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幼儿文学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以创设情境为前提,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核心,以实践作为意义建构的检验标准,最终形成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幼儿文学;教学模式
一、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进入教育实践的结果,“建构主义的观点就是:知识并不是仅仅由教师和家长传递给学生,而是当儿童对教育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反应时不可避免地自己要进行创造。”[1]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利用一定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中心角色,而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辅助者、支持者。因此,教学不仅是一个调动学生注意力、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已有知识生发联系,构建新知识、利用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情境”指学习背景,学习过程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会话”指学习过程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协作”指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合作,“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两者不能分开,并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生发,生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就改变了以往只关注学生背会多少、记住多少的局面,而以是否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作为新的评价标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带来了教育观念、学生角色、教师角色、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好与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幼儿文学课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二、幼儿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1、以创设课堂情境为前提
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为顺利获得新知识做好铺垫。创设情境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目标性原则: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诱发性原则,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任务性原则,情景创设要带给学生思考和要完成的任务; 趣味性原则,情境能引起学生兴趣;现实性原则,情境创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可以用故事、音乐、图片、谜语、实物、视频等。
如在讲授图画书概论一节时,以经典图画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创设情境。第一遍,ppt只展示文字,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第二遍,ppt展示图片,隐去画面上的文字,提问:你看到的这个故事和刚才的看到的是同一个故事吗?第三遍,ppt展示原版图画书,提问:最后一次观赏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书和你以前看到过的书有什么不同?
因为学生之前绝大多数没有阅读过图画书,图画书又有着与其他儿童文学样式迥异的表现手法,所以通过这三遍不同方式的展示,既给学生直接的例子观赏,又与以往的故事形式做比较,同时,感受到图画书=文*图的特点,为后面图画书理论的学习营造很好的情绪氛围和思考氛围。
2、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核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上的教学法,其主要方式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展开交流探讨,最后通过协作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分析与解决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明显的优点,能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方面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对话与协作,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等方面有很好地效果。
不过,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要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做中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同时能真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正如美国学者布鲁斯·乔伊斯所说的:“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应尽量少把学生看做信息的吸收者,而应多看做知识的建构者。”[2]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把握好教师的角色,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虽然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设计高质量任务,任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设计的任务要简单明确,可操作性强,尽可能多的涵盖所学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尽量注意到任务的趣味性。任务发到学习小组之后,要注意掌控学生交流协作的的局面和进度,督促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增进学生交流协作的效率;此外,在遇到较大困难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上、方法上、精神上等方面的有效支持。总之,在对话协作阶段,决不能放任不管,使“以学生为中心”流于形式。
仍以图画书理论教学的为例,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如下:(1)选一本小组成员都认可并喜爱的经典图画书。(2)介绍该图画书,介绍内容包括该图画书外在形式(如封面、环衬、开本等),还包括主要内容和主要看点(如画风、媒材、主题)(3)得出结论:图画书与其他儿童文学样式的联系与区别。其中第一项任务要在课前布置。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协作,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师期间可以提供的引导与支持有:检查学生借阅图画书的情况,提供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掌控学生课堂讨论的主题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3、以实践作为意义建构的检验标准
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可是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意义建构呢?这就需要一个检验和评价的机制,而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幼儿文学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比如在课堂范围内,有作品创编、作品墙报展示、儿歌竞演、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在校园范围内,可以组织教学设计大赛、童诗朗诵大赛、童话创编大赛等,优秀作品推荐报刊发表;在幼儿园及社会范围内,除了在幼儿园的实习、见习时在幼儿园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平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童话剧入幼儿园表演、撰写幼儿文学教育小论文,深入社会,到社区、图书馆、图书大厦做故事姐姐等。教师要综合平时的实践成绩做为主要的评价参考,最终给出期末成绩,这样从教学评价上也刺激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终极目标的达成。
三、结论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经典《教育的目的》前言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在书中又重点强调这个观点,“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3]建构主义理论中建构意义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不谋而合的。在幼儿文学的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前提,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核心,以实践作为意义建构的检验标准,最终形成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能够实现怀特海所说的“自我发展”,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 著. 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 译.《教学模式(第七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9.
[2][美]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 著. 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 译.《教学模式(第七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3.
[3][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
基金项目:本论文来自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立项编号:1240459)。
作者简介:徐广宇(1977—),女,汉族,河北省定州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童文学、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