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琅琅读书声,读是语文课上最美的风景。唯有“读”才能深入文本,理解课文的大意主旨,唯有“读”才能走进文本读出别样的风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每一节语文课都将因朗读而精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教师进行范读时,可以让学生闭目凝神听,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点上。这是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基础。在范读课文时,应把握住总的基调,掌握好整篇课文的感情色彩。如《游子吟》这首诗,学生在幼儿时期家长就教会他们背诵了。但诗意是什么?学生一知半解。我就引导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游子离家母亲牵挂,母爱是最伟大的爱。经过诗文对照,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朗读时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气氛的渲染,理解诗的内涵。
读完古诗,有几个学生说自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样较难理解的古诗、意境,经过教师的朗读及讲解,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教师进一步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
二、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明志传神、承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妙义理,体味作者的神华妙笔。有感情地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感染力。诵读是连接文本与阅读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老师对学生的阅读中明确要求,需要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读是文本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从文章到自己,感知事物,掌握正确读法,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草虫的村落》的过程:
第一:请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第二:你都读懂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教师未作任何评价和引导)请同学们带着不懂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
第三: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解决的问题。
第四:全班交流解决的问题。
第五:教师小结,总结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学生的各种理解给予肯定。
这就是一个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的课堂教学环节。
三、创新朗读训练的形式。
朗读为语文教学方法的首选。当前课堂朗读目的不明,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没有带着问题服务探究,朗读太少,朗读方式不恰当是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读懂一篇课文,必须反复讀。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调的读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乏味。教师要设计好多种读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根据课文内容变换不同的读书形式,如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分角色读、领读、反复读等,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带着问题读,最有口无心的读是齐读。
四、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
在阅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正确节奏,充满感情,实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梯度进步,授课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以达到阅读悦读越读的最佳效果。
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并从这些方面加以指导:首先要选择阅读材料,所选的文章最好是文情并茂的文字,而不是平淡直白的文字,这些材料最能训练文字朗读。教师应根据文本为学生选择适合阅读和背诵的作品,读书就是学习结构和遣词造句。有些文章不是所有部分都适合背诵,应该选择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美妙的语句,好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多的阅读和背诵能读出更多的味道,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如果每周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文章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地背诵,完成数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巨大的财富,对以后发展有很大帮助,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其次,在阅读的技能方面,教师应该做到:(1)正确示范:学生善于模仿,范读是非常有效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自己要经常练习朗读,以便准确、动情地范读,也可以与文本阅读相结合,选择阅读和中心密切相关的语言,生动、鲜明的段落篇章的部分。(2)情感:对思想和情感的准确理解是阅读文本的基础,带着感情朗读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关注和重建图像,让学生思考、观察、感受思想和感情。(3)难度:容易读错的字,可以事先处理,难读的地方,帮助学生掌握理解长句,解释如何标标点符号等。(4)阅读的意图:读注释以明晰目标,具体要求应预读,读习题。老师可以回顾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阅读水平,评价应予以充分肯定,也要指出不足,提供更好的措施,实现有意识地练习朗读,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读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仅是语文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应普遍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应该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是通过读的方式体现的,学生的读的能力和读的习惯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和进程,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的特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