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遵循能力成长规律,课程改革模式应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系统性课程教改对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20-03
高职教育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基础。然而,在改革发展的背后,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单元和最终环节的课程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教师的改革意识和能力没有紧跟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改革成效。因此,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课程教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具有特色、富有创新的高职课程教改可谓硕果累累。基于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性课程的开发,推行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通过“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过,在教改成绩斐然的背后,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改过于侧重于独立课程的改革 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一般首先落实在每门课程上。从单一课程教改的角度来评价,许多改革是成功的。但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学生的成长是持续教育的结果,缺少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持,独立的课程改革成效就会打折。
教改推行不彻底,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重点放在核心专业课程的改革,而对于理论性、学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被动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的迷惑,甚至带来厌学情绪。
教改成果难以推广,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教学管理无法全程监管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有些好的教改成果很难在同行中应用推广,造成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
高职课程教改中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严重影响了改革的成效。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教师抱怨学生质量太差,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下降的状况。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全面提升教与学双方的素质与能力,将高职教育推向全面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积极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依据和原则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牢牢抓住了课程建设与教改这个核心,进行全面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希望从根本上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全面性的课程改革并非简单地要求每门课程都改革,每位教师都参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遵循改革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也不是基础性研究工作者,而应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职业性特征。著名学者德莱福斯研究指出:人的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艰巨的能力发展过程的经验积累,必须经历从“初学者至实践专家”的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这表明,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时,也应该遵守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特征
课程教学改革要全面、整体、系统地推进,而不是单打独斗。系统性课程教改应呈现教改主体的整体性、教改内容的系统性和教改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高职课程教改要想真正有所突破,首先要有一个认识统一、能力相当、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的共同参与,即体现教改主体的整体性。教研室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载体,教研活动是研究、探讨以及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主体平台。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教研室,教改活动是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能力的汇集,教师团队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而不是只由少部分教师完成。其次,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教学改革要系统地设计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改革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从教学管理到教学评价、从理论教学到实践环节、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生,涉及方方面面,充分运用团队的力量,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只有全部课程和内容都进行改革、全体教师都参与课程改革并通过教改测评,充分体现教改内容的系统性和教改环节的全面性,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实施
系统性课程教改实施的关键是准确地分析课程体系中知识与能力的延续和递进关系,设计出能串联各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纽带,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导向、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全面推进各课程的改革。系统性课程教改工作要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教育首先要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按岗位——能力——课程而设计的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课程重点在于“会”,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精”,专业拓展课程突出“懂”。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联系呈树状结构,有多条主干线和支线。主干线上的课程紧紧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各课程的知识与能力显递进关系;而支线上各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系统性课程教改的创新点就在于实现主干线上相关联课程教改的整体和系统设计。因此,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且准确分析课程体系中主干线上的课程结构是系统性课程教改的关键。
源于工作岗位,设计出能串联主干线上各课程整体设计的重要纽带 以“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教改,应该是基于任务驱动和项目引导的。那么,各课程整体设计的重要纽带应该是综合性工作任务。综合性工作任务具备承载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特性,又可以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各工作子任务作为单项工作任务引用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这样,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教改不仅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整体改革,而且遵循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原则。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针对每一届学生,选择两至三个机电液一体化小型系统(如液压夹具、机电传动系统、机械手、自控传送系统等)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将这些综合性工作任务从子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工艺、加工与制作到整机系统的装配和调试等环节分解为多个工作子任务,这样,便可实现课程体系中多条主干线上相关课程的联合设计。工作子任务的成果和工作过程是评价学生单课学习能力的依据。学习结束后,学生将几年系统学习和实践所完成的一系列成果,以及积累的经验和收获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作为毕业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能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积极推行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工作任务带动了主干线上各课程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改革,使得即使是行业入门的专业基础课也能通过简单基础性的工作子任务驱动式教学,彻底打破学科授课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的实用性价值。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重点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带着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去学习、思考,在教师引导、自我探究、同学合作、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建立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学习评价 评价是标准,更是导向;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目标的细则和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它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有能力对自我及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反过来又促进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学,教与学双方都应是评价的主体。同时,评价要能发挥导向作用,必须具备激励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在制定评价要素时,除重点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和进步;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实践能力,使得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意义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最终目的是巩固高职发展的成果,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推进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其意义具体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
教师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系统性课程教改能真正调动教师团队的力量与智慧,为同一个奋斗目标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教研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大力推广优质课程教改成果,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沟通与研讨的平台,使教师的水平整体提升。(2)形成良好的自我监督机制。由于系列工作子任务的关联性,使得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学习成果都将作为公开作品呈现给每位教师,作品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同时也能展示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交叉评阅,在教师团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工作关系,以及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自我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对教师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觉发展。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持续发展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以及协作性四条基本原则。开放的、不确定的系列工作任务鼓励并提倡学生自主思考、个性发展;综合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的工作规划能力、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学生从刚开始的模仿到后来进行自主优化和创新,正是这个不断完善和超越的成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学习方式更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小组就好像工作岗位中的班组,学生自主管理,有竞争、有合作,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在长期的团队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学习,也培养了合作共事的团队工作能力。
系统性课程改革是高职教改阶段性成果的延伸与拓展,对巩固、完善和深化教学改革有着积极意义,它是高职示范建设重点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全文.高职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邓亚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徐德香,陈丽能.基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