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壮怀者的风采

2014-06-20 21:34:28李志强
中国铁路文艺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字铁路

李志强

在武汉出差,突然接到徐宜发的电话,说他的新作《我述悟声》已印出来了。第二天匆匆返回,在路上想着徐宜发的书,既而联想到这位长者。相知于徐宜发,是为去年我写了三本书送他指正。徐宜发如人所言,极为热情,且回送了他的新作《我行吾咏》。赠书于徐宜发,缘于徐宜发是个写书人,平日甚喜读书写字,且长年坚持,笔耕不辍,连续写了《我行吾咏》《我述悟声》两部散文集,加之从前的三部,已结集出版了五部散文集。一个人写了东西,让一个尊重写字的人去看,这是很惬意的事情。我喜欢交流,习惯写了什么东西就与他人分享,也喜欢读对方的作品,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为人品性、作文风格等。正是这种文学写作的爱好与交流,我与徐宜发成为忘年交。对徐宜发的两部新作我认真做了阅读,进一步了解到他的为文与做人,在他的文字中,时时感受着他的生活足迹和感情世界,这种至诚至善的人生态度令我肃然钦敬。

一个怀揣梦想、挚爱铁路、驰骋于中原铁道线的歌者

《我行吾咏》《我述悟声》中有大量篇幅记写的是铁路生活,源于徐宜发生在铁路,长在铁路,服务于铁路。他从铁路司机学校毕业,从司炉、副司机到司机,与机车一起摸爬滚打了6年,在机务段领导岗位上工作过10多年,直到他当上局长,仍然驾驶着机车于千里铁道线上。《我行吾咏》《我述悟声》两部文集,是典型的土特产品,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韵味。从欣赏刘锡国写的《那次难忘的出乘》开始,徐宜发被“出乘”二字吸引。因为他对“出乘”二字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他的一份职业的敏感,也是他铁路情的源头。《回味鸡公山》中他这样写到:“那是个冬天,在冲击武胜关的大坡时,车速只有每小时十几公里,整整40分钟,我一直要弯着腰扔煤,汗水几乎不停,用手擦汗,满脸成为黑泥,当机车翻过武胜山、副司机换过我时,我的腰一直到伸直不起来……那一夜我们烧了14吨煤,下了车浑身像散了架一样,躺在床上一下就昏睡去十几个小时。”这段文字足以展现徐宜发铁路情缘的坚实基础。我曾在新疆天山深处打过四年战备山洞,其艰辛之劳堪比驾驶列车爬坡,正是有了那超出生命极限的锻造,才让我对徐宜发的这份深厚感情有了彻骨的体会和理解。于此我断定,只有一个人在生命中付出无尽汗水和心血时,他才会有这种深深的情缘,而这种情缘并不因作者位置变化而丝毫减弱。在太行山侯月铁路线上,当《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养路工时问道:“你们天天生活在深山小站,身靠大山,以路为伴,什么事让你们最感到高兴?”他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儿,向火车行注目礼,列车安全通过是我们最高兴的事。”职工的话语,撞击着徐宜发的心怀,虽已深夜,他却翻身起床,当即写出了《大山人的情怀》。2006年,适逢第六次大提速,千里铁道线上,徐宜发白天黑夜上线路、登机车、查资料、进班组,亲自驾着机车在线路上试车。当年11月,离全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还有5个多月,陇海线郑州至张阁庄段还有26万根轨枕需要更换,按正常计划需要5年时间。没有任何退路,只有奋力一搏,徐宜发与干部职工一起奋力苦战,用42天拿下轨枕更换任务,提前3天完成任务。这是郑州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也是徐宜发最为自豪的事例。徐宜发从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继续关注着铁路的建设发展,不论在局内高铁线郑武、郑西、武广的高铁开通现场,还是局外京津、京沪、青藏、沪昆、贵广高铁建设,他都要亲自去体验,仿佛这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没有自己亲历亲为就是一个缺憾。在《穿越大山见真情》《大山深处有铁军》《挺进大独山》《北盘江上架彩虹》等篇目中,徐宜发的笔下描绘了“攻坚尖兵”中铁五局,“中原铁军”铁电气化局,“特别能战斗”中铁二十局集团,“天补地球裂缝”中铁港航局集团战天斗地的一幅幅动人画面,也记录了他灵魂的一次次洗练、情感的一趟趟旅程。

