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英
从教十余年来,在《快乐语文》《趣味语文》《多彩语文》等几个系列的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摸索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固守于传统课堂教学——以随文学习的课文篇目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不妨通过挖掘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学习资源,引导他们去探究生活中的语文,加强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真正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出于这样的考虑,借助浦东新区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的契机,我选择了“广告词”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的课题为《趣谈广告》。课堂教学的设想是:希望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搜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广告词,引导学生对与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商业广告词和公益广告词进行赏析,通过对广告词语言内涵、创作方法的品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以对校园公益广告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希望学生借广告这一资源点寻找到更多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资源,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课堂导入时,我选择了一则笑话——
一天,一个学生没有走学校的正门,而是翻墙而过,恰好撞上了校长。校长问:“你怎么不从校门走?”这个学生说:“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了:“这么高的墙,你居然能翻过去?”学生自豪地说:“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校长说:“我要记你大过。”学生问:“为什么?”校长说:“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我讲述这则由广告词串联起来的笑话时,教室里会心的笑声不绝于耳,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了起来。
紧接着,我请学生们走近课堂“广告知识窗”板块,请两位学生为全班同学简要介绍一些课前采集的广告方面的知识,并由此了解:有关广告的知识是海量的,进一步明确本节语文课的学习对象是广告词,学习重点则是探究广告词中奇妙有趣的语文现象。
于是,我带领学生进入了“广告探究林”,而这片“探究林”也是学生们课前自由“栽种”的,如:人旺气旺身体旺,财旺福旺运道旺(旺旺大礼包);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服饰);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巧克力);静、净、劲(美的空调);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退烧灵,用美林(美林退烧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戴比尔斯钻石);请你绕个道,小草露微笑(公益广告);方言诚可贵,外语价更高,若为普通话,两者皆可抛(公益广告)……
来到这片自由“栽种”的“广告林”中,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了,大家在课堂上热烈地展开讨论,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就发现了平常生活中忽视了的语文现象,如:广告词中“义不容辞”的修辞方法;巧妙嵌名等字词巧用呈现出的“异彩纷呈”;还有借力使力的化用、比附等特殊方法的参与……许多平日里老师反复强调却为学生所忽视的知识点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中活灵活现起来。从学生们兴奋的表情、侃侃而谈的话语中,我由衷地感受到,有了生活介入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灵动的课堂,而新课标中“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也不再是语文教师望洋兴叹的彼岸。
最后一个课堂环节,我请学生们来到“广告创作屋”,对他们说:“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内,你是否注意到了草坪上、水槽边那些公益广告的身影?你能否拟写出更胜一筹的广告词?或请在那些需要广告词的地方,如严禁喧哗的阅览室、‘无语的垃圾桶边,填补上这些‘空白。”这一“广告创作屋”实践环节的设置,掀起了这堂语文课的又一个高潮。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们创作出了一条条独特的广告词,如“水到用时方恨少”、“如今一滴水,将来一滴泪”、“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我也有生命,请足下留情”……这些闪现着学生们创作热情与智慧的广告词令听者由衷地击掌赞赏。
课堂学习时间结束之际,学生们意犹未尽,有的学生还“抱怨”时间流逝得快了一些。我演绎了这样一段课堂结束语,“同学们,‘不聊不知道,广告真奇妙,广告里面的知识其实不少。今天,我们‘趣谈广告的课堂只不过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同学们由广告这一个资源点寻找到更多学习语文的资源,留意我们身边的各种语文现象,主动学习,让语文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趣谈广告》这堂课,从课堂实际教学来看,由于我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选择学生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来实施课堂教学,让生活介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引燃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相当活跃,生活化让语文课堂瞬间灵动起来。在品味赏析广告词的过程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优秀广告词的语言特点,对相关的创作方法初得要领,在提升学生文字赏析能力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能。而拟写广告词的过程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树立了学以致用的学习观。相信学生们也会经由这么一堂富含生活味的语文课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从而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在“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上海市南汇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