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地方农业的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2014-06-23 09:00王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种业种子专业

王洋

摘 要:该文分析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行业人才需求特点,探讨适于种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本思路,论述如何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模式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和水平,以培养农作物种业创新人才。

关键词:地方农业;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158-03

Abstract:The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dustry talent demand of modern crop seed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We discussed the basic thought for training talents favorable for seed industry development,and how to perf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impro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kill of teachers,build perfact off-campusinternship base.The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would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teaching level,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Local agriculture;Seed industry;Training talent;Practice Teaching Mode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而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就需要有懂得专业知识,能引领产业发展的行业人才,在国家“种子工程”实施近20a中,农作物种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对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制定了目标,对种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文件要求“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了通过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来完成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国家实施“种子工程”的背景下,各高校先后开设的服务于种子产业发展的本、专科教育,它为社会培养从事新品种培育改良、种子生产、种子销售、种子管理,掌握国际国内种子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种业专门人才[1-7]。笔者现结合黑龙江省对种业产业人才需求的现状,探索服务于地方农业的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1 黑龙江种业产业人才需求现状

1.1 黑龙江省种子行业发展现状 自1995年农业部提出“种子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种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2000年起,黑龙江省每年投入2 000万的资金开展“良种化工程”项目支持省内种业发展,种业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良种繁育及供应能力的提高,以及种子企业实力增强和种子管理的法制化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行业规模的扩大化上。目前黑龙江省种业包括有管理、经营和科研三大体系,其中管理部门省、市、县共有82家单位,农垦系统有总局和9个分局及下属的113个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1亿元注册资产以上的种子企业有3家,3 000万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有28家,500万注册资本的企业有100家,100万元注册资本的企业有300家;科研育种单位有省级农科院和市级农科所10个。

1.2 黑龙江省种业人才需求特点 三大体系对种业人才的需求有相同之处又各有所侧重。

1.2.1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承担新品种审定和推广、种子市场管理、种子质量控制及所辖区域种子生产指导。黑龙江省现有种子管理体系人员1 200人,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要想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除了要有作物育种、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等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对种子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有全面的掌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农作物品种标签管理办法》和《新品种审定办法》等。

1.2.2 种子企业 种子企业是种业行业的主体,也是种业人才的主体单位。随着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如黑龙江省的垦丰种业是一家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种子企业主要进行品种的生产、繁殖、加工和销售等工作。企业的用人特点一是熟练掌握种子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技术,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的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如作为企业的检验员要了解熟练掌握各项检测技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省里的统一考核获得各类检验员证,快速上岗;二是企业需要大量的种子营销和懂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三是由于种子企业的维权是目前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企业希望招收到即懂得种子专业知识和种子法又懂得各项行政法律法规的学生。

1.2.3 科研单位 科研单位吸纳的人数比较少,但对于人才要求高在目前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科研育种单位和大专院校仍是种子新品种研发的主力军。其对人才的要求是:要以扎实的、宽口径的农业生物学知识为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辅助,作物育种学为主导形成系统的育种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

2 种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研究所的背景、条件,黑龙江大学于2002年建立了种子科学与工程高职专业,经过3a对专业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于2005年建立了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它是黑龙江省内设立的第一个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本科毕业学生已有4届,现已充实到省内外的种子行业中。endprint

基于行业发展需求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组成,我们将培养思路定位在“科学”与“工程”两个层面上。培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理念是:具有深厚学科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理念下,教学过程以前期夯实基础,后期注重特色为指导。“种子科学”层面上体现在以生命学科专业和农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生物生化、遗传学、土壤学、气象学、育种学、栽培学与植物病理学等,形成一个宽泛的理论知识平台,在此基础上学习包括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等专业课程。“种子工程”的课程设置是将种子行业构成需求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专业选修课的3个模块设计,一是“提高模块”。主要以育种学各论、栽培学各论、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育种学、基因工程导论、植物分子育种等课程构成,为学生育种学习和进一步的深造提供基础;二是“产业模块”。课程包括种子法律法规、种子贸易原理、种子经营与管理、种子产业化、会计学原理、种子市场营销等围绕着产业组成而设计,为学生步入种子行业提供基础;三是“特色模块”。鉴于种子病理学的发展结合我院优势专业即植物保护专业设计该模块,课程包括种子病理学、植物抗病育种、农业微生物、农业昆虫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等,将种子研究与植物保护有机结合。