反复咀嚼两部文集中一段段生动文字,我渐渐理解了《我行吾咏》《我述悟声》的丰富内涵和凛然大气,也深深领悟了铁路魂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从不相信任何一个概念的突兀生成,徐宜发的文字能永动不息地关注与讴歌铁路,正是有着源于他是铁路生活的参与者,正是源于他身边有着无数可爱的铁路人。他是中原铁道线上的歌者,用情感记录火热的生活。

一个为人亲切、自然、朴素,没有距离感的人

我在写书的日子里,很流行请领导作序,郑州铁路局宣传部的崔运民、机械保温段的潘柏顺等作者,都曾经找徐宜发局长写过《序言》。我曾经很纳闷:徐宜发这么高的领导职务,日理万机,殚精竭虑,怎么有时间为职工写《序言》呢?如果他没有一颗平常心,如果没有一份对铁跌职工的偏爱,这是断断不可能的。此番品读两部文集,印证了我对徐宜发为人谦和、心地质朴的判断。《怀念长福》是令我很感动的一篇散文。我认识姬长福,他是一位很朴实谦恭的党务工作者,他与徐宜发是当年的师兄弟,他们都从司机学校毕业,一起干上“大车”,一起爱好读书写字。几十年来,两人情同手足,相互关心,相互切磋,不论双方职务地位有多少变化,兄弟情谊始终不褪色。徐宜发写道:“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姬长福都会仔细阅读,并提出意见,有时还动手修改。”就在徐宜发退下来后,长福还对他写的散文集提出配图片、展开写、再细腻些的建议。姬长福的文章徐宜发也是认真去读,他真诚地评价对方,说长福的文章很有味道、语言精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是个刻苦认真的文化人。后来,姬长福不幸得了尿毒症,在医院昏迷10多天,多次处于生命危险,可当他走出医院再见到徐宜发时,还是那么乐观:“我做了一个梦到处周游,碰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转了一圈还是回来了。”徐宜发虽然没有更多抒写长福的感慨,而我却深深领悟了内在涵义。这是一种兄弟之情,这是一次心灵契合,这是一份眷恋与不舍。《大家都是火车迷》写的是一名普通职工肖斌,他从小迷恋收藏各种型号的火车头和铁路车辆的模型,他要办一场火车模型运转会,当他试探着能否得到徐宜发的帮助时,徐宜发二话没说,就联系了机务段大礼堂作为活动地点。《带着朋友逛新区》一文记述的是几个在徐宜发博客留言的大学生,他们感叹郑州的变化,却遗憾没有亲身目睹郑州新区的风采。徐宜发看到留言,亲自驾车接上这几个大学生,让他们领略了改革飞速发展的郑州新城。《小站照片背后的故事》写了一个偶然的机缘,徐宜发听说铁路摄影爱者陈国恩拍了许多铁路小站的照片,于是就登门拜访,与陈国恩坐在一起,透过一张张铁路小站的照片回顾了铁路建设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徐宜发朴素的感情,平易近人的品德,乐于助人的善举,无不体现着优秀管理者应有的品质,令人钦佩。

一个处事谨慎、独善其身、追求美好的理想主义者

徐宜发的散文大多是阳光、激情饱满的,极少触及人间世事的纷杂,这是我很诧异的事情。按常理说为文者大多具有深刻的人生态度,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审美观应当很自然表现出来。徐宜发身在一个大舞台,相交于各色人等,经历着无数大情小事、困难与曲折、矛盾与困苦、激愤与忧世、人性与悖论……他不是超人,这一切无法避免。从逻辑上推,他的触角应当更敏感,思想更深刻,反应更及时,眼界更开阔。他有充分的能力写出具有历史沧桑,惊世厚重的非凡之作。可他的作品太纯净了,没有风花雪夜,没有矛盾与冲突,没有丑陋与阴霾,少见于剖析和鞭笞。我大疑小惑,这是他的回避?还是他的选择?我无从所知。于是我去猜想:要么是他头顶企业家光环,受思想与行为的局限,只是安然接受着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按部就班去规范执行操作,做一个踏踏实实奉献者;要么是他大爱存高远,大善不言痛,大德不计嫌,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临风倚岸独逍遥,任人间琐事随风去;要么是他一切了然于怀,引而不发,精心酝酿,厚积薄发,以至某日箭搭弦上、呼啸而出、拿出凛然不羁的扛鼎之作。我得不出结论,但我更多地会相信,徐宜发的心灵里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他向往美好与和谐,淡泊与恬静,他宁肯守在这片天地,用自己的精心修葺,来打造出独属自己的美好家园。于是我想:文学领域中是纷繁多彩的,衷情于所爱,是一个作家的习性偏好,人生中凡是自己认为美的,就应当去坚守和持恒。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宜发做生活的忠实者、质朴者、超然者,已经是很悠然壮怀的了。

