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建郑久平
(1.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非市场分工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中间品交易效率的解释
林 建1郑久平2
(1.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分工、交易成本理论,利用角点均衡分析方法对非市场分工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随着非市场分工发展,城乡收入水平同时下降且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随着交易效率提高,城乡趋同的一般均衡结论不再成立。为此,转变政府职能,杜绝政府在资本投资、产业发展方面的非市场行为与超市场强制,是改善当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业分工;城乡收入差距;角点均衡;中间品
新兴新古典经济学(杨小凯,1999)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和演化是个人专业化水平不断演进的结果,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经济由自给自足转向部分分工,直至完全分工,用生产力和专业化水平差距表示的城乡二元结构将被完全及平衡的分工所取代,城乡两个部门之间的生产力和专业化水平将趋同,城乡二元结构随之消失。这一理论与刘易斯(1954),拉尼斯、费景汉(1961),Jorgenson dale W.(1967)等提出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了市场性的自然分工发展是实现城乡趋同的关键环节,完全分工就是城乡二元结构消失的充要条件。
但新兴古典经济学只考虑了在纯粹市场条件下城乡趋同问题,实际中由于政府的存在,政府基于各种原因,通常会以产业政策人为影响产业结构及其演进模式,结果就是人为提高了分工水平,一些在市场条件下不会产生的中间品以承担更高交易成本为代价被人为生成,从而影响城乡趋同进程。
众所周知,自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后,人们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信心大为增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深度、广度都大大提高,而其中产业政策更是作用突出。不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还是进口替代、出口导向战略实施都是产业政策的体现。更有一些欠发达国家为实现经济上的赶超,违背自身比较优势,以指令性计划、扭曲要素价格、提供政策优惠等为手段,以承担极高的交易成本为代价,强行建立了若干缺乏自生能力、效率与竞争力的产业与企业(林毅夫,2002)。这些产业与企业又大都集中于提供中间品的重化工业、轻工业、生产性服务部门,大量中间品的非市场生成,推动分工水平的非市场发展。
非市场分工发展不能获得市场性的自然分工发展所能带来的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好处,相反还具有降低经济效率、恶化城乡收入差距等不利后果。
本文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从中间品交易效率的角度,创新理论模型研究非市场分工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明确非市场分工发展与城乡收入的关系,同时更全面理解产业投资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非市场分工发展,非市场生成中间品种类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新兴古典经济学基于专业分工、交易成本所获得的经济将由自给自足转向部分分工,直至完全分工,达成人人效应相等、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结论不再成立。
(一)非市场分工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模型的基本假设
设一个人数M很大的事前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的连续统经济。有一种消费品y和i类中间品。由于人为提高分工水平,新增了j类中间品,j为外生给定量。生产中间品i、j的人为城市人口,达成均衡状态时他们之间的收入或效用相等,由于存在城乡收入差距,生产y的农民的收入或效用与城市人不相等,产品y、i、j均实现市场出清。未达到完全分工时,农民同时自给z类中间品用于生产消费品y。对于一个人,消费品y和投资品i,j,z的自给量分别是y、xi、xj、xz。消费品y和投资品i、j的出售量分别是购买量分别是。一个人同时使用劳动和i+j种中间品生产消费品y。消费品由一个有投入ly和V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
yp是y的产出水平,ly是该人用于生产y的劳动数量。V可以被看做一种合成的中间产品,是i+j+z种投资品投入的一个CES函数。y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中间产品种类数i+j的一个增函数。消费品的一个生产者可以自给或购买生产过程所用的中间产品。市场自然分工发展生成的中间产品i的交易效率系数是k,非市场分工发展生成的中间产品j的交易效率系数是k-b。从最终产品的产出损失看是中间产品的管理费用。
中间产品i、j的生产函数表现出专业化经济,由:
g>1,i=1, 2,…i;j=1, 2,…j ;z=1, 2,…z 给出。分别是中间品i、j的产出水平,li、lj、lz是一个人生产商品i、j、z的专业化水平。
参数g表示生产中间产品i、j、z的专业化经济水平。每个人的禀赋约束是:
Pi、Pj是中间品i、j关于消费品y的价格。
(二)非市场分工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模型的构建与数理推导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一般均衡将从自给自足经济不连续地跳到部分分工再跳到完全分工。完全分工时,取得最高的人均真实收入水平,此时每个人只专事于一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未达到完全分工,农民同时自给z类中间品用于生产消费品y,生产中间品i、j的人实现完全分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求解此时的决策问题与角点均衡,此时,根据对称性原
利用上组等式,生产消费品y的农民的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
生产中间品i,j的人的决策问题分别为:
生产消费品y的人的决策问题的一阶条件是:
根据生产中间品i,j的人效用相等与i,j,y市场出清条件,农民的效用与生产中间品i,j的人效用不相等,My、Mi、Mj分别为生产y、i、j的人数,,其中,各内生变量的解为:
因为Uy=Uj,所以,式(17)中用表示农民收入与非农收入的差距。
