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专家话卒中

2014-06-24 07:30王艳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叶酸颈动脉溶栓

王艳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60岁是重灾区。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自2009年启动以来,虽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与国家对慢病总体控制目标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1~2012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信息数据分析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率以每年8.1%的速度增加。且78%左右是缺血性脑卒中,60~64岁人群中脑卒中患病率最高,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发展趋势。严峻的现实应该让全社会认识到,防治脑卒中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刻。

回顾2013年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成果数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基地医院增至306家。我国已建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306家,辐射县(区)级二级医院235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55家,各级医疗机构总数与2010年相比增加约90%。

筛查门诊增3倍。与2010年相比,2013年全国基地医院中风预防/筛查门诊数目从44家增加到156家,卒中随访门诊由48家增加到150家,门诊就诊人次增至166.1万人。

救治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基地医院建设,我国脑卒中救治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轨道。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推荐适宜技术。经过多年培训,2013年我国具有实施CEA能力的基地医院由2010年的41家增长到91家,2013年共实施CEA手术1620例,比2010年的247例增长556%。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心和脑要一起治。

现今,医学的目的必须做根本性调整,必须改变“前缺防,后缺管,得了心梗救治晚”的心血管病“堰塞湖”的现象。也就是要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简而言之,就是要注重一级预防,从根本上减少甚至避免心脑血管病等慢病和损伤的发生。

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是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两类疾病,两者也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时,往往也伴随着脑血管病变。已有的证据充分表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吸烟、酗酒等多种高危因素均可以同时引起心脑血管的异常,而当上述多种危险因素被纠正后,心血管风险下降的同时脑卒中的风险随之显著下降。

因此,做好上述疾病的救治和预防,在疾病发作前预防并尽力干预,避免出现可能的悲剧,心血管医生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中,心血管医生应站在脑卒中防控的第一线。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两种手段治疗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血管是人体脑部健康晴雨表,尽管它对脑卒中的影响很大,却并未引起广泛重视。

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干道,其供血占整个大脑需要量的70%~80%。颈动脉狭窄如果超过70%,就属于重度狭窄,应尽快进行干预。

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主要有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状况做出具体选择。比如说如果患者偏胖、颈动脉狭窄的位置较高、脖子较短,手术视野暴露困难的话,支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患者颈动脉狭窄很严重,大于95%,并且斑块很不规则(超声显示回声不均匀)、斑块表面凹凸不平或有溃疡,这种情况下放支架会有栓子脱落的风险,更适合做剥脱术。此外,当患者全身状况差,难以耐受全麻,要求手术时间短时,放支架更适合;如果患者预期寿命长,病程长,则适合做剥脱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补叶酸,防卒中。

高血压是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血液内一种名为“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化学物质是让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帮凶”。而在中国的高血压患者中,约75%的人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这些人也被称为“H型高血压患者”。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基因多态性研究均显示,高Hcy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H型高血压并不是高血压和高Hcy水平的简单组合,当高血压合并高Hcy同时存在时,其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成倍增加。

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人群特有的基因型和饮食习惯等造成的低叶酸摄入之间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人群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国外人群。H型高血压的管理主要是对叶酸摄入量进行干预。研究表明,叶酸摄入量与Hcy水平呈负相关。

因此,降压联合降低Hcy的治疗方案有可能成为我国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措施。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我国人群叶酸的缺乏要比欧美严重得多。也就是说,我国脑卒中的预防既要坚持控制传统5个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特点,通过补充叶酸,进一步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

天津环湖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金环:脑梗,抓住发病后3小时。

脑卒中一般分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前者占70%~80%。脑梗死发生后3小时内尤其关键,静脉溶栓对其治疗立竿见影。如果及时送医并接受溶栓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都能恢复工作或自理能力。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一旦超过3小时可能错过最佳时机,脑组织可能缺血时间过长,易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然而,脑卒中的溶栓手术在中国开展不容乐观,不仅基层医院开展十分困难,即使省级医院的开展程度也比较低。中国每年有几百万脑卒中患者,真正能开展溶栓手术的只有1万多人,不足1%,和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溶栓手术需要几个层面的支持,如果仅仅依靠一两个神经内科医生,根本无法开展。溶栓手术时效性强,必须做到在各个环节的畅通,打破各个环节障碍。医院各个层面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影像检查、神经外科、急诊科都需要协调配合。

(摘自《生命时报》)

猜你喜欢
叶酸颈动脉溶栓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用猕猴桃补叶酸?未必适合你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