在此理念指导下,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教学过程完成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将实验教学做为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二是围绕种子产业人才需求特点,在种子行业内不同环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3 服务于地方种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年需农作物种子12亿kg左右,地方种业自身发展特点使其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实用性,即要求毕业生在掌握系统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为适应这一需求,在种子科学与工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经过7a本科教学过程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地方种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设置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专业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岗位实践3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化,针对每个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3.1.1 专业基础实践教学 专业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主要由实验课程和认知实习2个部分组成,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改革。一是将专业必修课的实验部分分离出来,独立设课。如种子生物学和种子检验技术单独设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为16学时,与理论讲授比例是1∶3。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2门专业基础课,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专门设立了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为48学时;二是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除了增加实验学时外,在专业选修课中添加了实践过程。如种子法律法规课程中,增设了实践调研环节,学生对种子市场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种子加工贮藏课程中,学生到种子企业实地参观种子收获后加工和贮藏过程,也要形成课程实践报告。认知实习是在大二暑期开展的,包括植物学实习和种子行业的参观实习,前者是植物学课程的延伸,领学生到原始的生态环境中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了解各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后者是通过参观的方式对种子行业有初步认识,为下一步的毕业实习打下基础。参观的单位为省级种子管理部门、农业部检测中心、省内知名企业及国家种质资源库等,了解种子生产、经营、销售、管理和贮藏等相关知识。

3.1.2 综合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科研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立的,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一主两辅”的形式,即以教师申请下的科研项目为主体和学校开展的“创新课题”、“实验室开发项目”为辅助,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自主选择教师,教师以学生毕业论文为主线,指导学生申请学校的“创新课题”、“实验室开发项目”等,并利用2a时间对学生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基本操作、综合实验、数据整理和论文写作开展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形成本研究领域的综述论文,作为“大三”时期要求完成的学年论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果体现是学生完成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毕业论文。

3.1.3 岗位实践教学 岗位实践教学主要是本科毕业实习过程,本专业根据黑龙江省行业发展和人才的特点设立了3个不同类型的实习内容,即企业实习、管理实习和科研实习。学生在完成了3a的专业训练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根据自身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选择三类不同的实习去向。

3.2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是有一支实践型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中只有少数教师来自于种子行业,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较弱。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特开展了“双结合”的活动,一是教师与科研单位结合,学习农业科研服务于地方种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教师与企业搞联合,切实深入到企业中,学习掌握生产实践中种业科学,同时利用自身较好的科研能力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3.3 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内的教学实践是学生实践的基础,行业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黑龙江省行业发展特点选择了以下3种不同类型的基地:

3.3.1 省内知名企业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本专业选择了省内著名的玉米生产企业丰和种业、九龙种业等作为实习基地,主要学习玉米杂交生产和种子检验、加工等后续生产过程。由于这2个生产环节在不同时间阶段,因此将学生实习期分为夏季和秋季2个不同季节进行。

3.3.2 种子行政管理部门 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是地方种业的最高行政单位,指导和引领着该省种业行业的发展。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参加新品种审定的田间鉴评,杂交种生产的田间检验等工作。此外,农业部农产品品质检测中心和农业部大豆种子质量测试中心也是专业的实习基地,学生们在中心学习种子各项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PCR技术在新品种审定中的应用及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检测。

3.3.3 农科院育种研究室 农科院的各育种所是新品种研发的主要部门,夏季是进行新品种培育的黄金时间,本专业与农科院的小麦所、大豆所和草业研究所拟建立的实习合同,每年分配一定数量的学生去开展育种实践。

3.3.4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教学实践活动 为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对实践的了解和认识,专业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活动。“走出去”是学生利用暑期时间离开校园,由老师带队参加“三下乡”、“支农”等活动,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带队,到田间了解农业生产。“请进来”是聘请省内种业的领军人物为专业的特聘教授来校讲学,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距离,提升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2):45-46.

[2]李保同.植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2):53-55.

[3]盖国强.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创新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2(9):7-9.

[4]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0-71.

[5]安俊学,董凤丽,闫明.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1):86-88.

[6]许丽英.论高校教育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5(2):15-17.

[7]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8):54-56.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业种子专业
桃种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