如果农民按最优决策进行生产,实现完全分工,不自给中间品z,只生产消费品y,z=0,此时
注意到w、R、i、j 均大于1,β、ρ均小于
在农民按最优决策以完全分工方式进行生产时,以效用代表的农民与非农民收入比随着非市场分工发展生成的中间品种类的增加而降低,即城乡收入差距随非市场分工发展而不断扩大。
在z>0,xz>0时,由于农民是按非最优决策进行生产,农民收入低于按最优决策进行生产时的收入,依然成立,城乡收入差距随非市场分工发展生成中间品种类的增加而不断扩大的结论仍然成立。在z=0,xz=0与两种情况下均成立,表明非市场分工发展同样具有降低城市人均收入的效应,但其作用程度小于降低农民人均收入的作用程度。
综上所述,从非市场分工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角点均衡分析表明,在一个二元结构突出的经济体中非市场分工发展具有同时降低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的效应,但对降低农民收入的作用程度更大,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不再趋同。新兴古典经济学基于专业分工、交易成本所获得的经济将由自给自足转向部分分工,直至完全分工,达成人人效应相等、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结论不再成立。
我们在上文中讨论了二元结构下,即城市完全分工与农村部分分工条件下,非市场分工发展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一则同时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并对农民收入降低有更为强劲的作用。
如此,政府干预下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分工将是城乡二元结构消失的充要条件的结论也不再成立。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怀着国家经济快速强盛的迫切愿望下,政府为了在经济上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其结果可能有昙花一现的短期繁荣,长期来看不但未能实现经济强盛的目标,反而因分工缺陷导致产业升级困难、失业问题严重等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发展中国家普遍追寻的强国梦,最终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模型中还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下面我们就非市场分工如何对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影响,其影响的机理与途径如何进行探讨。
第一,从城乡的经济关系来看,非市场分工发展就是政府城市偏向政策的实施和推行。
政府干预下的非市场分工表面来看是为了提升整体经济的竞争实力,提高了经济的整体分工水平,但从城市和农村经济关系的对比来看,非市场分工实际是人为提高了城市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加大了城乡经济的分工差距。基于此,讨论非市场分工发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较易理解的。
但是,为什么城市偏向的政策也不利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呢?我们希望从分工的度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城市而言,非市场干预下适合的分工程度是很难实现的,而无论是分工不足还是过度分工对于整体经济效益和效率都是不利的,政府产业政策的推行导致的或是某些行业分工不足或是某些行业过度分工,而两者都将带来要素价格的扭曲,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效益降低和效率损失。分工不足是计划经济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特征,在汽车制造等一些行业中,单个企业几乎完成了汽车生产的所有工序,难以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既无法达到专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又造成企业专业生产技术提高的困难,内部运行费用极高,企业利润低,劳动者收入在平均化的趋势下缺乏激励均处于较低水平。过度的专业分工,往往是政府为支持某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采取鼓励性的产业发展政策,这样的好处是单个行业或产业在短时期内建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同时为了实现单个行业或产业发展的目的,必须要求动员资源,扭曲要素价格,采取低利率的融资政策或是压低劳动者工资水平,同时还必将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大量的重复建设,这样的现象在传统的钢铁制造和新兴的光伏行业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
第二,从整体经济来看,非市场分工动摇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分工不再由市场决定,而成为一外生变量,要素流动不再依据回报率高的流向原则,使得整体经济要素投入的回报率降低。而且,非市场分工发展还将扭曲要素价格,带来产业发展方向与比较优势的背离。非市场分工下要素价格的形成不再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而由政府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价格信号反映不了要素资源的稀缺程度,也就无法根据价格甄选和判断哪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并且,非市场分工发展下经济主体为非市场行为形成,经济主体对于企业经营的考虑也不再从市场出发,极易增加交易成本,带来寻租等问题,降低劳动者的收入份额。
分析表明,非市场分工并无益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相反非市场分工还将导致严重的效率损失与效用降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非市场分工都将带来以效用表示的城乡收入水平降低。
从现实而言,政府干预下分工的演化,计划体制曾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停滞,带来的是城乡收入水平的共同降低,以效用表示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今以政府干预经济带来的非市场分工,造成以产能过剩为代表的供求失衡,以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延伸的资产泡沫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健康增长带来影响。
