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画道从心,搜尽奇峰打草稿

2014-06-25 14:13:11孙聚成岑其
中华儿女 2014年12期
关键词:石涛

孙聚成 岑其

掬一把清风,抚一襟冷月,听一窗寒虫,想一段旧事,当把青山踏遍,留在心中的则是无尽的景色。很多文人向往这种境界,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许?当石涛历尽坎坷,饱览名山大川,在无限的矛盾和痛苦中,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他笔下山川的氤氲气象,意境的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

石涛(约1640-约1707年),“清初四僧”之一,著名画家。法名原济,为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石涛三岁时,战火烧到了广西桂林靖王府,王府被血洗门户,一个小太监抱着年幼的石涛,乘乱逃出了王府。为了躲避追捕,保全性命,主仆二人在广西全州湘山寺削发为僧,石涛得法名原济。以后他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

石涛曾经漫游浙江。顺治十四年春,石涛在西湖泠泉画有山水册,这是他传世最早的画作。册上题跋道:“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云: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可见石涛一开始,就主张书画要脱出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束缚和南北宗画派的樊笼,创造自我风格。康熙八年,石涛与朋友畅游黄山,作《黄山八胜册》传世。石涛画黄山,以师法大自然的创作态度,经过仔细地观察,刻苦地描绘,终于能够在画幅中把黄山的气魄和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康熙九年至十九年,石涛定居安徽宣城敬亭山云霁阁,这个期间,是石涛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康熙十九年八月,石涛应友人之邀,迁往南京城外报恩寺一枝庵定居,自此,“枝下济”、“枝下叟”、“枝下人”等,成为石涛的别号。

石涛在南京定居后,组织诗社,以文会友,研究书画。同时,他广结良师益友,在佛学禅意、诗文书画上都得到很深的启发。此期间,石涛的作品愈来愈精,名气也愈来愈大。石涛还认识了能诗工画的满清宗室辅国将军博尔都,并结为好友。博尔都在康熙皇帝面前,称赞和推崇石涛的诗文书画。康熙在二十三年南巡金陵时,特别召见了石涛,对他的诗画大加赞赏。

九年之后,康熙第二次南巡,石涛又在接驾之列,并被康熙提名接见,短暂寒暄。这次短暂的接见,令石涛受宠若惊,他在画作的题诗中大呼:“真明主也。”不食满清俸禄的石涛,领受了康熙帝的恩遇,见识了大清帝国的文功武治后,心情大变,居然刻起“臣僧元济”之印,并写青绿山水《海晏河清图》以恭维清室。次年,石涛应博尔都将军之邀,乘船沿运河北上进京,开始与满汉大官交往,企图出人头地。石涛在北京住了三年,其间还曾游过天津,与巡抚张汝作交友。因为石涛独特的画风,他并没有受到当朝皇帝或王公大臣的欣赏,就如他一首凄楚哀婉的诗篇所表达的那样:“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无奈的石涛,只好怀着深深失望,南下回扬州定居,以卖画为生,直至老死。

石涛自幼好学,他博览群书,工绘画、诗文、书法等。青年时代的石涛曾漫游群山,广览奇景,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身处佛门,又心向红尘,石涛内心充满矛盾,他在清高自傲与不甘寂寞的矛盾中度过了一生。晚年时期,石涛找到了寄托情感的极好方式,将一腔愁苦发泄到了他的画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纵横张弛,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正是他的作品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

石涛诗文书画皆擅长,尤其是他的山水画艺术,突破前人,达到了新的境界。石涛的山水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石涛走出南窗下,扑向大自然,用现实生活滋润笔墨美性,显示出一个艺术家敢于反叛主流、勇于创新进步的时代风貌。石涛擅长“截断式”构图,就是来自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化构图,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石涛的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

由于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画风新颖奇异,生机盎然。面对清初画坛的一片摹古之风,石涛强调,“夫画者,从于心也”,心者,识也,即我之识见也。他主张山水画要有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精神,画家要勇于表述自我思想和自我精神。石涛善于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深厚之态。最能代表石涛山水画成就的,正是他后期的作品,最具“变”态,充分反映出这位桀骜不驯的天才画家的无限创造性。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黄山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作品传世。清代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现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的山水代表作有:《清湘书画稿卷》,集诗、书画于一纸,山水、花卉、人物俱备,笔墨苍劲奇逸,挥洒自如,为石涛50余岁的精品;《采石图》,绘南京采石矶风景,构图新奇,笔墨洗练;《横塘曳履图轴》,用笔放逸,墨色滋润;《云山图轴》,以截取法取景,云山奇石,水墨淋漓。特别是他创作于中晚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长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满山上下,都是苔点。石涛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是他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石涛还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涉及到艺术的方方面面,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对后世影响较大。主要内容是强调创新,强调自我,反对泥古不化。在书中,石涛提出著名的“一画论”,将绘画理论上升到哲学概念。此外,石涛在书中还提及到了“变换论”,强调绘画要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能以古人为中心。

石涛一生勤于创作,晚年的作品更多。现在著录和印出的画迹,已在600 件以上,他画上题的诗,也有500首以上。石涛的作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历代石涛赝品也经久不绝,但大多技艺低劣,属“皮匠刀”的笔法,很容易辨真伪。但现代画家张大千曾精研石涛,仿其笔法,几能乱真,他有不少仿画流传于世,很难分辨。据不完全统计,张大千伪石涛的画约有30件之多,他不搞临、摹,而是从精研石涛的画入手,先掌握好石涛作画用笔之法,作伪时,不用范本,信手作出的画,就与石涛的真迹十分相似,但张大千笔力不如石涛厚重,线条也较光滑,两者也有不同之处。

游走在现代和传统之间,石涛成为反思中国美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切入点。艺术界普遍认为,山水画从古典走进现代,石涛是一座桥梁。所以,吴冠中先生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美术的起点”,近代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干、潘天寿等画坛巨子,无一不是从石涛画作中吸取营养。石涛富于创新的思想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画坛,仍具有启发后进的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猜你喜欢
石涛
SEBS/h-SiO2复合涂层疏水性能研究
表面技术(2022年1期)2022-02-12 04:07:06
“啮雪一团”——探析石涛美学思想之“独创精神”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2:02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阅读时代(2020年9期)2020-09-10 07:22:44
绕不过去的石涛
中国书画(2019年10期)2020-01-03 02:43:06
石涛山水画艺术探微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38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2:06
朱良志的石涛研究三部曲
中国书画(2017年7期)2017-11-07 09:17:18
朱良志
——石涛研究三著
艺术评论(2017年8期)2017-10-16 08:37:08
浅析石涛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美术文献(2017年11期)2017-03-09 05:22:27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大观(2016年2期)2016-03-30 0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