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卿
当今世界,严重的能源危机、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开始重新审视面前的发展道路。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建设“中国电谷”,试图以崭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一大亮点。
这里曾经被称为京畿重地,这里曾经孕育出清新优雅的“梨花派”。这里是保定。
当历史的年轮辗过,在距离北京和天津都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河北保定,除了三千多年历史的厚重感,保定市在新时代也成为了大北京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结点。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商;同时还生产出中国第一片大功率风力发电叶片。
一如中关村之“中国硅谷”、武汉东湖之“中国光谷”,保定又有了一块新的招牌“中国电谷”。
初入保定,自然问起“中国电谷”在哪里?却没有标准答案。
“中国电谷”不是实体的机构,但已经成为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外形象的展现,是开发区的第一标签。“作为首都经济圈及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地带,依托‘中国电谷这块特色招牌,保定高新区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承载基地。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90亿元,同比增长9%;目前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在8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23位。”保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金博说。
夹缝求生
2013年7月末的一天,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会议。保定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志奎及省市领导均被邀请参加会议。当天,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被列为10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之一。欣喜之余,很多人不由地想起来了13年前的一幕。同样是科技部火炬中心的一次会议,保定高新区在会上被贴上了“后进生”的标签,在全国53家高新区中位列倒数,受到黄牌警告。
原因显而易见,创业初期的保定高新区在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都在积极筹措,想重点发展的行业十分全面,却造成产业方向不明确的问题,随后,自主创新能力差,融资渠道不畅,半拉子工程等问题也开始出现。高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
如何选择既切合当地实际又具有潜力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产业如何确立?一系列难题摆在保定市及高新区领导的案头。几经考虑后,保定市政府决定,将已经担任市经贸委主要领导的高新区创始人马学禄重新调回。这个曾因撰写《关于保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将自己推上了保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口浪尖的前市委研究室主任被外界称为中国电谷的“拓荒牛”。 马学禄回归后,没有急于求成,思考转变成为了首要问题:曾经的老路是走不通了,那未来的发展要如何进行呢?就在马学禄冥思苦想的时候,一个神秘人物和他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
这次谈话使得保定高新区最终确立以新能源产业为发展方向,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传统电力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作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支点。最终确立了以“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与马学禄谈话的神秘人物即是后来在光伏领域叱咤风云的苗连生。
追光捕风
彼时的苗连生刚刚从卖化妆品转行做新能源。外界对于用太阳发电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产业充满怀疑,以至于1998年,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承建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项目启动时都有人质疑太阳怎么可能能发电?
马学禄信了,高新区信了。他们接纳了苗连生及他的光伏产业,而正是这一举动,掀开了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历史的第一页。“当时我们学了一句话叫‘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以某一时,所有的事从长远考虑,我们就想到了人类的文明问题,想到了能源问题,尽管当时太阳能电池还属于一种新产品,国内生产厂家极少,市场未来无法预测。但凭着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走向与世界能源产业发展潮流的把握,保定高新区开始对这一新兴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孙婧说。随后的发展证明了高新区的正确决策,英利光伏产业发展逐步壮大,并通过股权转让,成立天威英利公司。
2000年,中航惠腾公司在高新区成立。从项目立项开始,保定高新区即全力支持,提供办公场地、代建厂房、借款、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等多项扶植措施,从2001年起,先后为中航惠腾公司建起三个新厂区,巩固了惠腾公司在国内风电叶片市场的龙头地位。中航惠腾2007年实现产值15亿元。2007年天威英利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企业,成为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企业的龙头。
英利、惠腾两大新能源骨干企业的迅速崛起,坚定了保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信心,随着2003年,科技部将保定高新区列为“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保定加快了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构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战略平台的步伐。
“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中风电和光电是最好的,在技术和规模方面有较大优势。所谓‘风光背后的‘风光,不是徒有虚名。”孙婧说。
2006年,保定市提出“中国电谷”发展战略,依托保定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成为继中关村 “硅谷”、武汉“光谷”之后又一个有关新经济具有想象空间的概念。
光伏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生产体系相继建立并完善。纽交所上市的英利公司更是连续数年以100%的高速增长,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全产业链多晶硅光伏电池生产体系,涵盖硅料提纯、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工程等各个生产环节,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0%。围绕英利公司的发展,多晶硅光伏电池的十几个配套产品也开始相继建设。在光伏发展的同时,风电叶片龙头企业中航惠腾公司连续增产,稳居国内风电叶片行业龙头地位,为了不断完善风电产业链,高新区又引入了国电集团投资建设风电整机厂,一跃成为国内风电行业前三强,“中国电谷”成为中国最大的风电整机、叶片制造基地。endprint
高新区内世界著名的核电变压器和超大型变压器制造商天威集团,2008年实现变压器产量超1亿千伏安,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
转危为机
正当保定高新区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充满自信的时候,危机来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各国对于新能源补贴削减,导致市场下滑。
两年后的2011年,更坏的消息来了。几年前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的爆发式发展,使得全球相关产业产能急剧增长并带来过剩。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英利、中航惠腾等企业首当其冲。
高新区一面采取措施,帮扶相关企业,加速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一面围绕电力,开拓新的目标。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项目孵化的良性互动。
2012年保定高新区与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成为“中国电谷”又一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王立宗成了幸运儿。他所创立的保定新源绿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入驻的48家企业之一,而且是第一家。他所从事的治理电网线损在过去是空白领域,但是高新区看中了他的发展前景,并给予了最大可能的支持。
2013年5月,“2013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推介会”在北京西苑饭店隆重举行,来自保定高新区的与会领导、新能源领域专家、知名客商等代表齐聚一堂,畅所欲言。通过组织国际一流的专业商务会议,与知名客商达成合作共识,保定高新区牵线搭桥,以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未来潜力为重点,推出一批重要企业,签约一批重点项目,发布一批招商项目。当日签约项目共7项,总投资88.8亿元人民币。主要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科技产业园项目、北京四方股份公司智能电网生产基地项目、中航惠阳民品科技园项目、颐高集团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智能终端电力装备产业园项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四方与保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北京四方智能电网装备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电力电子、新能源、智能电力一次设备、工业自动化产品、防爆电器、配网自动化环网柜等多种类生产线,打造保定智能电网产业化基地。该项目投产后,形成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能源与电力设备的产业发展平台,极大提升保定在智能电网及电力自动化领域中的产业地位。
2014年春节刚过,从河北省首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传来喜讯:保定国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组织园区企业参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的优势积极联系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组成团队参加了比赛,保定赛区共有21个企业和团队获奖,内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走在保定街头,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保定市区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都“戴”着一顶方方正正的“帽子”。虽然依旧是“红灯停 绿灯行”,但支持亮灯的却不再是普通电源,而是依靠这顶“帽子”所产生的太阳能。从2006年保定市提出“中国电谷”的发展战略以来,目前的保定城逐渐成为了一座“太阳能之城”
中国电谷的产业优势,吸引了日本三菱、美国江森、中国国电、中国兵装、中航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产业聚集和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增大。目前在建项目总投资达200亿元,企业已由五年前的4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300余家。另外,15名院士为风电设备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与智力支持。
围绕“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突出特色”的发展方针,保定高新区正以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为依托,以创建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力争将“中国电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与技术中心、国家智能电网产业先导区与创新中心。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