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浙江红剑:创新为魂,民主为道
成立于1999年的浙江红剑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团化管理、多元化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经过十余载的滚动发展,目前红剑集团的总资产达到了30多亿元,产业涉及化纤主业、节能环保两个领域,主营各类涤纶DTY、FDY、POY产品,特色产品包括涤涤复合丝,荧光增白丝,再生切片纺POY/DTY 、各类专用涤纶等。
2013年,涤纶长丝行业发展低迷,处于深度调整期。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红剑集团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不断创新思维,用精细化的管理理念,打造了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流程, 建立了完善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产品开发着重以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效率的应用性技术为突破口,聚焦提升品质,优化工艺,丰富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差异化率,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精细管理 内部挖潜 推行“经营单元模拟核算”
2013年,国内涤纶长丝行业延续了不景气行情, 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产品价格走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度过难关,是业内每家企业共同面临的考验。
在本刊记者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调研组实地采访红剑集团时,集团管理层的几位高管一致表示,红剑之所以能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做到产销稳定,经营基础向好,集团推出的“经营单元模拟核算”管理新举措功不可没。
红剑集团下属杭州红剑聚酯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升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团非常重视绩效管理,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激励措施,着重向内部挖潜要效益。一是实施了“红剑集团技术中心奖励办法”,调动全体工程技术和产品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仅2013年,集团就投入50多万元资金,奖励对减亏增效、提值降耗做出突出贡献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技改等24个项目;二是针对集团全员的“经营单元模拟核算”;三是针对中高层管理岗位,从“勇于承担,全局观念,严于律己,提升服务”等 4 个维度来施行品行考评。
“经营单元模拟核算”是红剑集团于2012年8月开始实施的创新管理举措。集团通过倡导“人人都是经营者”来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将每个员工都纳入到一个经营单元中,独立经营和结算,使每个人的收益都直接与自己的工作质量挂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强调立足岗位找问题、想办法。通过建立责任到单元的流程和对质量、成本、损耗、效率的管控,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向生产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团队要效益。在实现工作效率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员工收入提升的同时,也为员工搭建了更好展示自我的舞台。
提到“经营单元模拟核算”,洪升向记者介绍这样一个事例:红剑集团有一批从日本进口的卷绕设备,由于到了一定的使用年限,设备上伺服变频器的一块卡件频繁出现故障,向日本厂家订购每块需要 3 万多元,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采购周期长达 9 个多月,将严重影响正常生产。为此,公司技术人员自发成立了项目攻关小组,通过不断摸索钻研和外部协作,以极低的费用成功修复了故障,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公司也因此向项目组发放了 3 万元奖励金。洪升颇有感触地说:“自从集团开始推行‘经营单元模拟核算以来,员工的工作态度大为改观,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心明显提升,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
红剑集团下属杭州红山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惠英深有同感。她表示,集团实行“经营单元模拟核算”制度,实现了企业、员工、客户多赢的局面,企业效益提升了,员工的收入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沈惠英感慨地告诉记者:“公司以往每年接到客户的‘黑经问题质量投诉多达10多起,2012年8月开始实行‘经营单元模拟核算以后,有关“黑经”的质量投诉当年就下降到了 7 起,2013年更是降至1 起,由此引起的质量赔款从2011年最高时的23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7 000多元。”
提升装备水平 优化产品结构
我国虽然早已是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但国内化纤行业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快培育差别化纤维、高新技术纤维等新增长点,是我国化纤行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红剑集团总裁助理兼营销中心总监韩建国表示,红剑集团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提升装备水平,以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记者在红剑采访的当天,适逢红剑聚酯纺丝五车间日产50 t FDY的F16线正式开机投入运行。该生产线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欧瑞康巴马格的技术和设备,采用Wings卷绕系统,最高卷绕速度可达5 500 m/ min。与标准的纺丝牵伸工艺相比,该系统简化和缩短了生头的流程,操作更简便,产量更高,同时可以节省25%的能耗。
近年来,红剑集团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内部培养、校企合作等模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团队。自2011年至今,集团纤维技术研发中心开发了150 D/49 f网络抗黄变丝(重网)(DTY)、150 D/96 f*3荧光增白丝(DTY)、300 D/98 f高沸水收缩率FDY合股丝、抗紫外线涤纶低弹丝75 D/72 f、FDY胖瘦丝150 D/49 f、支化改性轻质防漏绒羽绒服专用纤维(规格40 D/72 f)等一系列支化改性涤纶产品及特种产品。
