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俊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应是重要环节之一,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可是,人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认识。“翻译教学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1]。”部分高校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未能做出整体规划;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教学采用传统模式;大学英语教学课时紧张,课堂上用于翻译教学的课时更是少之又少;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汉语言功底薄弱,欠缺英汉语言互译基本知识,缺乏翻译技巧训练,翻译能力有待于提高。翻译教育的失误导致学生翻译能力的缺失,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刻不容缓。[2]
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作为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的群体,大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充分展现他们的这一先进性,其素质和能力难以提升。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网络创造的语言交流空间可为学习者在课堂内外提供真实的交流环境,使学习者对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有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进而使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使用中得以巩固和提高[3]。借助于网络平台,构建多途径、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合理结合,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既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翻译课程教学中,网络平台是翻译资源数据库,是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的场所,同时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就课堂内外的学习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课堂面授、自主学习和网络平台,学生了解翻译理论和技巧,加强英汉语言学习,体验不同类型的翻译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去解决各类翻译问题,从而逐步提高翻译能力。在交流中,学生提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通过翻译实例,其翻译策略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从而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结合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学英语翻译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多媒体网络教室+ 网络翻译教学平台+ QQ群”的“教师讲授+ 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教学模式 (如图1)。
1.网络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网络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手段”由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组成;“辅助教学手段”由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翻译教学平台和QQ群组成。在传统的课堂面授模式中,首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打好汉语基础,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博览各科群书。中英文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对原语的理解,又涉及对译语的表达,对翻译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三种辅助教学手段都为互动交流提供便利。翻译实践部分主要采用“示范+练习”法,由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就各类翻译策略进行示范讲解,学生反复操练来完成;同时贯穿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环节,要求学生课下在网络翻译教学平台进行大量翻译实践,参与QQ群翻译讨论,及时分享翻译心得和交流学习难点。
图1 网络辅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2.网络翻译教学平台
网络翻译教学平台(如图2)为师生提供辅助教学服务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在此进行网络互动式教学活动。系统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如熟悉翻译理论和技巧、浏览翻译课程内容的教学课件、自学与课程相关的辅导材料,网上提问、在线翻译、讨论学习等等;系统为教师提供网络教学支持功能,如发布课程信息、布置翻译任务、答疑解惑、在线测试学生翻译水平、开展讨论式学习、永久保存各项网络学习资料数据等等。平台的教学反思版块引导学生审视、记录并评价自己的翻译学习过程,养成积极反思的习惯,反思每一次翻译实践过程,反思诸如影响翻译实践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去排除干扰因素,尝试新的翻译策略,策略是否有效等。平台使翻译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师生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也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场所。
图2 网络翻译教学平台结构图
3.QQ群
翻译学习QQ群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一个讨论型、合作型的学习环境和场所。教师或学生可以及时讨论、学习、发布、共享自己的翻译成果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信息,教师能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学习指导和反馈建议。大学教学课时紧,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不多,在翻译课程教学中,QQ群一方面成为学生表达学习感受的场所,另一方面又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经验的场所,同时还是教师督促、追踪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指导意见,辅导答疑的场所。在这过程中,学生提高交流、表达和翻译能力;教师借助QQ群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从而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网络师生互动教学实例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词语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石,因此,词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做出精当的翻译。
(1)Robert was the best man at the wedding.