一个思想朴实、文笔洒脱、有着自己鲜明风格的创作者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的最好名片,徐宜发的名片是这样的。

真挚的情怀。徐宜发的文章不说空话,不为文而作,没有功利,没有浮散,没有矫情,更没有无病呻吟。他身居高位,不贪恋大题材,不追求高大全,不偏恋贵族文化,不好为人师。他忠实于生活,他的文字植根于现实土壤:一件小事,一段回忆,一次交谈,一地旅游,像家长、如朋友、似兄弟般娓娓道来。如写母亲的艰辛与慈爱、姬长福的兄弟之情、铁路人的奉献、企业家的艰苦创业……他让读者随着他的记述去发现、去领悟、去怦然心动。

干净的文字。不论是表述情感或是描述事件,徐宜发的文字都能做到规范、工整、准确、精炼,不着痕迹,不多一句,恰到好处;即便有着不尽的思绪,也能收放自如,点到为止,绝不无病呻吟、牵强附会。论及文字的干净,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有的作文者在文字上故弄玄虚,细心雕琢,多作文字游戏,以为诡谲的文字能表现高深的思想。而徐宜发的文字力求脱俗,有着清爽灵动的纯真。二是他的文字没有风花雪夜,没有男欢女爱,没有鬼魅妖孽,没有丑陋龌龊,没有故作时尚,更没有商业化的刺激性语言。他的目光是纯净的,心底是透明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热爱着什么、责任是什么……总是清清楚楚地表达,朴素而生动,是一种好文风。

较强的知识。徐宜发的文字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饱含知识性、资料性强,这是他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在他的许多文章里,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记载翔实的资料,既说明了事件真实性,又给人以获取知识的快乐。徐宜发不是万能的,但却是永动的,他有着极其好学的品行,凡不懂的事情都会精心去研究,从不做一知半解,更不会得过且过。徐宜发说写字是一种很累的事情,有时候为着一个陌生的概念、为着一个疑问、为着一个无知,他总是第一时间去查字典、去查百度、去向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徐宜发平时注重知识的储备,他会钻进并非他专业的地质博物馆,他会饶有兴趣地去看4D电影技术开发,他会充满好奇心去关注“米勒试验”,他会兴味十足的欣赏国产新舟60小型客机……他在《故乡的颂歌》一文中讲道:“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决定人生。”他的人生正是贯穿了这一实践,从没有放弃。

洒脱的文风。徐宜发的散文时时透着洒脱,这缘于他是一位性情人,他有许多的朋友,官人、商家、艺术者及至普通职工和平民。徐宜发兴趣广泛,兼容各方,主动融入,时时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徐宜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博采众长,方能丰富自己。谈到自己的写作时,徐宜发说:“写字可以怡养心性,不可有其功利性,随兴而来,即兴而发,要轻松愉快,不要勉强刻意。”徐宜发的话说得无意,但我以为正是这种无意契合,才使他的文字来的那么轻松自然、那么舒缓流畅,透出一种洒脱之气。

故事的多产。徐宜发是一位多产作家,这绝不是偶然的。徐宜发退下来后,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有自己的“三小工程”,即打小球、看小景、写小文。写作者的源泉是生活,而获取生活的本领则是人品与才智。徐宜发有着人格的魅力、人性的慈爱、互通的信赖,于此便有了广泛的领域、做不完的事情、写不完的故事。退休下来短短几年,他已出版了五部散文集、一百多万字,他还在写,因为他有着强大的生活之源,便能流淌出诗意的活水。

读文,学文,写文,徐宜发是一位成功的实践者。

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猜你喜欢
文字铁路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云南画报(2021年12期)2021-03-08 00:50:54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打乱的文字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
中国火炬(2015年7期)2015-07-31 17: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