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美洁 黄权生
(1.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2.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桥对社会文化的贡献非常大,故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指出:“桥梁,这个闪耀着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产物,也初具规模,并且日益成为人民日常的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建筑物。”[1]3“有路即有桥,中国之所以成为泱泱大国,桥的贡献,比路的贡献,还更重要。”[2]30-31三峡库区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桥梁如雨后春笋般的横跨长江两岸,成为三峡地区发展的指向标,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率领三峡人民走向富裕的旗帜。三峡水道利在水运,水路航运是三峡发展的标志,但一座座跨江三峡桥,改变了几千年的交通和社会文化格局,三峡跨江桥已经不仅仅是建筑和交通意义上的桥,是引领三峡发展的龙头,更是新世纪三峡人民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葛洲坝和西坝均为西陵峡口并列的江心洲,葛洲坝为建水利枢纽被挖掉,葛洲坝:“据《东湖县志》记载,三国东吴赤鸟七年(公元244年),吴西陵都督步步骘曾在洲上筑步骘城;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其子步阐继为西陵都督,据此降晋,故又名步阐城,距今1 700多年。”[3]30西坝:“古称西塞坝,也叫西塞洲。因洲在城西,又因夷陵为楚之西塞,西坝因此得名。”西坝屯甲沱:“位于西坝中部,相传三国时,吴将陆抗讨伐步阐,曾在此屯兵,故名。”[3]60由此可见葛洲坝和西坝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其位于西陵峡口,葛洲坝和西坝均为筑城以据敌的城堡要塞,在1 700多年前,就有可能在两洲之间连桥为锁,或者与西陵峡口上的索桥,或与两洲之下不远的荆门虎牙相结合,形成立体而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如史载:“吴人(吴彦)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船。”[4]421
公元272年,吴建平太守吴彦在西陵夷道、荆门等地长江要害处,用铁链连系两岸横断江路,抵御晋师东下,有人说这是“长江第一桥”。[5]471如史载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信州刺史萧慥(信州,即今夔州府)从湘东王绎援台城,军于西峡口,淹留不进。大宝二年,陆法和谓湘东王绎,请守险以待蜀,乃引兵屯峡口。及绎袭位,萧纪自益州举兵,由外水东下,与绎相攻,军主西陵。法和筑二城于峡口两岸,运石填江,铁锁断之。纪亦筑连城,攻绝铁锁。梁主益发军援峡口,纪寻败死。”[6]3514“在据1 400多年的南朝,在波涛汹涌,江面宽阔的三峡出口(西陵峡口)之处建大型索桥,可以说是古代建桥技术的一大进步。”[7]324而这些浮桥或索桥具体建在西陵峡口哪个位置,史载不详,但考虑到葛洲坝和西坝将长江一分为三,在江中有两个天然“桥墩”,而“桥墩”一直筑有城池防守,故笔者推断,历代西陵峡口锁江之处的最佳选择地点就是葛洲坝和西坝,一则二坝将长江一分为三,二则江面因此变窄,利于架桥,也利于锁江。
葛洲坝建大坝成就了长江第一坝桥,“宜昌为汉口重庆之中心,轮船交通,往复频繁,且川汉铁路亦以宜昌为中心,将来电气事业最易发展,故以此地设厂较为相宜。”[8]这是民国人对宜昌的青睐。而詹天佑曾多次在宜昌勘测铁路,并铺轨、架设桥墩桥梁,但近代川汉铁路(即今天的沪蓉铁路或达万铁路)留下了百年的遗憾。建国后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都在宜昌建设,宜昌也因此成为长江上桥梁比较集中和非常有时代特色及有深远影响的桥梁文化的代表,现代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坝桥更是兼有民族复兴桥的重任。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出口、南津关以下3公里处的湖北宜昌境内,这里不仅是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也是三峡工程的反调节和航运梯级工程,而且葛洲坝枢纽工程本身也是一座独特的坝桥。加上为水利枢纽工程而建的葛洲坝三江桥,葛洲坝枢纽工程就有两座独特的桥梁。葛洲坝大坝的建设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代军事家和建筑师在西陵峡口建跨江大桥的历史召唤。
