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惟慈:人生如牌戏,各得其所

2014-06-25 13:16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译作人生观老先生

3月16日上午,著名文学翻译家傅惟慈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1岁。

傅惟慈早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他精通英、德、俄等多国语言,译介多国文学精品30余部,达三四百万字。傅老的译作中,毛姆和格林的作品已成为译作经典,“很多人都读过他译的《月亮和六便士》,算是一代人的记忆”;1956年翻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其译文水平“在重译或复译成风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动另起炉灶的念头”。

很多人觉得翻译苦,但是傅老从不觉得。“翻译就是一种游戏,一种旅行,也是一种实验和追寻。”虽然这位老翻译家年轻时的理想之一是当作家,因为政治和社会环境,才转向翻译。然而,“随着某位文学大师的妙笔开始精神遨游……偶然间,我会被大师的一个思想火花击中。我感到惊奇,人居然能有这样高度智慧,而我生活的现实为什么那么平凡乏味?”他在自己的随笔集《牌戏人生》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翻译工作。

傅老将自己的人生比作一场牌戏:翻译是一张牌,生活也是一张牌,而自在潇洒始终是他玩牌的手法。“我的人生观就是,一切都是作为游戏,要寻找些乐趣。”但所谓乐趣,并非花天酒地,而是能让他投入其中的东西。有时候他会为了改文章中的一句话而整夜睡不好觉。“只有在奋斗的时候才会感觉自己是存在的。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作家杨葵说起与傅老交往的点滴,“老先生特别可爱,玩心重,喜欢古典音乐,喜欢和年轻人一起玩,常在家组织小型party,大酒一喝至深夜。”他还说傅老酷爱旅游,“只要在家超过半年,就浑身痒,经常背个小军挎就出门了。”因为翻译外国文学的缘故,傅老喜欢到德国、英国一些作家描述过的城市、小镇、或偏远陌生之地游荡。甚至在82岁时,还曾独自骑行游历德国魏玛。

傅老也从不抗拒新鲜事物,电视里放《中国好声音》的时候他曾看得入了迷,Ipad mini上市时还兴致勃勃地买来学习上网。老人还是一位资深摄影迷,上世纪50年代初,他曾一咬牙用5个月的工资买了件早已相中的宝物——苏联出产的佐尔基牌135相机。老先生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他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他还是个钱币收藏家,一个个抽屉里满是他经年收藏的钱币——这些都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家当”。

曾几次采访傅先生的小熊说,有一次他在布痕瓦尔集中营大门那张照片前停了下来,“用德语读出上面的文字‘Jedem das seine,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到他该得到的——各得其所。”

是的。人生能够“各得其所”,其实就足够了。

热议锐评:傅老曾写道:“我在偷闲中寻乐,力求把闲情与尘累、超脱与嗜欲谐和地结合起来,于垂暮之年再享受一点人生的真实乐趣。”老先生所禀持的,不过“乐趣”二字,其一生之所行,叫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达观,什么叫自由,什么又是真正的潇洒自如,这样的人生态度,实在值得现今这个浮躁社会中疲于奔波的我们钦羡与反思。

话题拓展:平淡而传奇的人生;乐趣;环境与心境;大师的人生观;榜样……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物》、南都网等)

猜你喜欢
译作人生观老先生
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绿洲里的老先生
what用法大搜索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SOME汉译初探
英语中“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