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制造强国唯有改革

2014-06-19 11:23
中国工业评论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制造业转型

近年来,中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制造业快速发展,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经历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矛盾开始爆发,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看,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开始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吸纳低端制造业,重走中国制造业老路,侵蚀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在国内,国民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制造业发展必要成本快速上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可以说,中国制造业已经陷入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危险境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形势迫使中国制造业不得不走转型升级之路,但面临巨大挑战。历史的车轮驶入2014年,在全面开启深化改革道路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遭遇危机但也面临历史的机遇。

首先,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快速下滑,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显然,这是劳动在被资本、技术替代以后,继续被人力资本、数字化替代的结果。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这要求生产者贴近消费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将让位于多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这使得更加符合人性和需求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这两大特点都会使以廉价劳动力和规模经济取胜的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既是倒逼也是难得的机遇。

如果中国制造业转型要胜出一筹,就要在遭遇“倒逼”时变被动为主动,抓住难得机遇。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经明确回答,能够抓住机遇的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及市场核心主体——企业。政府应该做的是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只有改革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过去35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益;改革市场供需机制,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破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完善的退出机制,摒弃政府干预,打造“生得顺利、退得顺畅”的产业生态环境,让企业生生死死成为常态。

通过改革才能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缺位。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这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也离不开长期以来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支持,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所以,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切实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政府这只手管起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然会经历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改革不只是表表态、开开会,空谈理论,必然要触及一些团体和个人的核心利益,只有敢于迎难而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制造业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