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鹏 , 肖 都 ,石福升 , 林品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廊坊 065000)
近年来,相位激电法以其快速、轻便、对弱异常发现能力强等特点广受关注,并在矿产普查与详查中得到广泛应用[1-4]。相位激电法测量交流电场作用下的岩(矿)石的电化学极化效应,即测量电极间总场电位差相对供电电流所产生的相位差,即复电阻率的相位角[5],它反映的是极化效应的“纯异常”。在低频工作条件下,相位移的大小可以反映地下介质激电效应的强弱。对于一定的频率,激电效应越强,负相位移的绝对值越大;反之,激电效应越弱,负相位移的绝对值越小。激电相位与时间域激电测量的极化率同样是反映岩(矿)石激电效应强弱的参数,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学者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6-7]。作者结合柯尔-柯尔模型与实测数据对激电相位和极化率之间的联系做了分析。
在激电的频谱特性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通常引用柯尔-柯尔模型,其表达式如式(1)。
(1)
其中:ρ0为零频时的电阻率;m为极化率;c为频率相关系数;τ为时间常数。
柯尔-柯尔模型描述了激电效应引起的复电阻率随频率的变化。根据式(1)即可计算出用柯尔-柯尔模型表达式表示的复电阻率的虚、实分量和振幅、相位频谱。
从柯尔-柯尔模型得到相位表达式
φ(ω)=
(2)
式(2)中同时包含了相位和极化率参数,但其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相位是一个包含极化率、时间常数、频率和频率相关系数的综合参数,很难根据式(2)简单定义相位和极化率的相互关系。为此考虑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绘制极化率与相位关系图,来分析极化率和相位的关系。数值模拟中分别考虑了不同频率相关系数、时间常数和不同频率下的相位随极化率的变化情况,并在不同坐标系下进行绘图如图1所示。
图1 相位随极化率变化图Fig.1 Phase change with polarization
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算术坐标下,极化率从0 %~100 %范围内(图1中(a)、(e)、(i)),在不同的c值、τ值和f值时,相位都随极化率的增大而增大,呈现非线性变化;而在极化率较小时(≤10%),相位和极化率在算术坐标下呈现出近似线性变化的关系(图1中(c)、(g)、(k)),只是由于c值、τ值和f值的差异,该曲线的斜率存在不同。由此我们给出在极化率较小时,相位与极化率近似满足关系式
φ≈k·m+b
(3)
其中:k为曲线的斜率,其大小与频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有关;b为线段在y轴上的截距。
在双对数坐标下,相位随极化率的增大而单调增加,极化率从0 %~100 %范围内呈现非线性变化(图1中(b)、(f)、(j));在极化率较小时(≤10%)相位与极化率呈现出近似线性变化的规律(图1中(d)、(h)、(l))。曲线斜率在不同频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下基本保持不变。
从上述相位随极化率的变化规律给出在双对数坐标下,极化率较小时(≤10 %)相位随极化率变化的近似关系式
logφ≈k1·logm+b1
(4)
其中:k1为线段的斜率,为一常数;b1为线段在y轴上的截距,其大小与频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有关。
由图1结合上面关系式(3)与关系式(4)分析可得,在极化率≤10%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包括了绝大多数时间域激电实测视极化率数值),在算术坐标和双对数坐标下,相位与极化率都呈现出近似线性关系。不同点是,在算术坐标下,频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的变化,影响曲线斜率k的变化;在双对数坐标下频率、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的变化,则是影响到线段在y轴上的截距b1的变化。
在得到算术坐标和双对数坐标系下相位与极化率的关系式(3)与关系式(4)后,究竟哪一个关系式更贴近实际情况,为此在内蒙某矿区进行了野外同装置、同测点的相位激电和时间域激电数据采集工作,将野外采集数据进行了算术坐标系和双对数坐标系下的对比。
工作中分别采集了中梯装置和偶极-偶极装置下的时间域视极化率和频率域激电相位数据。时间域激电选用的供电周期为16 S,供电电流为7 A,数据采集断电延时的时间为100 ms,数据的采样宽度为160 ms。相位激电观测频率为4 S,供电的电流为5 A。中梯装置的供电极距为1 500 m,接收极距为40 m;偶极-偶极装置AB=MN=80 m,点距为40 m,隔离系数n= 3~8。
图2是中梯装置下,将采集的65个测点的相位激电和时间域激电数据绘制成图。从图2中可见,算术坐标系下数据点的分布较双对数坐标系下的离散度要小。算术坐标系下的数据更接近于线性关系。
图3是偶极-偶极装置下采集的513个测点的实测相位和视极化率数据绘制成图。从图3中可见,算术坐标系下,极化率数据点分布,较双对数坐标系下的离散度要小的多。从数据点总体分布来看,算术坐标系下的数据点分布更接近于线性关系。
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发现,激电相位和视极化率在算术坐标系下更接近于线性关系,因此式(3)更接近于实测相位和极化率的分布规律。
根据关系式(3),使用直线来拟合这些数据点,确定k值和b值如图4所示。计算得中梯装置下k值为6.86,b值为 -3.18,激电相位与视极化率相互转换关系式为:
φ=6.86·η-3.18;η=(φ+3.18)/6.86
(5)
偶极-偶极装置下k值为6.84,b值为-0.75,激电相位与视极化率相互转换关系式为:
φ=6.84·η-0.75;η=(φ+0.75)/6.84
(6)
在各个参数确定后,进行了视极化率和激电相位的相互转换对比,验证转换公式的适用性。图5和图6是该矿区,中梯装置观测的激电相位和视极化率相互转换对比图。从图中可见,由视极化率转换的激电相位与实测激电相位数值大小非常相近,曲线形态完全一致;由激电相位转换的视极化率,与实测视极化率的数值和曲线形态,同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图2 中梯装置不同坐标系下视相位与视极化率关系图
图3 偶极-偶极装置不同坐标系下相位与视极化率关系图Fig.3 Relation of apparent phase and apparent polarization under dipole-dipole device in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
图7和图8是该矿区122线偶极-偶极装置下,绘制的视极化率和激电相位相互转换断面对比图。如图中所示,视极化率和激电相位相互转换绘制的断面图,与实测视极化率和激电相位断面图异常形态、异常位置相同,实测数值与转换数值大小接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表明,激电相位和时间域激电极化率对激电效应的反映是相同的,在一定条件下,激电相位和视极化率可进行相互转换。
图4 直线拟合数据点图Fig.4 Fitting a straight line
图5 内蒙某矿区122线激电相位与视极化率相互转换对比图
图6 内蒙某矿区126线激电相位与视极化率相互转换对比图
图7 内蒙古某矿区122线激电相位转换视极化率测深断面对比图
图8 内蒙古某矿区122线视极化率转换激电相位测深断面对比图
参考文献:
[1] 林品荣.电磁法综合探测系统研究[J].地质学报,2006,80(10):1539-1548.
[2] 郭鹏,肖都,石福升.阵列相位激电法在弱极化异常区的试验效果[J] 物探与化探,2012,36(5):772-774.
[3] 刘瑞德,陆桂福,张强,等.相位激发极化在宁波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04,40(增刊):14-16.
[4] 李建华,林品荣,徐宝利,等.阵列相位激电法与时域激电法的对比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29(增刊):98-100.
[5] 刘崧.谱激电法[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书民,雷达.相位激电法(偶极一偶极)单频电磁耦合校正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2,26(1):57-59.
[7] 徐宝利,林品荣.岩矿石标本激电相位和极化率测定及其关系探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28(增刊):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