历史上葛洲坝上或附近可能数次建桥,这虽只是推测,但西坝南端建有大禹庙(黄陵庙),则体现了西坝作为江心洲其重要的军事地理和文化地位。如西坝庙嘴:“系西坝南端凸向大江的部分。因这里原建有黄陵庙(清末已坍塌),故名。”(见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委员会编:《宜昌市地名志》1984年(内部资料))西坝黄陵庙在东湖县志、宜昌县志均有记载,和今天三峡大坝附近的黄陵庙成为三峡治水文化的象征。可见在中国,尤其湖北四川人眼里,大禹是驱蛟龙、斩孽龙、湮洪水之神。
《孟子·离娄》指出:“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9]426《墨子·兼爱》亦指出:“古者禹治天下……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10]130大禹成为长江流域治水文化的符号,而历史上在此建桥(浮桥),从两个江心洲链接江岸也是有其现实需求的。今天三峡大坝和葛洲坝附近都有大禹遗址,难道是巧合吗?这事实上是远古的大禹对后代子孙的期待。
川汉铁路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其影响大大超过修建铁路本身,影响到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但在三峡口改善交通,远古有传说的大禹,近代有詹天佑的努力尝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善交通的葛洲坝人完成了远古大禹和近代詹天佑的使命。宜昌作为历史上川汉铁路的中转站,首先兴起了建设川汉铁路的热潮,至今留下了诸多遗址和地名,如铁路坝:“光绪年间,清政府决定兴建川汉铁路。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京绥、京汉、津浦线2 000多名职工,汇集于今铁路坝一带破土动工,并修建了一栋二层楼的房屋作办公处。经过数年建设,在宜昌东北边,崇山峻岭间,建起了一些涵洞、桥墩,宜昌至小溪塔一段路基也初步修通。……由于铁路坝一带曾作为修建川汉铁路的基地之一,因而得此名称,并沿用至今。”大峡:“1909年兴建“川汉”铁路时,将这里的山脊劈开一道山谷,其形如峡得名。”(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委员会编:《宜昌市地名志》1984年,(内部资料))当时詹天佑对在宜昌修建铁路的事情非常热心,为了避开长江天堑,詹天佑采用沿江铺设铁轨,而今宜昌火车站到小溪塔段就是清末开始修建的,在宜昌东北边至兴山、秭归等地崇山峻岭间,建起了一些涵洞、桥墩,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遗憾。
川汉铁路掀起了全国的保路运动,进而爆发武昌起义,清政府随之被推翻,此路修建与不修建,成了中华政治体制的转向,而保路运动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自强的号角,激励着中华民族改善交通,奋发图强,唤醒了民族豪迈的自信心。
在建设葛洲坝水利工程过程中,为了链接西坝与宜昌城区,确保水利枢纽的质量,架设了葛洲坝三江桥。《长江大辞典》记载葛洲坝三江大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跨人工航道两岸,为葛洲坝水利枢纽船闸工程的主要配套项目之一。……工程随葛洲坝三江船闸同步建成,是由市区通向主闸电站和坝上旅游地主要通道。”[11]398三江桥得名是因为长江出西陵峡口南津关后,江面由300米骤然展宽至2 200多米。葛洲坝水利枢纽就修建在江中的葛洲坝和西坝两个江心洲上,而两个江心洲把长江分为三股,即大江、二江和三江。三江大桥就是一座连接长江北岸和葛洲坝这个江中小岛的桥梁,在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天也是连接主城区和西坝的繁忙桥梁交通枢纽。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具有航运、发电、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也为将来兴建三峡水利枢纽作了实战准备,对宜昌市城市发展及市政建设,亦将产生重大影响(见《宜昌市地名志》1984年2月,第21页(内部资料))。事实上,葛洲坝大坝加上船闸其实也是一座现代桥梁,我们一般叫葛洲坝大(水)坝,以桥名之,则可叫葛洲坝坝桥,可以说该坝桥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就如三峡历史上的浮桥和索桥一样,具有伸缩和活动性,如三江船闸:“为了解决过船和坝顶过车的矛盾,在2号、3号船闸上闸首上游桥墩段,建有提升式活动桥,提升净高度18米。在船闸不过船时,大坝上可通行汽车和专用火车。在2号船闸提升楼顶设船闸总调度室,顶部高程109.4米,是葛洲坝水陆枢纽最高的建筑物。”[3]20因此,葛洲坝三江大桥和葛洲坝大坝(坝桥)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跨越长江的大桥。当三江桥或其它宜昌跨江大桥检修的时候,船闸上闸首提升式活动桥便能缓解交通压力。当年詹天佑修建川汉铁路不能跨江建铁路,对于今天中国桥梁人而言,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困难了。
