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及效益分析

2014-06-23 16:22宋万仓高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淮北地区必要性效益

宋万仓 高强

摘 要:针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存在的农业用水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探索节水机制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4个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其节水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显著的。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必要性;效益;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139-02

淮北地区地处安徽省北部,包括淮北、亳州、阜阳、宿州4市全部和淮南、蚌埠2市的淮河以北地区,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国土总面积约3.74万km2,其中平原区面积占98%,山丘区面积占2%。除东北部零散分布有少量低山丘陵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并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坡降约1/7 500~1/10 000。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750~980mm,年日照时数2 230h,无霜期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是安徽省主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根据资料统计,2012年淮北地区耕地面积约209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9.3%,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5.3%。但淮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5.7%,667m2平均水资源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值的31%;特别是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淮北地区旱灾发生愈发频繁,农业缺水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呈持续增长态势,工农业争水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提高水土资源承载力、满足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1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1)水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淮北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年降雨60%以上集中在6~9月份,且多大雨和暴雨,极易形成春旱和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从地区水资源分布看,淮北平原区年降雨量偏少,且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与农作物需水时期不相适应,地表径流利用率低,灌溉矛盾十分突出。(2)节水设施薄弱,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低下。现状安徽省淮北地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井灌区为0.6左右,河灌区为0.5左右,均低于《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提出的井灌区不低于0.8、河灌区不低于0.7的目标值。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节水灌溉投入不足,致使输水设施不完备,工程性缺水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农业经营方式粗放,节水技术普及率低,导致农田水利用效率偏低。

1.2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1)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淮北地区是安徽省传统的粮食主产地,其灌溉农业基本上是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农业结构较为单一,结构性高耗水普遍存在。以2012年为例,农业种植比例中,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73.8%,小麦、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又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0.0%。淮北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可通过提高单产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有利于改变以小麦等作物为主的结构性高耗水状况,适当发展高效节水作物种植,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和用水结构的调整优化。(2)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安徽省农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粮食问题。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粮食单产水平较低,必须不断扩大耕种面积以满足食物和增收需要,造成生产结构单一,农业整体效益差,农民增收困难。发展高效农业节水,在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以提高单位用水效益和投入产出率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1.3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对农业节水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 (1)发展节水农业需要综合性措施。针对淮北地区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许多先进的节水技术已达到比较成熟和可以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但重工程措施、轻非工程措施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要提高单位用水的经济效益,必须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2)发展节水农业需要管理机制改革。长期以来,节水农业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基本上是事业型的,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也不进行考核,导致农户过多地依赖于政府,节水主动性不强,节水效益难以发挥,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用水作为一种要素投入,通过市场运作,使节水逐步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要理顺管理机制,调动农业、水利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1.4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 (1)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业干旱、改良水土的根本途径。建国以来,安徽省各地共发生旱灾47次,农业旱灾主要出现在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省的近50%,但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5.7%,地多水少,造成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偏高,中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可以增加土表覆盖面,增强土壤蓄水纳墒能力,减缓土壤水分蒸发,是淮北地区摆脱干旱和改土治水的根本途径。(2)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措施。安徽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调出大省,常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安徽省新增110亿kg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安徽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由2007年的290亿kg提高到2020年的400亿kg。而淮北地区是安徽省的粮食主产区,要使淮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关键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单产,解决粮食增产与可耕地有限、扩大灌溉面积与供水不足的矛盾,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2 效益分析

淮北地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技术,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时,可缓解农业用水紧张局面,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并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效益非常显著。

2.1 节水效益显著 采用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30%~50%,微灌可节水60%~70%,滴灌可节水80%以上。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有利于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缓解淮北地区农业用水日益紧张的局面。

2.2 经济效益显著 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通过对作物适时适量灌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根据不同作物的比较收效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充分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 生态效益显著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可以节约灌溉用水量,减少井灌区对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控制,逐步达到采补平衡。同时单位产量用水较少,可减少灌溉水对农田化肥、农药的淋洗,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有助于地表水环境的保护。

3 结语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可解决淮北地区的农业缺水问题,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用水保证率,增强水利工程抗御旱灾的能力,有利于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经济作物收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2011-2030).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3,12.

[3]安徽省高效农业节水规划.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1,12.

[4]安徽省抗旱规划.安徽省 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1.

[5]许桂荣.黑龙江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7.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北地区必要性效益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