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金 孙 英 李桂成 陈金绪 林俊华 蔡科军 颜 池
1(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基础部,柳州545005)
2(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护理部,柳州545005)
多年以来,我国的护理人才培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2000年后,随着国家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视,各医学院校都加大了对护理专业的教育投入,招生数量及教学规模不断壮大。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护士队伍的建设,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较“十一五”期末增加20%,同时,要促进护理服务以“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为重点,加强护理专业教育的建设[1]。这就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从事高职护理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如何践行《发展规划纲要》,使新时期的护理人才既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护理操作技能,树立服务临床的新型护理观念,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就成了现阶段各医学院校进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2-6]。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之一,熟悉掌握正常的人体形态结构与位置是正确实施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目前的护理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知识相关,其中的抢救操作技术100%与解剖学知识相关[7],可以说,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与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相关。现阶段,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尤其实验教学环节,急需改进,为此,我们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
根据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高职护理教育要树立“服务临床”的观念,培养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以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专业的一致,实验指导丛书也是通用的,如此,导致了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过多、偏难的结果,而且,由于实验教学内容未能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导致大部分学生实验过程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消极,进而影响了对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在后续的护理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中,显得基础知识不扎实,甚至常常出错。
为此,我们以“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熟练”作指导为原则,选用了更具有专业特色的护理学教材,依据相应理论教学内容,结合“50项护理操作技能”,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环节,以护理操作技术来引导解1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首先,我们将实验教学任务根据理论课学习的要点划分为运动学、内脏学、脉管学和神经感官学4大部分,每一部分包括若干系统章节,再结合临床护理操作技能针对相应的系统章节设计不同的护理操作项目,最后根据操作项目安排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 相关解剖学知识(见表1)。
表1 护理操作技能引导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解剖学仍采用“通过标本、模型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验教学方法,也就是通过“见习”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直观,但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①实验教学时间少而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近十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等医护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医学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才方面,一方面增加了非医学专业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医疗法律法规课程等等,另一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降低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删减了一部分医学专业的教学时数,在解剖学方面,与十年前相比,总学时数基本上都减少了30%甚至50%,但教学的内容并未明显减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更突出重点来进行教学。②实验内容未能突出专业特点。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依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只是理论教学的验证阶段,许多实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符,并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学习的针对性不强;③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实际操作的目的性,对学生未来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没有帮助。常规的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以验证性为主,缺乏实际操作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少,师生互动差。实验课上,常常是老师讲解演示标本、模型后,学生就只眼看手不动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解剖学实验课接触的都是刺激性气味较强的标本,学生有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样的“见习”过程没有实际意义,对课程的重要性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样的方式很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学生对解剖学的实验课就比较麻木甚至反感了,这样既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④难以进行实验教学评估。常规的实验教学方式只能检验理论课学生学了什么知识,却很难检验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对理论教学有何实质性的帮助。长此以往,我们的解剖学实验课也变得毫无生机,不但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经过摸索,我们建立了“技能引导,以问题为中心,实践印证理论”的实验教学模式。每一个单元的实验教学内容都围绕某一项具体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展开,例如泌尿、生殖系统,我们以“导尿技术”这一护理操作技能项目为切入点,先安排学生观看护理专业学生在模型或实体上放置导尿管的媒体录像,并提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产生部位和排出途径”、“男、女性尿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放置导尿管时应注意的解剖结构”等问题,之后在整体标本及分离标本上区分辩认泌尿、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最后,让学生拿着导尿管,在正中矢状切的人体标本上模拟实际导尿管放置的操作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指导操作的学生,使其明确导尿管行进过程依次经过的解剖结构名称及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在极有限的时间里,使实验教学的重点更明确了,学习内容更趋于实用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实用价值也更深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明显提高,更使得原来纯粹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以往枯燥的解剖学实验课转变成了乐趣无限的探索过程。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态学科,实验课占的比重很大,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而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又可以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水平的优劣,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加大对实验室教学设施的投入很重要,资金的投入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投入。首先,我们在原来传统的解剖学实验室基础上加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增设了数字人系统,如此以来,在实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标本见习过程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区分辨认人体各个部位及器官的位置与形态结构的同时通过数字人系统等CIA方式讲解相关的护理操作技术,使学生对护理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在实验室里增加了注射器、胃管、导尿管等护理操作相关的设备,给予实验教学过程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加深其对相关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环境,解决了基础医学教育脱离临床实际操作的问题,使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护理结合了起来,为“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的教育开创了新的模式。通过将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长期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的工作者,容易将专注力集中在个人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内,却容易忽视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而如果采用将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融入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中的方法,则要求教师对相关临床学科知识也有深入的了解,并不断地学习新的治疗操作技术或手段,寻找临床护理专业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的契合点,因此,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中,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拓展自身的业务素质,并不断加强与临床护理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环境,解决了基础医学教育脱离临床实际操作的问题,使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护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为“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的教育开创了新的模式。通过将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卫医政发[Z].[2011]96号.2011年12月.
[2]阙玉玲,王丹阳.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127-128.
[3]庄丽莉,林彩环.构建护理专业特色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2652-2653.
[4]邹锦慧,汤雅婷,周立,邓健全,叶茂盛,陈晓霞.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解剖学研究.2011,33(2):156-158.
[5]罗嘉伦,涂腊根.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5):1-1,3.
[6]陈天虎.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实验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0):132-133.
[7]杨迎春,任占川.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完善对策.新西部,2010,02:21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