葛洲坝坝桥可以说是华夏第一灞(坝)桥,其建设让西陵峡上险滩消失,改善了交通,完成了大禹的夙愿。葛洲坝建设之时,虽有一些人海战术的传统治水的弊端,但其对我国水利建设影响深远,成立了葛洲坝集团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三峡大学前身——葛洲坝水利学院,这一切都是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实践中形成的。在长江上第一次建大坝,为未来长江建设大坝,及利用大坝改善交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有诗为证:大禹庙前西坝洲,铁锁锁江千年寒。移山填海葛洲坝,坝桥一体三江通。天祐有憾今弥补,川汉悲歌不再来。屈子故里一学府,三峡飞虹志万年。
三峡大坝选址三斗坪中堡岛,它是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遗址之一。该岛如西坝河葛洲坝一样,是一个江心洲,将长江一分为二,冬春水退可步行至岛上,夏秋季节四面环水,故名中堡岛。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数千年前冬春水浅之时,古大溪人,以木为梁,跨越长江与陆岸。数千年后,当三峡大坝地址勘测队发现中堡岛和三斗坪一带的地层全是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于是三峡大坝坝址就选于此,大坝轴线横穿中堡岛。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三峡大坝建设中,中堡岛便是这个支点,是跨越大江的浮梁,具有数千年神奇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堡岛于是成为托起三峡工程的阿基米德点。中堡岛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被外国专家称为上帝对中国的恩赐!这种恩赐,让中堡岛作为江心浮梁,为建设大坝,最后形成三峡大坝桥,起到了跳石的浮梁作用。
葛洲坝所建的西坝上有一个黄陵庙(大禹庙),而在三峡大坝选址处,也有一个黄陵庙,成为三峡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这两坝均有黄陵庙,难道是上天安排的巧合?早在民国时候葛洲坝和黄陵庙便被选为三峡建坝的地址,“发电厂须有适宜之进水池及泄水沟,此地均可布置。故相度形势,以距离宜昌相近之葛洲坝与黄陵庙两处为水力发电之地点,较为适当。(黄陵庙)有花岗岩地峦多处,皆有用作滚水坝之可能。此次初勘所选地点在黄陵庙附近,以与葛洲坝计划互相参证。”[8]黄陵庙可遥遥看见中堡岛,1870年的特大洪水淹了治水英雄大禹的庙宇,黄陵庙庙宇的巨柱上留下了水淹的痕迹,成为珍贵的水文实物资料。传说中堡岛距黄陵庙数公里之遥,岛比黄陵庙低得多,然而千年一遇的洪水却没能淹了中堡岛,这种水涨岛高的奥秘,需要科学的解释,中堡岛也因此作为三峡大坝拦江坝址(桥),而不是民国时期选择的黄陵庙。黄陵庙并没有因此而寂寞,三峡大坝的修建让其名气大振,而不再修建拦江坝,让这历史古迹得以保存,
三峡大禹庙非常多,但得以保存的寥寥无几,而西坝的黄陵庙在清末就被毁,西陵峡黄陵庙(大禹庙)却完整地保存下来,守候着千年不遇的伟大工程,也守候着三峡大坝的最重要辅助工程之一的西陵长江大桥。这与大禹治水爱(利)民分不开的。诸葛亮《黄陵庙记》道:“(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貌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大禹数千年前的神功,与今天的三峡水利工程之间有着无形的心灵感应。
三峡工程使流传数千年的“大禹治水”美好神话传说在三峡得以实现,体现了五千年华夏大禹文化的精神与智慧,是大禹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安邦精神的历史重演。在三峡地区留下了夔门、黄牛峡、授书台、斩龙台、巫山十二峰等大禹治水地名与传说,这些历史地名、传说,寄托了中国人希望治理长江水患的亘古梦想,三峡工程实现了历史传说并变为事实,是华夏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共融的历史丰碑,更是中华民族治水文明中治水防洪,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最高体现,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最佳诠释。通过三峡工程的开发和三峡水利文化的构建,三峡工程正在形成华夏“大禹治水”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神奇的三峡大坝,三峡专用桥隧与专用公路,跨江而过的大西陵长江大桥,矗立在昔日纪念大禹治水的黄陵庙前,这是自然的巧合,还是大禹在远古的冥冥安排?
