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初中语文课堂可谓生机勃勃,课堂上教学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可是语文作业还是显得千篇一律,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积极进行作业改革、优化作业设计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业创新;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109
从现在初中学生语文作业的内容来看,不外乎抄写课文生字词,背诵、默写规定篇目及古诗词,做课后练习,做相关教辅练习(两套左右),单元独立练习或月独立练习,读推荐名著并写读后感,小作文,大作文等等,真可谓“题海无涯苦作舟”,学生的“负”不见减少,“担”却越来越重。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常常敷衍了事,作业书写马虎,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作业质量不见提高,反而下降。
如此现状,教师似乎有 “苍白无力”之感,孰之过?这应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反思。所以,积极进行作业改革、优化作业设计已成为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理念不仅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也应该体现在我们的作业设置中。
一、设计自主性个性化作业——张扬学生的个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设计自主性个性化作业,尊重其个性,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千万不能将作业的布置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使作业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思维化、生活化,逐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 设计自主性自学作业,多元化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与本阅读相关的资料,解决问题。如:学习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前,请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作者生平、经历及有关作品,选一首与本词内容相近的曲子配乐朗读等。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苏轼类似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也可以回忆他抒发其它情感的诗词,如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清新隽美,情致盎然;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题西林壁》,蕴含丰富,新鲜有趣;写于作者失意时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而作者还有另外一首《江城子》,则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则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这里通过多角度查询,多方位辐射,博览众多知识,拓宽了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创造性的开展了自学活动。
2. 设计自选性练习作业,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自选性体现在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方法,也可以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作业,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五个画面情境,即“二山雄立图”、“家庭会议图”、“毕力平险图”、“愚智辩难图”、“神灵移山图”,布置以下作业:(1)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画面来复述此片断故事;(2)结合其中一幅画面写一段描绘性话语;(3)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让两位学生或多生进行情景对话等。这些设置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面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组或几组练习题。自由选择完成练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 设计鉴赏性延伸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的终止,应是一个新知识的起点。将语文学习与音乐、美术等课连接起来,更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如在学习了《音乐之声》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欣赏轻松愉快的曲子《孤独的牧羊人》、欢乐大方的曲子《哆唻咪》,充分感受主人公对故乡、大自然、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自由活泼的性格特点。课后自主查阅与《音乐之声》相关的故事来更深入了解本文。这样的练习不仅巩固、运用、深化学生所学知识,还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设计创造性思维作业——体现文本的“亲和”性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原则。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心理学家也通过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听过一遍就忘了,看过一遍就有印象了,做过一遍就会。所以,笔者认为也可以根据课文再现的情景,适时设计创造性思维作业,让学生在切实的“做”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寄文寓思,设计创造性思维作业。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留给学生想象空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凭借课文内容进行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蕴涵的丰富内容,还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例如,郑愁予诗歌《雨说》整首诗感情基调是喜悦的,朗读语调是轻快的。但具体落实到各小节时朗读语调又有所变化,学生多次朗读后,由“等待久了”一语想象急切心情,由“走得很轻、温声细语、呼唤乳名”等词想象轻柔、温和的情调,由“去踩、去看、绕着说、去听听”等词想象欢快情调……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定能“想象”出一片新天地。
2. 感知文本,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想象练笔。有些句子在课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乡愁》这首诗中就有非常漂亮而贴切的比喻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上下点功夫,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读写能力。可让学生想象一下以后离家外出求学或工作后的那种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仿照课文,发挥想象,用漂亮恰切的比喻句来尽现自己的感受。笔者还记得那堂课里学生们兴趣高涨,“乡愁是一轮皎洁的圆月”、“乡愁是一片轻轻滑落的槐树叶”、“乡愁是一朵清香四溢的腊梅”、“乡愁是一个及时的E-mail”……好句子不断涌现。
3. 渗透文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维活跃,思想众多,在思维发散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不必在备课时为学生设定“最好的一种方法”,应尽可能地挖掘多种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合理性。例如:学习了俄罗斯作者叶赛宁《夜》这首诗后,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于是这样布置作业:“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你们当一次小能手,为自己设计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时间为三天。”三天后,教师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学生纷纷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作业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无限风光:有的在作业本上用硬笔书法认真抄写了这首诗;有的用五彩的笔描绘出了静谧的夜、歌唱的溪水、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美丽的月色等等;有的交了一盘磁带,里面录了他的配乐朗诵;有的则从家里找来了在宁静的夜晚拍摄的照片来给大家分享;有的将自己喜欢的优美生动的诗句收集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还有的则仿照课文自己写了一首小诗来献给大家……
所以,根据课文的意境,结合学生的认知“欲”,适时设计创设性思维作业,使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的主人。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促进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以客观、激励、导向为主,让学生明白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激起学习的兴趣,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通过自我批改、相互批改、分组批改、当堂批改等形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让作业本成为师生间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教师在作业本上书写自己的微笑、赞赏、批判、鼓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也写上类似的话语,师生之间的心灵得到了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学生在无形中把作业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再是沉重的负担。他们会在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其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有效的作业设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自我内化、整合能力的提升,更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开辟新航。
参考文献:
[1] 郁恩广.教师下评语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 李建生.借助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学习课文[J].云南教育,2010(4).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中学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