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尔:婚姻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

2014-06-20 03:48孟德阳
英才 2014年6期
关键词:贝克尔经济学

孟德阳

“别了。”

——“贝克尔-波斯纳博客”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正是这样,正文很短,写于5月10日:纪念加里·贝克尔(Gary·Bcker),1930-2014。“贝克尔-波斯纳博客”现在终结,理查德·A·波斯纳。

此前,这两位学者在这里对政策和社会问题发表评论,从加里·贝克尔的母校——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主页上可以找到博客的链接。在最后一篇“文章”的留言处,几名读者表达了哀思,“我们会想你的,感谢你们俩所做的一切。”

但加里·贝克尔发表博士论文时,人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尊敬他,招致而来的是经济学界对他的质疑。但后来随着一系列经济学著作的发表,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贝克尔的理论意义要远远大于那些质疑。

直到1992年,他作为芝加哥学派的又一优秀代表(与他同时代的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还包括弗里德曼、阿尔钦、施蒂格勒等),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市场行为”。

歧视理论搭建

贝克尔在普林斯顿念大学时,对经济学并不十分着迷。直到来到芝加哥大学后,他才开始重新认识经济学,并在芝加哥大学修完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贝克尔师承弗里德曼,后者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而在贝克尔遭受讥讽之时,他本人就表示,只要有弗里德曼和阿尔钦(另一位经济学大师)的支持,他就不会在乎其他评论。

这种性格似乎一直延续到后来他成为“一代宗师”后,他曾在接受采访中说,除了在穿衣方面墨守成规外,在思想方面,只要他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受到批评也不怕。

而在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中,人们普遍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必然选择。

而从这一点出发,经济学似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贝克尔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大多解释都是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同时,他为美国《商业周刊》写专栏也是将本来深奥神秘的经济学,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反观贝克尔在博士毕业时发表的论文,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他认为,作为“经济人”(即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的市场中的人),人们在不同领域的各种活动都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效用既可以来自市场上与各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因素,也可以是来自声望、尊严等非货币因素。

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建立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含义是某人宁愿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与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而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于个人偏好。即如果某人具有歧视性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从那时起,贝克尔已经展现了他对于传统经济学研究领域外的关注。当时,阿尔钦在看过他的博士论文后居然告诉他的女儿,贝克尔可以得“诺贝尔奖”。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1964年,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出版,这本书被认为是人力资本革命的起点。而贝克尔的研究也奠定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其实,人力资本的概念早已有之,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此也有过概括性的解释。但关于人力资本的讨论,受到传统道德的束缚,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中叶,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并不能够解释一些国家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于是人力资本的研究再次回到经济学界的关注之中。

在贝克尔看来,人力资本不仅仅包括人的知识、才干和技能等方面,还包括时间、健康和寿命。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贝克尔认为用于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实际活动的支出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它们不仅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长期起作用。

比如关于教育,贝克尔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与个人未来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看似可以归纳为“受教育越多、收入就越多”的平常逻辑,贝克尔能够用自己的“投资模型”证明其合理性。

贝克尔证明了在人的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价值等于未来收益的当前价值”。换言之,在这种均衡的条件可见简单理解为,现在人们为自己的发展进行多少投入,这种投入在未来就会变成多少钱。

当然,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战败国在资源禀赋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够崛起,而同时也为后来“知识经济”的兴起找到了解释依据。

“经济学的帝国主义”

“我的研究使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并将范围扩大到以前经济学家并不关注的领域。”贝克尔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思路。他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方面最富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他常常把普通观察到的明显不相关的现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开拓经济分析的新视野。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76年出版)开篇,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从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第一阶段;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的第二阶段;再到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的第三阶段。

人们被贝克尔的断言感到震惊,“经济学解释一切”的想法让后来人们用“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来称呼贝克尔的思想。

但事实上,贝克尔解释得颇为得当。结合后来出版的《家庭论》,让贝克尔成为了“一代宗师”式的人物,先看看他如何来解释婚恋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婚姻几乎都是出于自愿,故偏好理论以及“经济人”假设完全适用于此。其次,婚配过程像一般的市场模式一样,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由当事人进行选择与竞争的过程,所以,可以假定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市场关系,假设一个自由竞争的婚姻市场的存在,这样,在一般市场模式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效用价值分析等原理也可以用于对婚姻状况的分析。

贝克尔把婚恋行为看作是一种市场关系和市场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差别很大的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的形式可以使自身及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贝克尔认为,这是婚姻存在的真正理由。

一生当中,贝克尔都对经济学十分着迷,在他去世前的几周,他依然与波斯纳更新着自己的博客。endprint

猜你喜欢
贝克尔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贝克尔 网球巨星的坠落
艺术体制理论的社会学解读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德网球名将为躲债假冒非洲外交官
昔日网坛金童,如今无奈破产
“艺术
—社会”学与“艺术—社会学”——论两种艺术社会学范式之别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