在一千多年前,聪明的古人便在西陵峡口建设了一座跨江大索桥,距今已有1 700多年,西陵峡就有铁链连系两岸横断江路,前面《十七史·百将传》提到:“吴人(吴彦)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拒船。”有人说这是“长江第一桥”。[5]471史载“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12]184
这个在南北朝末周代建成横跨西陵峡口的大索桥,往返江南江北运输军需及人员,凭借此桥,接济军需粮草,改变了大江阻隔和峡口江水湍急的自然条件。这种峡江索桥于1996年8月10日再次出现在三峡工程中,堪称“神州第一跨”之称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关键项目西陵长江大桥,提前九十天正式建成通车。西陵长江大桥是位于三峡大坝下游4.5公里的一座大跨度悬索桥,以其单跨900米全焊钢箱梁结构而跃居亚洲同类型桥梁之首。全桥长1 118.66米,桥宽18.5米,最大通行荷载为单挂290吨,常水位最大通航净空30米。西陵长江大桥承担三峡工程建坝期间两岸繁重的运输任务,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为长江三峡添了一大人文景观[13]。西陵长江大桥1997年获铁道部优质工程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陵长江大桥这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修建的神州第一跨,跃居当时亚洲同类型桥梁之首。如回溯千年长江建桥史,这还能成立吗?早在1 700多年前,这里已经有跨江大索桥,但此索桥起到的是阻碍交通的锁桥之用,而今日之三峡工程大索桥——西陵长江大桥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两岸交通的主要通道,为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三峡总公司建设部的专家指出:“西陵长江大桥是三峡工程对外交通的关键项目之一,在三峡工程施工期间承担各种物资、材料、设备的过江运输任务,同时又是勾(沟)通鄂西南、长江南北公路干线的永久性桥梁。”[14]历史有重演,也有巧合,但历史更有同与不同之分,历史上的西陵之索桥其功用和客观效果是不同的,这些跨越千年的西陵索桥都是华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葛洲坝水利工程是三峡工程的预演,从工程结构看,葛洲坝是三峡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宜昌市三斗坪的三峡工程则是华夏长江万里江水上最大的水利综合工程。工程开工后,由于西陵峡原有公路老化,绕山而行,于是修建了宜昌至三峡工地长约30公里的准一级专用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时50公里,该公路被称为三峡专用公路。该路全程有30多座桥梁和5条隧道,桥和隧道总长度占道路长度的47%,有桥梁、隧道博物馆之称。在大坝建设中,大坝下游4公里处,修建了西陵长江大桥跨江大桥,一路一桥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保障,如今该路该桥也成为三峡工程旅游参观的重要通道。人们可以从三峡专用公路过桥梁、穿隧道,到达三峡旅游购票点,转乘三峡专用大巴车,通过三峡人行桥,上大坝观景台、坛子岭,然后乘专用车辆跨越三峡大坝坝桥,到三峡大坝截留纪念园参观,看大坝泄洪,最后沿西陵长江大桥而回。也就是说三峡大坝坝顶与葛洲坝一样也是一个跨江大桥,不需要辅助工程就直接可以通车。
三峡大坝坝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意境,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桥梁的作用,是民族振兴腾飞之桥。三峡工程的大坝坝桥、三峡公路和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三峡人行桥一起成为三峡工程的有机统一体的一部分,也是三峡工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三峡大坝的水利专家萨凡奇曾说:“从发电、灌溉、航运、防洪这四个方面看,任何一个方面的效益都值得做三峡大坝。世界上没有这样好的地方,这么好的机会……三峡大坝是我一生的得意之作。”[15]中国学者指出:“三峡工程文化主要是以水利枢纽和电力设施为代表的现代化工程景观所承荷、蕴藏、折射的一种充满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特色文化形态,它主要由大坝景观、电站景观、航道景观和桥梁景观等有机构成。”[16]作为三峡工程的桥梁,尤其是大坝主体坝桥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深远的,从其经济价值、交通便利和无形的文化影响来看,在今天任何一个已经建成的工程中,都是独一无二。因为没有三峡水利工程可能三峡只是一个中国的三峡,自从有了三峡水利工程后,三峡已成为世界的三峡了[17]。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清末重庆和宜昌被迫向帝国主义开为商埠,而川汉铁路路权也被迫出卖给外国列强修建,辛亥革命精神领袖孙中山《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水力资源,改善川江航运的强国设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设想只能是强国“梦想”。如今三峡大坝建设成功,可谓是强国之梦正在实现。而三峡工程则是通往强国之梦的桥的起点,也是撬起我国快速发展的支点。其输送到全国各地的电力,保障年通航由1 000万吨,上升为每年5 000万吨,让下游数千万人免遭洪涝之苦,其功劳之大,谁能与之比呢?
