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南 李寿柏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腹股沟疝手术采用个体化治疗的体会
周怡南 李寿柏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分析并总结腹股沟疝手术采用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个性化治疗在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随访率为100%,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13±1.2)d,进食时间(2.34±0.71)h,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为(2.64±0.79)h。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11例,其发生率为8.0%,其中慢性疼痛的患者有4例。术后复发者2例,复发率为1.6%。对120例患者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量表量化,其中实施Lichtenstein手术患者舒适感分值为3分,实施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术后舒适感为4分,实施疝三位一体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术后舒适感为0分。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腹股沟疝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现象的发生率,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舒适,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腹股沟疝;个体化治疗
腹股沟疝主要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缺损并向体表突出,进而形成疝。其主要分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两种。我院通过对12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个性化治疗措施,效果理想,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男100例,女20例,年龄16~88岁,平均年龄(58.79±1.57)岁。共有疝个数137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分型方法[1],本组患者分型情况为:Ⅰ型24例,Ⅱ型23例,Ⅲ型42例,Ⅳ型22例,Ⅴ型14例,Ⅵ型7例,Ⅶ型5例;左侧疝47例,右侧疝60例,双侧疝30例。
1.2 方法
根据分型,选择不同的修补手术进行治疗,给予Ⅰ型疝患者Lichtenstein手术,给予Ⅱ型、Ⅴ型、Ⅶ型疝患者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给予Ⅲ型、Ⅳ型、Ⅵ型疝患者疝三位一体无张力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在实施手术前30 min行麻醉处理,并在术中取40 mL 1%的利多卡因及四滴肾上腺素,先在外环口与耻骨联合之间注射部分5 mL麻醉药,然后在切口处实施皮下浸润麻醉[2]。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注射5 mL麻醉药,然后对其进行切开和分离,保证第一间隙分离足够。对于腹股沟管后壁来说,在分离时应保证其至少超过耻骨结节2 cm。大疝囊应在横断后近端关闭、远端旷置。小疝囊不用打开,直接游离到高处即可。在分离疝囊前,需在内环部位注射麻醉药3 mL,充分保证麻醉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恢复活动的时间、并发症、疼痛感、复发率等。对患者术后舒适度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进行,最低为0分,最高为10分,分值越高,不适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χ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指标分析
120例患者随访率为100%,患者手术时间(49.14±2.13)min,平均住院时间(2.13±1.2)d,进食时间(2.34±0.71)h,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为(2.64±0.79)h。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有11例,其发生率为8.0%,其中慢性疼痛的患者有4例。术后复发者2例,复发率为1.6%。见表1。
表1 120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具体情况
2.2 术后患者不适感分析
对120例患者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量表量化,其中实施Lichtenstein手术患者舒适感分值为3分,实施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术后舒适感为4分,实施疝三位一体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术后舒适感为1分。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腹股沟疝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发病的原因主要在于腹股沟区腹横筋膜严重缺损或是结构薄弱。由于其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式[3]。个体化治疗措施便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在诸多腹股沟疝手术过程中采用最佳治疗方式,避免使用一种治疗方法,进而达到最佳修补效果。
传统的修补方法主要包括Mc Vay法、Bassini法等,主要通过缝合非同类组织进而起到加强腹股沟区腹壁强度,达到修补腹股沟疝的目的。但由于术后不同组织之间张力较大,愈合比较慢,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疼痛或复发现象,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
“无张力疝修补术”概念首次在Lichtenstein手术中提出,并随即成为临床修补腹股沟疝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得到了广泛发展与创新,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疝三位一体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均在临床上得到了积极应用。
通过对我院120例患者腹股沟疝进行分型,根据患者囊突出部位、腹横筋膜损伤程度以及内环大小等,从诸多手术方式中选择出治疗效果最佳的一种,对患者实施修补。按Gilbert对其进行分类,其中Ⅰ型、Ⅱ型、Ⅲ型均为斜疝,Ⅳ型、Ⅴ型为直疝,Ⅵ型为骑跨疝,Ⅶ型包括所有疝。Ⅰ型一般多发于婴儿及部分成年人,由于极易出现过度修补现象,并对患者生理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采用Lichtenstein手术。Ⅱ型疝内环存在一定的扩大现象,且腹股沟管后壁以及腹横筋膜等存在欠缺,其与Ⅴ型疝可采取Lichtenstein手术或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进行修补。如果患者腹横筋膜没有存在严重损伤或是内环较大的,最好选择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5]。该种修补方法不仅操作更加简单,同时还可使腹内压力减小、分散。Ⅲ型疝疝囊内的容物通常可自由滑动,一旦进行阴囊便会对直疝三角造成严重影响。Ⅳ型疝一般存在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现象。对于这两种一般采用疝三位一体无张力疝修补术。由于在对其进行修补时,采用单一网塞的形式不能将疝环口完全填充,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复发现象[6]。此外,在对Ⅵ型疝一般采用疝三位一体无张力疝修补术,对Ⅶ型疝则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
通过对我院12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个性化治疗措施,结果显著,个性化治疗在降低并发症发证率的同时,也大大了减少了复发人数,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12,10(10):833-835.
[2] 胡世雄,王毅钧,王三明,等.腹股沟疝修补方式的个性化选择(附1140例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1,5(4):394-395.
[3] 姜德昕,姜雪鹏,王志超.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个性化处理的探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09,3(1):41-42.
[4] 王劲,张胜祖.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个体化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08,2(1):79-80.
[5] 陈以安,许建林,陈军,等.个体化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442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0,4(3):302-303.
[6] 申英末,陈杰.循证医学理念在疝和腹壁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218-1219.
R656.2+<1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7-0145-021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7-0145-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7-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