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琴
摘 要 传授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设计方法包括设计程序的操作、设计媒介的运用、语言描述体系以及设计价值观。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不扎”形式主义方法,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南大学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建构”设计方法,对这三种方法本文将展开精细讨论,探讨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建筑 教育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Core Value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YE Qin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each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 core value,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 include operation, design media use of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system design process as well as design values. Chines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of education subject "no tie" formalist approach, Southeast University 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modern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methodology,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nstruction" design methodology, these three methods described herein will start fine discussion on the core value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e; education; core values
1 探讨“不扎”设计方法
事实上,我国建筑教育的学术传统以及核心价值深受法国巴黎的“不扎”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引入西方的职业建筑师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的更久。①所以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接受建筑教育的人,也深受法国巴黎的“不扎”建筑体系的影响。
“不扎”建筑教育体系的设计方法有明确的定义吗?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吗?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很多建筑师,或许只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能表达他们的心声。尽管“不扎”不能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但是其设计方法是存在的。在《图防、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记载,“不扎”这种建筑设计方法是体现在在组织设计教学中。该课程的学习包括快图和设计渲染,并且设计想法在快图阶段就要确定,之后花费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通过渲染的形式将设计方案表现出来。快图,是学生独立设计的练习方式,设计课程一般要用到八周的课时,主要包括构思草图、定稿、渲染等,并且这种教学程序已经深入人心。
有关“不扎”设计方法的文献资料严重缺乏,致使其更具不可描述性。外文资料《学习建筑设计》(约翰·哈伯森著)提到“不扎”设计过程的相关描述,中文资料《建筑初步》(田学哲著)也有相关描述。在《建筑初步》一文中提到,任何一个设计过程都需经过四个阶段:(1)题目分析和调查研究;(2)方案比较;(3)设计的推敲和发展;(4)方案表现图。除方案比较这个阶段之外,其余三个阶段都只做原则类描述。而第二阶段应该就是设计方案的雏形,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
2 探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南大学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留校任教并受命筹划建筑设计入门这一课程。这群年轻人,首先质疑了过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然后开始了段缀学建筑教育核心价值的旅程,最后把新设计的课程概括性地划分为三种,分别是渲染、构成以及设计。②在这群年亲人眼中的“设计”,是指一种设计方法——以空间概念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法。在新课程中,最能体现意图的是“立方体”联系,它是通过模型来研究空间构造,以及基本作图法的综合性练习。
因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东南大学两所院校之间签署了交流协议,致使许多到苏黎世理工学院学习建筑设计的年轻人都加入了赫伯特·克莱默的工作室,克莱默设计了一个结构高度有序的建筑教育入门课程,教学大纲只是一个虚拟的建筑项目,每个建筑设计的课题由多个单项练习组成,保证设计和练习之间能够达到平衡。比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上世纪80年代末的建筑课程,计划一个划艇俱乐部,其中包含入口、住宅、眺望塔以及俱乐部设施。在开学的第一周,每个学生用给定的模块设计一个建筑群,在设计建筑方面,上学期的任务是设计入口建筑和联排建筑,下学期的任务是眺望塔和俱乐部设施的设计。东南大学引入了苏黎世的这种建筑教育方法,在1990年的建筑课程中,一年级上学期的任务是环境设计,下学期的任务的专家住宅;到了二年级住宅变成了商店,而且出现了报社、旅行社、图书馆等。设计分为三阶段:体块模型、空间模结构模型、建筑模型。这样的设计方法除了在教学时能够应用以外,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也能够应用。从苏黎世回来的年轻教师比如张雷、朱竞翔等,他们在设计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欧洲现代建筑解析》一书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成果。这本书运用形式分析法,将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逻辑语言进行了总结。书中设计的教(下转第37页)(上接第25页)学、时间以及理论,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形成了“苏黎世”学派。endprint
3 探讨“建构”设计方法
在“苏黎世”学派冲击中国建筑界之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建筑学发展历程没有现代建筑这一过程。于是乎香港中文大学首开先例,向西方学习望能补上这一过程,缀学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源头。③研究建筑学历史不难发现,苏黎世的建筑设计方法,来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州骑警”,恰恰在这个时候,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被欧洲现代主义先去推行到了世界各地。他们在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一套能够传授学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体系。首先他们分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等的建筑作品,总结出现代主义建筑的共同主体是空间,在研究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实验,建立“透明性”空间理论,最后将该理论转变成能够传授给学生的设计练习,实现对现代主义建筑空间概念的传授。
从中而知,以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方法是赫伊斯的精髓,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并且在这种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建筑设计教学研究的态度和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在开设“建构实验”这门课程,提出“建构”设计方法时的最初目的。从当代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方法来看,都具备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设计概念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例如板片的弯折或插接、体块的堆积或切削等在当代建筑设计案例中,模型操作本身具有“建构”,它产生的结果是空间的,也是建造的。因而“建构”设计方法表达的是空间逻辑和建造逻辑。
在研究当代建筑师设计工作方法基础上,“建构实验”课程能够为空间和构建设计带来许多便利性和可能性,我们认为“建构”设计方法包括:概念、抽象、材料和建造。(1)概念,是在基于模型材料的操作而获取一个的空间。模型材料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体块、板片、杆件,不同的材料其操作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模型材料的操作什么时候能够生产空间,重在操作和观察的互动。(2)抽象,采用以一种模型材料制作模型。其目的之一就是保证形式语言与空间语言的的界限清晰,重点在于操作至始至终的清晰性;第二个目的是保证丰富的空间体验。他们二者是独立且相对的,即保证操作清晰的同时,又能保证体验的丰富。(3)材料,模型由多种材料制作而成。采用该方法能够提供丰富的形式秩序,比如水平要素和垂直要素、区分结构和围合等,重点在于将原有空间强化,而不是削弱原有空间。(4)建造,将构思形式转变到建造形式,将模型材料转变到建造材料,在大比例模型材料和模型材料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处理建筑材料的组织,强化原有的空间,而并非削弱。
4 结语
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传授学生建筑设计的工作方法,只有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工作方法,才能模型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空间构想,才能真正体现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
注释
① 顾大庆.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个人探索与时代特征[J].时代建筑,2012(14):16-24.
② 詹笑冬.建筑教育中的工作教学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6):1-94.
③ 刘彤昊.建筑(学)及其教育的核心价值[J].建筑师,2008(2):65-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