三峡大坝,是一个大坝,但她和葛洲坝一样,也是一座桥。其影响和功用,代表的民族精神远非一座大坝和一座桥所能比拟。大坝桥相比西陵长江大桥,其意义更为宏大而伟岸,她是国家百年的梦想,川汉铁路曾路过其江岸,国父曾设计宏伟蓝图,毛泽东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这一切凝聚了太多民族的寄托和梦想。
国父曾曰:“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18]176国父提出建设大坝,后来在其《三民主义》中写到:“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代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是可以变贫为富的。”[19]402-403可见国父寄予三峡大坝的厚望,而国人何尝不是如此。当1870年千年不遇的大洪水来临之时,大禹庙无赖被淹,而中堡岛安然无恙,如今建在中堡岛上的三峡大坝桥,自然是揭开大禹庙无奈难题的桥梁。千多年前索桥横锁江关而水道阻隔,今西陵索桥变成通途的桥,这是数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这(坝)桥不仅是民族振兴的桥梁,也是中华民族大禹精神的丰碑。
从国父之提出修建大坝梦想,是一梦百年;若从大禹治水看,是一梦四五千年,而铁索锁江一梦则是1 700年。如今三峡工程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建成,完全是自己内河的水利工程,并能将百多万人口顺利移民,这都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想象的,它创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移民的世界奇迹。潘家铮指出,我们的水电建设在世界处于先进水平,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中国古人讲求“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见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大禹庙、西陵飞索桥、中堡岛、国父梦想、毛泽东诗篇、西陵长虹、三峡坝桥,这一切在今日难道不是“天人合一”吗?国家提出的“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峡坝桥是链接和沟通广大移民的爱心桥,是一座民族和谐之桥。现在三峡大坝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甚至遭到西方的质疑。一位北京的专家说,“我们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我们渴望得到世界的掌声,渴望被认可。但三峡大坝及青藏铁路这些事情说明,我们很可能要在令我们伤心的指责声中,度过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我们要有勇气听这些很刺耳的声音。硬着头皮听我们似乎做到了,但如果能认真地听,能从甚至恶意的攻击中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就会是真正的强者。”[21]中华民族一直勇于面对困难,千年前我们能跨江架设浮桥锁江,今天我们建设大坝,坝桥锁江,这是为民谋福祉,是大禹精神的传承。
西陵大桥和三峡工程被诟病其影响到三峡的诗情,但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如此质疑的,如余秋雨先生说:“三峡将来应成为现代世界无人不知的顶级美景,排入世界顶级美景名单,成为国际旅游胜地。三峡将成为具有历史风韵的诗画长廊。长江的缩影文化和枢纽文化如果是三峡的话,那么三峡的诗情不该减少。”[22]为此,笔者也以诗为总结:黄牛峡中黄陵庙,大禹治水功绩多。截断巫山云雨后,江汉万年无水波。西陵大桥千年梁,不为金戈化九歌。百年大坝千年锁,神女无恙世界殊。
三峡库区,历史上瞿唐峡多次建跨江长江索桥与浮桥,而涪陵李渡等地都曾建过浮桥。但这些浮桥多为军事之用,对宜昌至重庆段峡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甚微。瞿唐军事索桥和浮桥遗址在库区蓄水后,永没江底。三峡大坝建设后,三峡库区上沿江区县都建设了跨江长江大桥,算上属于秭归的西陵长江大桥,除去重庆城区和宜昌城区附近的长江大桥,库区已经修建和在建有多座跨江长江大桥。可以说这是三峡大坝坝桥建设后的多米诺骨牌建桥效益的结果。这些桥分别是西陵长江大桥、巴东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夔门)大桥、云阳长江大桥、万州长江二桥、万宜铁路宜昌长江大桥(铁路桥)、万宜铁路万州长江大桥(铁路桥)、万州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忠州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涪陵李渡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长寿长江大桥、渝怀铁路长寿长江大桥(铁路桥)等。
第一,这些桥梁是三峡库区两岸通途之桥。历史上三峡库区过江都靠渡船,当江水陡涨之时,数日不得渡江,严重影响两岸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如今,当这些库区大桥建成后,两岸不再有险阻,加强了区域内的经济文化联系。第二,这些桥梁也是两岸人民的致富之桥。有了桥两岸物资、人力、生产技术等得以交流,促进了两岸库区人民的发家致富。通过这些桥梁,将众多三峡农民兄弟的劳动、技术和智慧洒向全国各地。第三,这些桥梁也是沟通库区和沿海各省及其他省区的友谊桥梁。库区人民为三峡工程而搬迁,而沿海各地对库区进行了援建,长江大桥连接着我国东西部地区人民的友谊。第四,这是些大桥也是移民之桥。第二期和第三期外迁移民,多从这些大桥迁徙他乡,见证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场面。当然,更多的移民是后靠移民,他们将在库区继续从事新的生产,开展新的生活。