其中的轻质防漏绒羽绒服专用纤维是在支化改性聚酯熔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该纤维密度大,线纤度小,能够有效防止羽绒服内羽绒的漏出,质感据称与蚕丝接近,作为混纤成分可以达到蚕丝无法达到的独特丰满度,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响良好,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市场潜力巨大。
创新营销 保持快销模式
行情低迷的2013年,涤纶长丝业内企业库存普遍偏高,但红剑集团在下半年却能做到产销平衡,基本保持零库存状态。个中原因,韩建国给出了答案:“面对行业阶段性的困难,我们积极改变经营策略,向专业化和功能性开发延伸,实现了生产经营联动模式,重点在解决客户需求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来赢得客户。同时,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区域销售制,保持快销模式,加快生产周转,降低原料库存、产品库存,达到了控制经营成本和降低风险的目的。”
苦练内功 厚积薄发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提高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员工凝聚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多年来,红剑集团始终坚持“创新为魂、民主为道”的核心理念,践行“为红剑同仁谋福祉,让客户做事变简单”的企业宗旨,不断创新思维,以企业文化引领,苦练内功,着力管理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红剑之路。
近年来,红剑集团已跻身“中国化纤企业50强”,“红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团多年保持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地位。2012年,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近52亿元,盈利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浙江日发:致力创造机电“数字科技”
在国内纺机行业,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发纺机”)已成为享有高技术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的纺织设备专业制造商。继2011年首次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后,2013年日发纺机再获殊荣,成为当年获此奖项的 5 家纺机企业之一。
自2002年成立以来,日发纺机已成功开发出加捻、纺纱、织造、针织等四大纺织系统,包括倍捻机、转杯纺纱机、针织圆机、紧密纺纱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六大系列的上百种产品,应用领域涉及棉纺、毛纺、绢纺、麻纺及其混纺行业,产品销往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实力一直位居行业前列。
科学的研发管理 铸就成功的产品
要开发出成功的产品,离不开科学的研发管理,日发纺机技术总监吕永法对此深有体会。据介绍,公司成立伊始就引入了科学的研发管理体系,从研发的组织管理、项目调研、立项标准,到项目的准备、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试制、市场导入等各个阶段,公司都制定了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细则。
吕永法举例道:“在新产品研发的立项上,我们严格遵循几个标准,一是产品的市场规模要达到 5 亿元以上,并且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二是材料增值率要达到60%以上,以保证合理的利润;三是项目 3 年内可以实现产业化;四是产品可以取得市场和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据吕永法介绍,日发纺机近年来累计投入2 000多万元,在国内纺机行业率先引入了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旗下的CAD/CAM/CAE一体化三维设计软件Pro/E。作为当今世界主流的CAD/CAM/CAE软件,Pro/E给日发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保障。
“科学的研发管理保证了我们各类产品在技术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日发纺机目前涉及的纺纱、加捻、针织、机织等四大类产品,在市场上都处于行业第一或第二的地位。纺纱设备方面,我们有国内唯一量产的全自动转杯纺纱机RS40,卷绕机械的横动速度达到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水平。”吕永法自豪地表示。
致力创造机电“数字科技”
近年来,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竞争,占领纺机制造的前沿阵地,日发纺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及浙江大学、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实施合理化工程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在设计方法与理念上不断调整,推出纺机领域的最新成果,确保日发纺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据吕永法介绍,日发纺机在2013年更新了技术路线图,产品研发的总体方向朝着智能化及节能方向发展,以单锭驱动替代集体驱动、数控横动替代机械横动,所有设备都预留网络接口,具备联网功能。
在即将于上海举行的2014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 2014)上,日发纺机将携带RS30C半自动转杯纺纱机、RS50高速半自动转杯纺纱机、RS40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精密络筒机、无缝内衣机、直捻机等众多创新产品亮相。其中首次展出的精密络筒机,横动次数在行程152 mm时可达1 050次/min,卷绕线速度达2 200 m/min,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缝内衣机将重点展示无人化工厂的概念,车间的设备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至平板电脑上,操作人员可以远程监控制设备运行情况,生产数据直接汇总到管理电脑上。
日发纺机正致力于创造崭新的“数字科技”理念,以“协助客户实现数字化工厂的梦想”为使命,在未来的整机生产中,建立“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平台,实现科技、环境、制造的和谐统一。
苏州赛力菲:成功实现连续碳化硅纤维产业化
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菲公司”)是国内首家进行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系列纤维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创新”的宗旨,成功实现了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的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和空间技术、现代核能、海洋工程、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各种高性能新材料的需求日渐迫切。碳化硅纤维是多晶陶瓷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抗氧化、抗蠕变、耐化学腐蚀、耐盐雾等优点,是多领域迫切需要的高性能纤维材料。
