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发生巨大变化,从追求数量变为注重高校的内涵和质量。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高校正常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如何处理好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效益,减少无形的浪费和损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高校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开展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让高校更健康地发展。
【关鍵词】高校 财务管理 挑战 理念创新 湖北高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发生巨大变化,从追求数量变为注重高校的内涵和质量。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高校正常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近年来各个高校不断扩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设备维护、更新,如果需要扩建校区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此,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好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效益,减少无形的浪费和损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高校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开展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让高校更健康地发展。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高校的资金收入多样化,增加高校财务管理的不稳定性
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部分国家拨款,还有学生的学费、向银行的贷款等稳定的财务来源,部分高校还有利息和投资的收入。例如湖北西部某院校就将学校闲置属地出租出去,每年收入固定的租金,丰富了学校收入的多样化。但这些都有着不稳定的因素,一旦发生变化,会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
(二)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尚未成熟,基础不稳定
教育行业是非盈利的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特别是财政的分摊机制在义乌教育阶段的影响。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大概占高校收入部分的20%~30%左右,那么其余的70%~80%属于社会分担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资金增长有限,远远无法达到目前众多高校的具体需求数量,这些都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发展障碍。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要想真正解决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必须进行理念创新,认清高校目前的发展环境和相关政策,用创新的理念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高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高校在财务管理上一直依赖于政府和社会,随着社会发展,高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按照市场的经济理念开展财务管理。首先要有新的理财观和职能观,改变以往只有记账和算账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为预测、监督、分析的综合经营财务管理模式,用精准的信息数据资料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为领导提出好的决策建议,充分处理好学校的集体利益和教职工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扫清障碍并注入新鲜血液。例如湖北西部某院校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和经济学院的专业老师联系在一起,建立“高校财务一帮一”的活动小组,定期开展研讨会议,将学校日常管理中遇到的财务管理问题同专业老师进行研究和分析,用理论指导实际,并定期邀请地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到学校进行业务交流,通过在管理上观念的转变,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改善了高校的实际财产管理现状。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高校在完成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还要加上在财务管理上的监督力度和监督手段的创新。目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实行机关化,缺少监督意识,因此要先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对高校各项的支出、收入、投资等进行严格地控制,明确各自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先由内部审视、内部监督开始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
其次要重视教职工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湖北西部某院校在每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都会将近阶段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专项汇报,并接受大家的有效管理意见,并成立了教职工财务监督小组,确保信息的高度公开。
作为地区财务改革的典型代表,湖北西部某院校经常接到各级的检查通知,例如政府部门重点抽查、财政部门的经济审查、税务部门对教职工个人所得税的检查、教育行政部门的例行检查等等,同其他部分院校不同,学校并没有敷衍应付了事,而是当成社会对学校进行的“体检”,时刻提高危机意识,督促进行改革创新,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实现财务管理上的理念创新,必须在思想上和实际操作中一同转变,将思想统一到行动上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管理积极性,实现真正的人人参与管理的无差别待遇,为高校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英.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中国市场.2011(13).
[2]张美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3]何海斌.浅谈高校中临时机构的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 2011(32).
[4]高惠凤,田建中.新时期加强与改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