专家指出:“三峡地区的移民桥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美观、品质卓越,它们因移民而兴,为移民而建,系移民所用,既是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历史见证,又是库区社会经济超常发展的强大助推器。”[23]145第五,三峡库区也是三峡旅游之桥,为库区增添了靓丽的风景。例如巫峡入口的巫山长江大桥,全桥通体红色,被誉为彩虹桥。由于巫山是渝东第一县,巫山长江大桥自然被称为“渝东门户桥”、“渝东第一桥”。巫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首先,顺畅了渝东交通,带动巫山南北两岸经济发展,甚至对沟通湖北恩施、宜昌、建始等地交通有显著的现实交通意义。其次,该桥对拓宽巫山旅游景观、对巫山的巫峡、小三峡、巫山大庙古猿人遗址、错开峡等旅游景点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4]。三峡库区这些桥梁和巫山长江大桥一样将和三峡的山水融为一体,为库区美好未来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和魅力。
神女故里巫山的这座横跨巫峡的彩虹桥,当你面对大宁河和长江交汇,就能真正感受到毛主席诗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雄伟壮观的高峡平湖景观。远看巫峡口,一座彩虹桥横跨南北,将巫峡两岸连接起来,长江轮渡成为历史,此路可通209和318国道,成为巫山高速发展之路。由此看来,巫山巫峡口成为看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两者结合的最佳观测点。不得不承认,三峡大坝在巫山巫峡口更能直观感受到伟人所描述的宏伟场景。瞿唐锁桥历史千年,其桥为“锁桥”,让瞿唐更险,名为“锁关”,故瞿唐峡又被冠以“锁峡”之称号。多少年来,多次血雨腥风在此上演,如今瞿唐之上夔门大桥屹立,此时的大桥已不再是锁桥,而是三峡库区发展之桥,这桥凝结着千年锁桥的历史底蕴。对此桥,诗人魏明伦2005年2月定稿写成的《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更能对此桥表达对三峡库区大桥,尤其承接着千年历史底蕴的瞿唐夔门大桥的敬意:其诗曰:美梦成真,铁臂平伸矣;理想落实,长虹高架哉。借东风开发西部,促北岸直达南山。两省一市交汇,十字四方通行。朝饮渝都水,暮食武昌鱼。刚别鄂西月,又见陕南星。水陆纵横,桥梁坚固。……屹立超百仞,九州无墩高此墩;全跨近千米,三峡无桥长此桥[25]!
[1]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茅以升.茅以升选集·中国古代桥梁[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3]湖北省宜昌市地名委员会.宜昌市地名志[M].内部资料,1984.
[4]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王浚,据明嘉靖三十二年翁氏刻,隆庆元年耿文光印本影印,收录《中国兵书集成》:第9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5]武冈子.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6]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一·西陵、三峡附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宜昌地区交通志编纂委员会.宜昌地区交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8]宋希尚.测勘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之概况[J].扬子江季刊,第1期,民国二十二年三月.
[9]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M].长沙:岳麓书社,1987.
[10]方勇,译注.墨子·兼爱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王杰,等.长江大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12][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一,列传第五·章昭达[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湖北政报.西陵长江大桥通车[N].湖北政报,1996(9).
[14]刘汉中.宏伟的工程·江上长虹:三峡工程西陵长江大桥[J].中国三峡建设,1995(2)..
[15]任红.小城大爱:恋恋宜昌[J].中国三峡建设,2008(4).
[16]刘玉堂.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7]蓝勇.亿万斯年、沧桑巨变[J].中国三峡建设,2008(12).
[18]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第二计划第四部《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庚长江上游》[M].张小莉,申学峰,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9]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韩磊.潘家铮:人文视角下的中国水电[J].中国三峡建设,2007(4).
[21]西方媒体渲染三峡工程.八旬院士动情作答[N].环球时报,2007-11-30.
[22]余秋雨.纵论(三峡)[J].中国三峡,2008(12).
[23]郑敬东.长江三峡交通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4]梁福庆.三峡后续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5):16-21.
[25]魏明伦.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J].资源与人居环境(城市),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