自主研发 打破日美长期垄断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技术由日本东北大学矢岛圣使教授等人于1975年开始研发,日本碳素有限公司于1983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目前国际上只有日本和美国等极少数国家掌握该技术,由于其涉及敏感的军事应用,日美等国长期以来一直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出口限制。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自己的碳化硅纤维,以国防科技大学冯春祥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探索,于1991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连续碳化硅纤维实验生产线。
2005年,在江苏省和苏州市政府的推动下,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实施产业化开发,苏州赛力菲陶纤有限公司成立并落户苏州新区。公司聘请了冯春祥教授为总工程师,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科研团队,先后建成省级、国家级工程中心,并与中科院纳米所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通过艰苦攻关,自主研发,赛力菲公司掌握了可纺性陶瓷先驱体的合成、500孔纤维大丝束脆性纤维的连续成形、低氧含量不熔化以及获得均质微晶结构的烧结工艺等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关键核心装备自制,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连续碳化硅纤维生产的企业,一举打破了日美等国长期以来对该类军事敏感材料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贯通产业链 成功实现产业化
赛力菲公司总经理田秀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公司在自主研发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碳化硅纤维产业链包含了从聚二甲基硅烷(PDMS)到聚碳硅烷(PCS)、碳化硅纤维、纤维制品。日本的碳化硅纤维产业链,由信越公司、宇部公司、碳素公司、三菱重工等 4 家公司合作完成。而在赛力菲公司,从技术、基础原材料、生产设备到产品,这一切都通过艰苦努力自主开发完成。
赛力菲公司通过在苏州、宿迁、镇江等地多点布局,贯通整个产业链,目前公司可实现年产先驱体原材料30 t、陶瓷先驱体聚碳硅烷10 t、连续碳化硅纤维 2 t、连续碳化硅纤维编织物5 000 m2、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精密构件50万件,成功实现了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产业化。
助力国防伟业 应用前景广阔
耐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是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不可或缺的耐高温、低密度热结构材料,在航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在民用领域如冶金高温碳套、柴油发动机废气处理、隔热高温微粒过滤材料等均有广泛应用,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
2013年1月,赛力菲“年产5吨级聚碳硅烷的制备技术”和“年产吨级连续碳化硅纤维的制备技术”通过了江苏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定,制备技术具有新颖性,工程化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连续碳化硅纤维项目对打破国外封锁、提高我国国防武器装备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田秀梅介绍,赛力菲的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等军工领域,销售收入逐年翻倍增长,年产10 t的连续碳化硅纤维产业化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中。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地进行民用领域的应用研发,目前已经与宝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赛力菲的产品作为高温热结构材料和耐腐蚀材料将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环保等众多领域。
江苏金龙:以科技创新占领市场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纺织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凸显,电脑横机凭借在效率上的绝对优势,成为针织企业解决用工不足困扰的有利武器,2008 — 2011年期间,国内电脑横机市场经过了一轮高速发展期,顶峰时全国各种规模的电脑横机生产企业数量超过了300家。
然而,在国内毛衫企业手摇横机经历过大面积的更新换代之后,从2012年开始,国内电脑横机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受市场影响和企业自身创新技术、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因素的制约,陆续有中小规模的企业退出市场,电脑横机生产企业数量锐减。
在此背景下,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获奖企业中,以设计、开发、制造电脑横机为主的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科技”)显得格外瞩目。近年来,江苏金龙加强科技创新,凭借高品质的产品、良好的市场口碑、高效益的市场运作及产品服务体系,其主导产品“龙星”牌多功能电脑横机赢得了大量优质客户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
清晰定位 明确目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毛衫设计出现了逐步向外衣化、个性化、高档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对生产工艺和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电脑横机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采用高档电脑横机来引导市场并获取更高附加值的毛衫生产企业越来越多。电脑横机由经济型向高性能发展是必然趋势,中、高端电脑横机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国内高端电脑横机市场曾长期被德国STOLL(斯托尔)和日本岛津(SHIMA SEIKI)等进口产品所垄断。因此,开发出功能齐全、生产效率高、系统可靠稳定并且可编织不同针距效果织物的电脑横机,是电脑横机的发展方向,也是国内针织行业的迫切要求。
