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开屏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从“引入课堂”、“学习新知”、“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论述生活化渗透。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实例引进课堂,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实际;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12
生活中处处映射数学的影子,处处需要运用数学,可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反过来,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又能指导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该说生活和数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和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只有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进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那么,如何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引入课堂”、“学习新知”、“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入手。以下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个人心得:
一、谈生活引入课堂,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课堂的开始就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就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
1. 联系生活,创设学习背景
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现实世界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直观易于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与具体情景中,使学生有一种数学与生活很贴近的感觉,于是能够以一种轻松的情绪走进课堂。
例如,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可设计一节《数就在身边》的活动课,让学生用“第几排第几个”阐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是由哪些数字组成”而引入,提问:数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处?你能用10以内的各数描述周围的事物吗?(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户;你家里有几个人,其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今年你几岁了,是几年级几班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就会兴致极高,大胆踊跃地进行课堂交流,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孩子们在交流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及乐趣。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还知道了由于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电话号码也不同,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领悟数学的奥秘。
2. 联系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真实性和解决的必要性,从而对解决问题有渴望,能以一种主动的态度进入数学课的学习。
3. 联系生活,明确学习目的
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一些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将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增强学习数学的责任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头的长度与本人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板的长与本人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人的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本人脚板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炼生活学习新知,化难为易
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体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 几何加生活,抽象变形象
小学生年龄较小,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在初学“几何”时很难通过想象理解几何形体的特征,此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会知识,把抽象的名称、特征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对于理解、记忆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图形认识时,可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包装盒、塑料瓶、小球等,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滚一滚等实践活动在感性上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出示这些图形的平面图,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实物来观察平面图并描一描,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从直观形象入手,借助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是十分有益的。
2. 概念加生活,强记变理解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因为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在数和形方面的抽象化,所以它对学生来讲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和机械的记忆并没有做到理解。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让学生通过事实深入体会,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抽象出概念,理解记忆。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让学生先欣赏一下“春夏秋冬”的自然风光(采用电脑循环播放几次的方式)。自然的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从四季更替、周而复始,进而获得了对“循环”一词的初步理解。接着,可启发式地问:“像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的事例,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出一些吗?”学生们纷纷议论,有同学说:“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第二天又……”有同学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从星期一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有规律”。“还有每年的月份都从一月到十二月”、“还有钟表”……教师引导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像这样循环的现象呢?请试着计算(1)1÷3、(2)1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地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化感知和强记为真正的理解。
3. 解决问题加生活,生搬硬套变主动思考
问题解决在小学教学中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重要方面,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编排教学内容时更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让问题更具有“应用味”。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数是整数的小数”一课出示这样一道例题:小明到文具超市买铅笔,每支价格是0.45元,买7支需要多少元?这位教师先了解学生们是否去超市买过物品,然后让学生当营业员,计算出购物的货款;每支铅笔0.45元,买1支多少元?买2支多少元?买3支?4支呢?……
第一步:结合生活经验口算得:
0.45×1=0.45元
0.45×2=0.90元
0.45×3=1.35元
0.45×4=1.80元
第二步:(1)让学生观察:积中有几位小数,被乘数有几位小数。
(2)找出规律:被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第三步:①想一想:为什么被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②讲思路:0.45×7=45×7÷100,先看作整数,被乘数扩大了100倍,要得到原式的值,积就得缩小100倍。
③最后指导学生列竖式,总结计算法则。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学会,只是没有总结出规律,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并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不再是机械的记住法则,而是通过主动地去思考、理解获得法则和定理。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记住法则和定理并得以运用。
三、回生活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如果练习能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就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 联系生活,培养创新
创设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知识,为学生探索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完成练习任务,在现实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数学方法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在练习中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开放性题目。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也没有固定统一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解题方式,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创新设计。这样,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促进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联系生活,发展应用
实践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以致用”,可见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不仅仅是在数学课堂上学习考试的工具,更应该是运用能力的一种载体。在数学练习过程中开设“生活数学”,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经过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发展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及应用能力。
3. 联系生活,提取信息
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设计中,在练习题目中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寻找材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从而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4. 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在数学的练习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拓展思路,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展示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方面。
四、反思
根据以上探索的一些理论和实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数学资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架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应有这样一个理念:(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经验)。
总而言之,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数学课程由数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理念。在新课标实施下,教师如何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使数学与生活互相转化、互相渗透,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必然成为数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