误译:罗伯特在婚礼中是最好的男人。/罗伯特是新郎。
改译:罗伯特在婚礼中当伴郎(或主伴郎)。
因为不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学生的翻译南辕北辙。绝大部分学生望文生义,直译成“罗伯特在婚礼中是最好的男人。”也有人译成“罗伯特是新郎。”殊不知,“the best man”在西方婚礼这一特定语境中另有其意,应该意译为“伴郎”。西方的伴郎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说法不一。其中两种是说伴郎用来混淆加害新人者的视线。一种说法是认为恶魔会因为妒忌而加害新人,伴郎穿着跟新郎相似的衣服,就是为了迷惑恶魔,令恶魔分不出谁是真正的新郎;另一种说法是富贵人家怕有人加害新人,于是找杀手、保镖装扮成新郎的样子,让敌人难以分辨,无从下手。通常,新郎选择亲密的朋友和亲戚担任伴郎,并且它被认为是一种荣幸。为了加深学生对“the best man”一词的了解,除了文字说明其来源,教师在互动交流时介绍西方婚俗礼仪,还提供欧美影视婚礼片段与图片。
(2)green hand
看到这道译题,学生完全不知所措。这个词语与英国独特的历史地理因素有关。英国是个岛国,其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工作时,不熟练的油漆工经常会两手满是油漆。如果对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做出准确翻译。“green hand”翻译成“新手、刚入门之人”。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包罗万象。语言承载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在就此类翻译讨论时,教师总是适时地提醒学生平时要加强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因此网络师生互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顺利构建和运行需要高校、教师和学习者通力合作才行。
1.学校的举措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悄悄地从单纯基础语言培养向实用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英语能力)培养转移。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4]。只有对中西方文化以及其间之异同有相当造诣与自觉之后,才能如地进行“文化上的转化”[5]。
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融英语学习与素质教育于一体,融知识与实用性于一体,湖北科技学院从2010年9月起开展大学英语“3+1”教学模式,即在大学第一、二、三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第四学期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拓展课程分英语语言文化类(《英语报刊选读》、《欧美文学作品选读》、《走遍美国》、《大学英语实用翻译教程》、《中国文化概论》等)和专门用途英语类(《医学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影视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历经数次改革,效果显著。学校更应该审时度势,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前期改革成果,利用已有教学资源,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制定相应的大学英语教学规划,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建立多元化的翻译教学模式。
第一,科学、系统地设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在继续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既重视中英两种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确保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须开设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多版块大学英语教学必修或选修课程。理工科专业开设科技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医药类专业学习医学英语,经济类专业学习经贸英语等。
第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坚持“实用”原则。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严格参照社会、市场需求,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英语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越紧密,毕业生就越能满足社会所需,就越有市场。
第三,重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传播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结合学生专业和课程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第四,学校还应重视大学英语翻译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中青年教师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选派老师访学、进修等。
2.教师的积极投入
在师生互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其角色也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背景赋予教师引导者、指导者、咨询者、参与者等不同角色。如何最大化的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
第一,教师必须加强翻译理论学习。通晓各种实用性的翻译理论,如功能目的论、文本类型理论等。上课时,概括性的总结、点评不同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阐述其特色与不足,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理论观。
第二,积累自身英汉语言文化素养。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离不开文化这一大背景。语言翻译是一种直接涉及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跨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交际活动。教师不仅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相关语言的文化素养。 在训练学生翻译技能的同时,将英、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培养贯穿其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三,保留和发扬传统翻译教学的优势,不断更新旧的、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将翻译技能和策略培训渗透到课堂内外。网络教学平台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可以囊括更多丰富、多样化的翻译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乐趣。它也使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网络师生互动翻译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大量的翻译素材,以便学生做课前或课后练习。要选取新颖、实用、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多角度、多领域的翻译材料,而且要及时更新。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版块畅所欲言,探讨译题,点评译作。鼓励学生互评互改,最后教师讲评。由此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3.学生的主动参与
作为大学英语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直接导致网络师生互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成与败。为提高英语翻译水平,学生应该从语言、文化两个角度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重视英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积累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积极主动参与翻译课堂和网络平台的各种翻译活动,并能根据翻译材料的不同体裁、题材和翻译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考虑目的语表达习惯,转述原语信息。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要想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准确的意义转换,必须深刻理解两种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提高大学生英汉翻译能力,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长期不懈努力。网络师生互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对学生的威慑力和压迫感就远远小于传统课堂;学生减少顾虑,更有勇气参与交流和翻译讨论;作为大学英语一线教师,通过网络互动交流,时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督促其持续有效学习。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激起更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效果远远超过传统课堂上被动学习。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相结合,紧随时代步伐,顺应大学英语课程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平台将课堂内外学习有效融合。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迎合学生追求新事物、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桂英. 大学翻译教学与科技人才培养[J].开封大学学报,2004,(3):57~58.
[2]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3]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J].外语研究,2002,(5):62~65.
[4]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5]吴自选.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J].上海翻译,2013,(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