教师学习目标的制定,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年级能级目标,教学肯定会存在系统性问题。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问题有:
词汇缺乏,不会描述所看到的东西。比如,有的学生描述同学“脸上有点红”,实际想要表达的是“面色红润”,也可以表达为“白里透红的脸蛋”等。或是“千人一面”,不论谁都是“大大的眼睛”,“扇子似的睫毛”。
表达无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先写嘴巴,然后写眉毛,再写耳朵,最后又写了眼睛。
描述不当,不能正确体现人物形象。比如,把年迈的祖父写成形象十分丑陋的人。
修辞不当,让人觉得牵强附会。比如,介绍同学时写“她的眼睛像很大的宝石”。
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建立系统的学习流程,在不同阶段让学生习得相应的知识,或进行能力的培训,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设置目标,明晰标准
教师的不同标准反映了对作文写作能级的不同要求,我认为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不应将目标定得过高,以免挫伤孩子写作的积极性,但也不能随意为之。起步作文,写人时一般要求将人物外貌描写写在开头,以“剪影式”描述向读者介绍人物的外貌,较为恰当。即以偏正短语(如:长长的头发)或主谓短语(如:头发长长的)等语言结构对人物体态、穿着、容貌等进行有序的形象描写,突出人物最大的外貌特点,使读者建立对人物的初步印象。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即是优秀的人物外貌描写。基于以上思考,三年级写人物外貌的目标应制定为:
通过细致观察,能用通顺的语言描写人物外貌,汉字、标点书写正确,力求有序地描写人物外貌,突出人物的面容、衣着等外貌特点。
叙述有序,即在叙述时有一定的顺序。从观察的角度说,可以是从整体印象到具体面容描述;从观察的顺序来说,对五官描述可以从上至下;从叙述的详略来说,可以先简写面容中的两到三个部分,然后重点详写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突出特点,指在观察中能找到此人与他人最显著的区分点,如果能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喜好则为最佳。
三、结合教材,具体规划
(一)案例一。
三年级上册的相关习作内容为“我的自画像”,根据习作内容,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积累
(1)熟读有关描写有关儿童体态与容貌的短语和句子。
(2)建立“好词好句积累本”,摘抄相关好词不少于10个,好句不少于3句。
2.观察
(1)能通过与同学的比较,较准确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态。
(2)能仔细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容貌,把自己的容貌画下来,突出自身容貌特点。
3.写作
(1)用简洁的语言,按从体态到容貌的顺序写自己的外貌。
(2)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自己的容貌。
(3)语言表达通顺,标点正确。
(二)案例二。
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为同学、老师、家长或想象中的人物画像,并学习例文的方法来写一篇习作”,结合习作内容,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1.积累
(1)熟读有关描写老师、家长或卡通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的短语和句子。
(2)在“好词好句积累本”上摘抄相关的好词不少于20个,好句不少于5句。
2.观察
(1)通过同学间的比较,发现同学体态与容貌的特点。
(2)通过平时观察或对照照片或书籍,画出同学、老师、家长或某个卡通人物的体态和容貌,可以夸张地表现其中一个特点。
3.写作
(1)按一定的顺序,以简洁的语言较准确地描写出同学、老师、家长或某个卡通人物的外貌。
(2)抓住人物的体态或容貌中的显著特点,试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此特点写详细。
(3)语言表达通顺,标点正确。
根据教材进行年段整体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教师从宏观上进行分析与指导,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物描写是由己及彼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加大难度,一步一步,从有序到写出特点,扎扎实实地写好人物的外貌。详细的习作学习目标的制定,为教师也为学生指明了习作的逐步提升方向。
四、策略实施,切实提高
(一)及早规划,每日一诵。
语文书上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教师要有规划意识,要在期初就针对写作的内容“找”些文章给孩子集体读。比如,可以找名人名篇《我的老师》、《背影》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找网上其他孩子写得比较好的《我的自画像》、《我的老师》等,有些内容不必全文阅读,可以节选,有的还要进行改动,要考虑到适合三年级的孩子看,便于模仿和学习。这种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
(二)力求教学“非指导”。
虽说教学要有明确的指向与目标,但是在习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不能千篇一律,死板教条。
例如,在习作教学《我的老师》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数学老师的一张照片,然后让学生每人写一写数学老师的外貌,交流几遍,重点点评不同的着眼点与角度。再以上一次的《我的同学》为例,讲解写作的能级目标,四人小组相互帮助,进行修改,最后进行交流。这样教,写出的文章各有各自的特点,既保留了孩子们观察时的个性,又能实现写作的基本目标,效果较好。
“非指导”是有艺术性的指导。教师对习作的课时目标了然于胸,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以亲切的语言、创意的设计激发学生说和写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中倾听学生发言,发掘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从学生的发言和练笔中提炼对应教学目标的内容,用于指导其他学生。
(三)评价促写作。
近年来,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评价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生生评价在写作教学中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评价时可以进行同桌互评,或是四人小组轮换互评。在评价别人的习作时,其实是对习作要求的进一步内化。
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范孩子在批注时使用的记号和评价用语。
2.如果对别人的评价不满意,可以向评定人或评定小组申诉自己的理由,由评定人或小组进行二次评定,如果还有争议,则可以找老师解决。
3.教师要关注学生评价中产生争议的点,因为那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加以挖掘和利用,让它变成教学中的闪光点。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性的过程,人物外貌描写只是习作中的一个小点,如果说将习作中的每个小点都有序列地制定目标并加以实施的话,则一定会对学生的整体习作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