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火的发现和应用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相比火的发现和应用,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人类从此摆脱愚昧状态走上文明发达之路。出版联系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实现了横向的文化扩展和纵向的文化传承,促进了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融合。出版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编辑的力量,编辑是出版的灵魂。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编辑不仅充当文化的中介,而且参与文化的生产,以其创造性劳动同作者共同创造着文化。中国以至世界文明的发展、繁荣和传承,凝结着作者与编辑的心力和智慧。先秦时代,孔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伟大编辑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删订的六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近现代,鲁迅、巴金、邹韬奋、张元济、叶圣陶等,既缔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又为传播、普及新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编辑在参与文化创造的同时也有力地推进着出版,众多事例说明了编辑在文化、出版中的分量和作用。1934年,曹禺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创作了构思多年的戏剧名著《雷雨》,在寻觅知音四处无着的情况下有幸遇到了巴金。巴金读了这个平凡学子写的剧本,深深为之感动,破例在当年7月的《文学季刊》上全文发表。作为编辑的巴金慧眼识珠,发现了后来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这颗耀眼新星,又发掘了这部现当代名著,并由此促进了中国的文学出版。上个世纪80年代,范用抵制“左”的思想干扰,在三联书店编辑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干校六记》等当时难以问世的一系列佳作,在出版界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沈昌文称赞范用的作用说:“你看不出范用在哪儿,可是实际上他是灵魂,都在听从他的指挥。他的作用‘弥漫在整个编辑部里。”在巴金、范用和其他许多编辑身上,胆识、眼力和气魄是编辑所以为编辑的共同素养和品质,充分显现了编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4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2013中国好书”的颁奖现场,当看到现场读者被好书感动、落泪的情景时,人们深深感受着好书的分量、力量和作用,也深深感受着编辑的分量、力量和作用。
前不久听到一种“去编辑化”的议论,它似乎并不否认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的作用,却认为网络条件下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相互交集,在信息传播中编辑实际上是可有可无了。这仍然是对编辑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的一种表现。对于文化或信息,其生产和消费不可能不需要编辑参与,信息的庞杂、无序和失真,必须经过选择、整合和优化,才能使之适应消费的需要。著作劳动和编辑劳动在我国古代结合在一起,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编辑劳动从著作劳动分离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在网络条件下,著作劳动和编辑劳动间或有重合的一面,但在信息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其必然趋势仍然不是两者的融合而是两者的分离,编辑职业的独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正如胡晓东在《回归“新内容”》一文中所言,“未来,编辑将会是互联网最伟大的力量”。
《南方周末》2014年3月13日报道,由美国人吉米·威尔士在2001年创建的维基百科,作为全球排名第十的网站,现在逐渐从显赫走向衰退。2007年至今,英文维基的核心编辑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一,中文维基的核心编辑人数虽然没有下降,但徘徊不前,只维持一个中等论坛的规模。维基百科颠覆了过去由专家单向书写的模式,奉行人人皆可编辑、思考、学习和共享的原则。走向衰退缘于维基百科长期存在的“异议危机”,没完没了的“编辑战”使寻求共识经历十多年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发展浪潮由此引退。维基百科的事例说明,网络不能没有编辑,编辑不能没有共识,任由争议、偏见和低效笼罩网络,其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当前我国出版正在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变时期。不论传统出版或数字出版,编辑工作一以贯之仍然是中心环节,在转企改制和数字转型中,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编校差错率居高不下,语言文字和知识性差错百出,有些少儿出版物甚至辞书、教材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从根本上说,是编辑工作被削弱的结果。重视编辑工作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编辑是受到尊敬的光荣职业,编辑的力量不可小视,编辑的分量举足轻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出版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敬业乐业,充分重视和认真做好编辑工作,而不能“去编辑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