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全
【摘要】针对新闻写作中在“概括”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本文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论述了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概括常见的五种方法、概括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概括;概括的形态;方法与要求
新闻写作的实践表明,写新闻离不开概括。那么,何谓“概括”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一、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
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是驾驭新闻语言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事实是复杂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新闻的篇幅却是有限的。写新闻不可能事事举例,事事详写,面面俱到。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丰厚的新闻内容,必须讲究概括,注重对事实的概述。
事实是外化和表浅的,而新闻却要求透过现象,反映事实的本质,显现新闻的价值。要想使新闻在准确反映事实的基础上出思想、上层次、有深度,有可读性和感染力,就必须讲究概括,注重使用概括性语言。因此,概括性语言不仅要概括新闻事实,也要求作者的思维成果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反映。
一般来讲,概括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是第二性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抽象方法不同,概括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概括也是有区别的,往往表现为两种常见的基本形态,即“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
抽象概括就是抽象事实,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抽象概括的内容理性色彩浓厚。以第2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这篇作品立意高远,意境深邃,以磅礴的气势,细腻饱满的笔触,通古博今的底蕴,将红旗渠精神置于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时空坐标中,提炼概括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昭示,形成凝聚和激发民族精神的舆论新高地,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优秀华章。这种归纳性概括是抽象概括的一种,这里的语言则表现为不直接表述事实的概括性语言。
形象概括就是借助形象,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形象概括的语言感性色彩浓烈。比如有个单位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搞得好,我们根据这样的客观事实,可概括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俱在,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多么美好。
无论是抽象概括还是形象概括,在新闻写作中都离不了。但由于新闻的特性所决定,新闻写作中还是应该注意多运用形象概括。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台账压垮“小巷总理”》一稿为例,文中在导语里写道:“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可针眼那么小,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网师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许卫亚如此感叹。记者在她的办公室算了本账:6人组成的居委会,至少要做60本文字台账。稿件在标题上将居委会主任形象概括为“小巷总理”;把上面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往下布置的大量“差事”形象概括为“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可针眼那么小,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道出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繁忙、辛苦与不易。这样的“形象概括”,使稿件更具新闻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常见的五种概括方法
(一)在提炼事实过程中进行概括。新闻事实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过程是复杂的,从头到尾地写来,势必拉长篇幅,如果细细道来,也无必要;但使用这一事实、表现这一过程时,又不能不点出事实梗概,而且最好还要写具体、出形象、有动感。达到这一写作要求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提炼事实过程时加以概括。还是以《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五个小标题高度概括出太行人的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传奇。作者在浓缩事实过程中使用的概括性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节奏、韵味和思想。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二)抓住事实关节点进行概括。从最新事实的综合中,或从一件事实的多侧面截取出最有价值的关节点,或“一鳞半爪”进行概括,造成“一峰突显”,吸引受众跟踪觅寻“神龙”的全貌。运用这种方法概述事实,有点类似于元代词人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关键的景、物、人作为关节点,一一鲜明点出,构成一幅“驿外断桥边,黄昏独自愁”的画面,给人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形象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情感。
以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为例,报道在导语里写道:“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位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导语中抓住事实关节点概括出一特写镜头,由远到近,由物到人,由静到动,展示了新闻的关键场景,传递了主要新闻信息,同时揭示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的新闻价值。抓关节点概括,关键处着笔,点跳意连贯,笔简内容丰,具有抽象性、意会性,然而却展现了主要的新闻内容,恰当表达和表现了新闻的主题,很受读者青睐。
(三)在对比中进行概括。对比概括是新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一种手法。对比概括不仅可以概括内容,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效果等等。对比为什么能起概括作用?从根本上说,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对比、对照关系;一事物的发展也不可能在一个层次上,总会呈现“落差”。揭示对照关系,揭示落差关系,就容易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内容或进程。
对比概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1.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概括,例如《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第21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王玉欣照顾邻居,四推搬家计划》(第2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2.同一事物间的对比概括,例如《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一样的田野,不一样的收入》(第2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3.反差对比概括,例如《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第2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体育设施好了,学生体质弱了》(第1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