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华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张“数学教师画图照”:一位农村老教师两腿分开,很夸张地站在讲台上,一手用劲摁着一条长板凳,另一只手用粉笔沿着板凳边缘画直线。我在看过后忍俊不禁,笑过后却陷入深深的沉思。一是为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感到悲哀,二是敬佩这位教师在窘境中敢于突破的勇气。老教师画图的方法不可取,但他为了教学在困难条件下创造运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每次上课特别是公开课前的准备,一提到情境创设和素材选取,许多教师就头疼。忙得不亦乐乎,耽误了更多的意图思考和生成预设,盲目追求声、光、色,往往是课堂放电影,走马观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选择教学素材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身临其境胜于“道”听“图”说
教学时,如果学生亲自去感知,去体验,去思索,往往要比从多媒体上获得的“声图”信息理解得更为透彻和深刻。例如:在教学一立方厘米、一立方分米、一立方米的空间大小时,课件制作无论多么精彩,学生对于空间到底多大还存在疑惑。我没有用课件,直接让学生摸一摸一立方厘米、一立方分米正方形模型,让他们看一看,比一比大小。特别是在感知一立方米的空间大小时,我用三根米尺,绑定好后在墙角支撑起一个一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钻进去,结果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钻进11个学生,教室里发出“哇”的一片欢呼声,从兴奋的小脸可以看出,他们深刻感知了一立方米空间的大小。
二、走进生活,方能实用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答题常闹出笑话,如某商店的商品价格优惠以后,算的结果反而比原来还高,还有的不懂打折是什么意思,这说明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因此,情境创设应力争走入生活实际。在我学生时代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小明”同学,事情最忙的是“甲、乙两个工人在做零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同样,情境的创设,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深入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渗透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行动让知识发酵
教学情境的形式丰富多彩,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景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所学习的知识特点,突出有效性原则。
能够手工制作的,就不用多媒体。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用四根木条钉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讲台上教师演示,一拉动就可以发现它变形,进一步还可以发现哪些元素变了,哪些没有变化,让学生拉一拉,议一议,很快就得出不稳定的结论。
在公式推理上,多媒体有它的优越性。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利用割补法论证。动画演示分开、拼组的过程,丝丝入扣,毫厘不差。事实胜于雄辩,演示的教学效果深入人心。然而,在学习空间图形内容时,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学具。比如学习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时,我分小组,发放充足的小正方体学具,学生看一看、摆一摆,分工合作。学生摆后画图,或者一个学生设计平面图,另外的学生来摆,可有多种摆法,教室里炸开了锅,一种又一种摆法,让学生兴奋,让知识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