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操作与实践

2014-06-24 14:34陆志英
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竖式正方体长方体

■陆志英

数学课堂有效操作与实践

■陆志英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 “知识来源于动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可见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已成为数学课堂的热点。

但在操作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走过场;操作乱而杂,无目的性;教师充当“指挥官”;形式机械单一。这些大大降低了操作活动的有效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呢?

有效操作是前提

低段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精心选择操作内容,适时地提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使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片断:《6的乘法口诀》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拼图,你们能用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三角形(每组6个)拼出你喜欢的图形,然后想一道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算式吗?学生马上动手拼了起来,几分钟后,教师把学生的拼图∶风车、小松树、机器人、巧克力饼干一一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汇报,想了哪一道乘法算式。师∶指着黑板上的风车拼图问∶拼这样的一个风车要用几个三角形?生∶4个。师∶拼这样的两个风车要用几个三角形?生∶8个。师∶你想了一道怎样的乘法算式?生∶4×2=8。师∶用了哪一句口诀?生∶二四得八。师∶如果拼四个这样的风车,又需要几个三角形?生∶16个。4×4=16。师∶你又用了哪一句口诀呢?生∶四四十六。师∶拼一棵小松树要用几个三角形?生∶5个。师∶拼三棵小松树呢?生∶15个。师∶你想了哪一道算式?生∶5×3=15。师∶口诀是?生∶三五十五。师∶在这些美丽的图形中,你能找出用6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吗?生∶机器人、巧克力饼干。师∶今天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用6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

思考 在这堂课中,教师很好地选择了操作的内容,在学生认知的生长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操作活动——手工拼图,既复习了1至5的乘法口诀,又自然地引出了6的乘法口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复习旧知和学习新知,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巧妙把握操作时机

教学“角的大小”时,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的长短有关,有的学生说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等。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但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进行操作验证。学生在主动操作后,就得到了“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两个角边的长短不等,但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思考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旋图,它表明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这堂课中,教师在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巧妙把握住时机,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 资料图片

合理选取操作方式

量线段——巧妙进入新知探究 教师在教学《毫米和分米》时,通过让学生猜自己身高(1米65厘米)引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又通过让学生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估一估、量一量作业纸上三条线段的长度,复习回顾了米和厘米的知识和量线段的方法。当学生测量第三条线段(长4厘米6毫米)时,用已有的旧知(米或厘米)无法表述,自然地生成了本课教学的探究主题——“毫米的认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就组织学生进行“量线段”的操作活动,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在学生充分自主的操作参与中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

画图形——自然揭示概念含义 教学片断∶《比例尺》。师∶今天的课让我们从画图开始!请在白纸上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学生动笔很快在自己纸上画好了“1厘米”长的线段。师∶请继续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学生继续动笔画“1分米”的线段。师∶请你再画一条“1米”的线段。生提笔想画但没画下去。师∶怎么不动笔了?生∶1米太长,白纸太短!师∶谁来想个办法?生1∶分成几段来画。师∶“分成几段”还是一条1米的线段吗?生2∶用比例来画,画短一些的线段用来表示1米长的线段。师∶办法真好!开始行动吧!学生纷纷动笔画。师∶你是用多少来表示1米的?请和同桌说说。师∶同样是1米,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师∶画完了线,我们来画形∶我们的教室长8米,宽6米,请画出平面图,说说你的画法。接下来老师顺理成章地教学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含义,并揭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搭正方体——深刻体验空间大小教学片断∶《体积和体积单位》。师∶自己搭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需要什么材料?生1∶许多根长1米的木棒。生2∶100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生3∶3根钢条。师∶老师给你们3根米尺,你们上来搭。四个学生上台想搭,可是因为在阶梯教室上课,不能到角落里搭。生∶没有角落,3根搭不好。师∶那老师给你们12根米尺,你们继续搭。四个学生继续搭,因为利用了地面,搭完后多出了4根米尺。师∶怎么少了4根?体积是不是1立方米,怎么证明?估计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面最多能容纳几个人?一个学生钻进刚搭好的正方体中。师∶感觉怎样?生∶还好。学生一个一个进去,最后正方体边剩下一男一女两位学生,男生见自己进不去,径直下台去了,女生慢慢钻进去了。老师请钻进去的学生出来,在座学生数出了可容纳的学生总数。教学至此,老师无需用什么语言来解释说明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搭”和“钻”两个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体验了“1立方米”有多大,牢牢建立了“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折长方体——顺利展开系统复习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1至3章节综合复习》,在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猜测本堂课要复习的内容,接着让每个学生用一张长24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教学,在学生的汇报活动中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折长、宽、高都不一样长方体、交流所折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最后通过计算这些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交流表面积、体积的变化跟什么有关,对所学3章内容作了系统而又全面地复习。

思考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关系的操作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也是有效操作的保障。

适时实施操作指导

明确操作目标、要求、步骤 “玩是儿童的天性。”有些课上,只要老师一说动手操作,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马上把玩起学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课堂纪律大乱,不好收拾,使操作这个环节适得其反。故在操作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清或看清目的要求,甚至出示具体的操作步骤,使学生清楚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这样,学生的操作才有章可循,才真实有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利用课件采用“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操作要求,使操作活动顺利进行,操作结论也得以成功发现。

多媒体操作示范 动手操作必须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经历操作模仿阶段是学会动手操作所必需的。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同伴或多媒体进行示范操作,从而使得学生规范操作,提高操作的有效性。教学一年级“分与合”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有序地操作中得出数的组成并有序地记忆,教师在教学5的组成时进行示范操作∶先有意识地摆好一行5个圆片,再每次从左边移动一个圆片到右边,相应地得到5的一组分解,让学生体会怎样分比较方便、清楚。到教学6的组成时,让一位学生边示范边让其余学生同时操作,每次启发学生得出6的一组分解和两个表达式。在这样的示范、模仿中,学生初步感受研究数的组成可以有序地进行,有序地记忆。到学习7至10的组成时,只要讲明要求,学生就会独立有序地操作,获得相应的数的组成结果。

操作不顺时进行及时点拨 当操作活动开展不顺利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以让一些优秀学生充当小助手,帮助孩子们开展操作活动。

思考 学生年级越低,越容易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也容易出现操作受阻现象,因此,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进行定向指导,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并且在学生操作活动中进行适当示范,在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可使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使操作活动更加有效。

善于挖掘操作内涵

教学片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老师出示例题∶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1.学生列式。2.小组合作分小棒并提出要求∶①想一想∶先分什么?②说一说∶分了几次,怎么分的?③议一议∶怎样用竖式表示分的结果?3.小组汇报∶让同学在投影仪上操作。在操作时,教师突出操作的每一步与竖式结合起来完成竖式书写过程。老师∶请同学们看着竖式,想想分的每一步,你认为今天学习的竖式计算与前面学的在哪一步上不一样呢?4.练习∶(让学生结合小棒,说出算得每一步是分小棒的哪一步。)

思考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重、难点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及笔算竖式上,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一般是借助直观操作。如何把操作与算理结合起来,本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小棒,以问题引领学生操作,紧紧抓住分小棒的每一步与竖式紧密联系(先怎么分的,怎样商;后又怎么分的,又怎样上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手、脑、眼、口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既深化对操作的理解,挖掘了操作的内涵,又提升了学生思维,较好地将学生的操作经验升华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挑选操作内容,把握操作活动的时机,选取合适的操作方式,给学生恰当的操作指导,并挖掘操作的内涵,避免为操作而操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小学)

猜你喜欢
竖式正方体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竖式趣题
拆拼长方体
竖式填数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