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达林
(郸城县人民医院CT室,河南郸城477150)
不同螺距对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成像质量的影响
叶达林
(郸城县人民医院CT室,河南郸城477150)
目的探讨不同螺距对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行胸部64层螺旋CT检查的80例肺癌合并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螺距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采用0.984螺距,B组采用1.375螺距,2组均给予相同的对比剂注射速率和用量,图像由2名高年资医生评估和诊断。结果A组患者中14例(35.00%)出现呼吸运动伪影,B组3例(7.50%)出现呼吸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扫描时间显著长于B组(P<0.05);2组噪声及图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合并COPD患者的CT检查中,采用1.375螺距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且可降低呼吸运动伪影和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螺距;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图像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以不可逆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长期肺功能受损,肺活量变小,患者屏气功能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合并肺癌,行常规螺距胸部CT扫描中易出现伪影,降低了图像质量,影响临床诊断。此外,因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使扫描时间延长、扫描范围扩大。而患者很难一次屏气完成整个胸部扫描,增加了X线辐射剂量,其潜在危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1]。近年来,我科围绕如何提高肺癌合并COPD患者的CT图像质量问题一直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在管电流和管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以不同螺距对患者行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有所差别,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行胸部64层螺旋 CT检查的80例肺癌合并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62~75岁,中位年龄67岁。按不同螺距,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肺功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机行胸部扫描,扫描参数:120 kv管电压,200 mA管电流,准直器宽度为40 mm,扫描层厚为5 mm。扫描范围自肺尖扫描至肺底部,A组采用0.984螺距行常规胸部扫描,B组采用采用1.375螺距行胸部扫描。图像由本科2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生进行双盲阅片评估分析。采用3级主观评分法:1分:图像清晰,气管、支气管、肺血管边缘锐利及清晰显示,纵膈结构清晰,小血管清晰、边缘光滑、锐利;2分:图像欠清晰,气管、支气管、肺血管边缘模糊,小血管边缘欠锐利;3分:图像模糊,气管、肺血管行走呈“双管”影,纵膈、心缘边缘呈“双边”征,小血管模糊欠清晰。选取2组背部肌肉、降主动脉相同位置感兴趣区,以CT值作为图像噪声。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2组呼吸伪影比较在80例患者中,A组有14例(35.00%)出现呼吸运动伪影,B组有 3例(7.50%)出现呼吸运动伪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扫描时间比较A组平均扫描时间为(7.35 ±1.04)s,B组为(5.12±0.74)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图像噪声、主观评分比较2组图像噪声及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2组患者CT扫描图像噪声比较
表2 2组图像主观评分比较 n(%)
64层螺旋CT具有无创、快捷、方便及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疾病的诊断。肺癌并COPD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以不可逆气道阻塞并发肿瘤为主要特征,由于多伴有肺气肿和不同程度的肺损伤,患者在进行CT扫描检查时一次屏气很难完成整个肺部的扫描,因此易造成呼吸运动伪影的产生而降低图像质量,影响患者临床诊断及后续的肿瘤治疗。
通常影响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扫描范围、扫描层厚、螺距、管电压及管电流等。螺距为扫描床移动速度与准直器宽度的比值,改变螺距可影响时间分辨率和扫描时间窗,CT成像中,螺距与图像质量和曝光量呈负相关,螺距增加,部分病灶部位未能扫描到而造成临床的漏诊,且增加螺距可缩短扫描时间,易于保护球管,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小螺距,使扫描层数增多,重叠的部分增加,扫描和曝光时间延长,使辐射剂量增大,不利于保护球管[2]。徐健等[3]研究发现,当扫描中螺距增加到1.5时,可使辐射剂量降低37%,而图像的质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而在临床诊断中选择1.0~1.5的螺距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有研究[4]发现,当螺距>2时,检测部位吸收X线辐射剂量可显著降低,成像数据经过处理后虽不影响对病变部位的诊断,但图像饱和度通常低于螺距较小时的图像饱和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并COPD患者CT成像采用1.375螺距扫描时间显著短于与0.984螺距,不仅明显降低运动伪影的发生率,而且患者的辐射剂量也明显下降,获取的癌灶图像更清晰,尤其对“胸膜牵拉征”、“毛刺征”等征象的显示更有优势。2组图形噪声均得到良好控制,但图像不同兴趣区CT值均无显著差异,2组成像质量主观评分相近。因此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病情优化螺距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总之,肺癌并COPD患者在进行胸部CT扫描中,在保持管电压和管电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1.375螺距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减少了运动伪影,降低了辐射剂量及辐射损伤,优化了肺癌CT图像,有利于肿瘤进一步诊治。
[1] 涂永波,兰永树,舒健,等.螺距对下肢CTA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300 -303.
[2] 张海波,付传明,陈伦刚,等.螺距优化组合对胸腹部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2):305-311.
[3] 徐健,胡叶明,张玉江,等.16层CT螺距对影像质量影响的实验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3):357-358.
[4] 潘屏南.现代大型医用设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6-88.
10.3969/j.issn.1673-5412.2014.03.025
R734.2;R730.44
B
1673-5412(2014)03-0255-02
2013-05-12)
叶达林(1972-),男,学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