金龙科技坚持以进口替代为目标,在核心技术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产品应用技术方面力争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始终遵循“科技创造未来”的发展理念,把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先进性作为公司的经营目标,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加强研发体系建设 提升产品开发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金龙科技历来重视技术研发工作,每年将上年销售收入的4.0%左右用于研发投入。公司始终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先后与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惠州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一批有针织专业特长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成立了电脑横机研发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
2010年,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在金龙科技设立了“中国针织电脑横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2011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在公司设立了国内首家“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电脑横机研发中心”。同时,公司还拥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通过这些工作平台发挥的作用,金龙科技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司目前拥有一支实力强大、专业内类齐全的研发团队,同时聘请了宋广礼、冯晓天等多位国内著名的针织行业专家、教授主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
在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同时,金龙科技建立了清晰的技术研发流程和完善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以保证科技成果顺利实现产业化。
坚持自主创新发展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009年,金龙科技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出“LXC-252SCV型可变针距电脑横机”,该机型的机械执行系统、控制系统软件、花型设计系统软件三大核心技术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10项国家专利,其中 4项为发明专利。
此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金龙科技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成功开发了国内独创的电脑横机用轨道式自行装配生产线。此装配流水线采用程序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柔性式非同步轨道传输,实现人、机、料、法、环、测的有机组合,以满足多系列、多品种电脑横机产品的装配技术要求。与此同时,公司大胆进行工艺创新,从日本引进了高精度插片数控双面磨加工设备,保证了产品品质。
“LXC-252SCV型可变针距电脑横机”可以织出多种针距的编织效果,花型种类非常丰富,编织效率较高,编织物的质量达到进口产品的编织水平,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响热烈,客户反馈良好。2011年,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新产品鉴定中,“LXC-252SCV型可变针距电脑横机”被认定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2012年11月,该产品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2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LXC-252SCV型可变针距电脑横机”的成功研制,对于提升国内电脑横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近年来,公司紧密围绕市场需求,积极拓宽新产品开发领域,成功研发了3D鞋面编织机。据金龙科技党总支副书记周万群介绍,该技术颠覆了传统的鞋面制造技术,生产过程环保省料,自动化程度高,编织出的鞋面具有轻薄透气、合脚、可定制等特点,推出后深受客户欢迎。此外,公司最近还成功研发了智能服装吊挂系统,目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创新营销模式 全力开拓市场
在电脑横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金龙科技及时调整经营思路,推行产业链营销模式。公司加大了新产品的营销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售后工作,巩固国内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呈现出双轮驱动的销售格局,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在国内市场上,金龙科技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间接管理300多名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与1 000余家针织规模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的业务关系。公司通过整合前期开发、中期制造、后期服务的产业链,构建了垂直整合与水平分工的合作体系,具有较为突出的综合营销竞争优势。
在国外市场上,公司积极开拓东南亚及南亚市场,海外销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孟加拉的销量尤为突出,柬埔寨市场增长也很快,同时新增了韩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地的客户。2012年11月,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金龙科技“中国针织行业国际市场开拓大奖”。据周万群介绍,目前金龙科技的产品已经远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市场销售份额已经占到公司年销售总额的30%。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快速上升,高性能电脑横机将是针织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市场前景广阔。期待着以“科技创造未来”为发展理念的金龙科技,能不断引领中国高端电脑横机的技术创新,占据未来纺织科技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