本文政策启示是,应充分发挥市场在分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演进模式中的基础作用,避免政府产业投资政策的人为干预,超越市场条件人为提高分工水平,生成大量交易效率较低的中间品,形成经济效率的绝对损失。
就我国而言,为缩小当前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杜绝政府在资本投资、产业发展方面的非市场行为与超市场强制。通过改革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与资本品价格制度,提高资本品价格与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促进资本在行业间配置的均衡程度,实现资本在劳动者间更均匀的占有和使用。同时,还应注意到城乡的歧视性政策,政府一厢情愿的对城市的支持性政策,带来的却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下降。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放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民的具体情况,城市经济政策不仅会对城市经济和城市居民收入产生影响,对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农民的生产决策行为不仅影响的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与城市居民收入也将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Lewis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rs of Labour[J].Manchester School, 1954,22 (2).
[3]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Jorgenson dale W..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u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67,19(3).
[5]Vandana Chandra, Ralph El-Chami and Jeffrey H. Fischer.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he presence of unemployment and non-traded intermediate goods[J].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54(1).
[6]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1).
[7]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8]Jorgenson dale 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Economic Journal,1961,71 (282).
[9]Giuseppe Colangelo and Umberto Galmarini.Ad Valorem Taxation on Intermediate Goods in Oligopoly[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1, 8(1).
[10]José Pedro Pontes.Intermediate goods and the location of productive activity[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5,39(1).
[11]Sukesh K. Ghosh.Intermediate goods and the optimum tariff structure under neutral tariff retaliat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976,112(4).
(责任编辑:于开红)
The Influence of Non-market Labor Division on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ransaction Efficiency of Intermediate Goods
LIN Jian1ZHENG Jiuping2
(1.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bor division and transaction cost in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non-market labor division on the convergence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with the method of corner equilibrium analysis. It shows that the incomes of urban and rural would be declining simultaneously an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would be expanding. So the general balance conclusion in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hat urban and rural will go to convergence with transaction efficiency advancing is no longer plausibl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 as well as put an end to the government non-market or mandatory behavior i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crucial to the reduction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promo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 of labor; urban-rural income gap; Corner Equilibrium; intermediate goods
F323.3
A
1009-8135(2014)04-0042-06
2014-04-21
林 建(1959-),女,山东烟台人,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的长效机制构建及调控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XJY02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