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留置脑室引流管在妇科腹部纵切口中的应用

2014-06-19 17:55劳芝英凌媚赵莹莹吴聪颖
海南医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脑室液化

劳芝英,凌媚,赵莹莹,吴聪颖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临床经验·

皮下留置脑室引流管在妇科腹部纵切口中的应用

劳芝英,凌媚,赵莹莹,吴聪颖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目的 探讨皮下脂肪层放置脑室引流管对妇科腹部纵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选择妇科腹部纵切口患者229例,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为术中皮下脂肪层放置脑室引流管,皮肤及皮下组织做一层缝合,缝合深度约为切口厚度的1/2,术后换药及理疗,共115例;对照组为常规分层缝合腹壁各层组织,皮下脂肪层不留置引流管,共114例,比较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年龄、手术出血量、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下腹部手术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肥胖率分别为30.43%、18.42%(P=0.034);手术时间分别为(89.37±41.67)min、(77.58±25.89)min(P=0.012);切口长度分别为(10.81±3.74)cm、(9.57±3.95)cm(P=0.019);切口厚度分别为(4.79±1.88)cm、(4.13±1.33)cm(P=0.003);切口脂肪液化率为1.74%、7.89%(P=0.029);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87%、6.14%(P=0.030)。结论在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取纵切口的手术中采用脑室引流管引流技术可降低脂肪液化率及切口感染率,是促进腹部纵切口愈合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方法,特别在肥胖患者及手术切口长的患者中更应推广。

脑室引流管;妇科手术;脂肪液化;切口感染

近年来肥胖的、患有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患者渐渐增多,伴随而来的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增多,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并产生很多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预防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依然是当前外科医师值得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预防及降低妇科手术纵切口的脂肪液化及感染率,我科采用皮下脂肪层留置脑室引流管并单层缝合适当厚度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因妇科疾病行手术、取腹部纵切口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29例,随机分两组。病例组为术中在皮下脂肪层放置脑室引流管,皮肤及皮下组织做一层缝合,缝合深度约为切口厚度的1/2,共115例;对照组为术中皮下脂肪层不放置引流管,常规分层缝合腹壁各层组织,共114例。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均大于3 cm,均无低蛋白血症及围手术期有使用激素史。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控制血压<140/90 mmHg (1 mmHg=0.133 kPa),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及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贫血患者术前血色素达80 g/L以上。

1.2 方法

1.2.1 缝合方法两组术中均使用电刀,两组均用可吸收线分别连续缝合腹膜及腹直肌前鞘,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肌层及皮下脂肪组织,病例组放置引流管:取脑室引流管于管壁两侧每隔约1.5 cm交替剪侧孔,侧孔直径0.3~0.5 cm,末端侧孔至引流管上端距离小于切口长度,将引流管放置于皮下脂肪层,不做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而是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做一层缝合,缝合深度约为切口厚度的1/2,缝线位于引流管前方,避免缝到引流管。皮下引流管从切口下段1.5~2 cm戳孔低位引出,固定后接无菌引流袋。对照组:常规分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

1.2.2 术后处理术后即予自制沙袋压腹部切口3 h。两组切口术后3 d内每日予95%乙醇及50%硫酸镁湿敷切口以减轻切口水肿,此后视切口情况予换药处理;术后24 h后每日予切口微波理疗。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使用以卫生部发布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指导。病例组每日观察切口、敷料、引流液性状、量及通畅情况,当引流液清亮且<5 ml可拔引流管;对照组每日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如发现术后切口有血清样液渗出、肉眼见渗出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切口无脓性分泌物、渗出液作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出血量、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下腹部手术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病例组中患者的肥胖率、手术切口长度及切口脂肪厚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但前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率及感染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注:体重指数(BMI)>25 kg/m2为肥胖。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是手术切口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对皮下脂肪层留置脑室引流管不常规分层缝合皮下脂肪层及皮肤的缝合方法及传统的常规缝合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率及感染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皮下脂肪层留置脑室引流管的缝合方法能减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

在切口愈合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并且相互重叠的阶段,而炎症反应是切口愈合的第一步,此过程中巨噬细胞吞噬组织细胞碎片后会裂解,形成渗液,需要通过更换敷料和局部引流的方式清除出切口[1]。在本研究中,将脑室引流管自制成多个侧孔,放置皮下脂肪层时紧贴创面,皮下渗液可持续、充分地经引流管引流出,避免了渗液在皮下积聚,有利于保持创面干燥,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减轻切口张力,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全层缝合皮下脂肪层可能会引起脂肪组织缺血、肿胀、坏死,而伤口内渗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易导致切口感染。缝线亦引起皮下脂肪组织异物刺激,亦可诱发炎症。缝合适量的皮下脂肪层可避免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了脂肪液化及感染的发生。脑室引流管管径细,取出引流管后亦不影响皮肤愈合。

国外有学者认为肥胖患者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概率明显升高[2]。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中患者的肥胖率、手术切口长度及切口脂肪厚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但前者术口发生脂肪液化率却明显低于后者(P<0.05),说明采用皮下脂肪层留置脑室引流管的缝合方法更适用于肥胖的手术患者。

综上所述,在妇科腹部纵切口手术中,采用脑室引流管引流技术,可降低切口的脂肪液化率及切口感染率,有利于切口的愈合,是促进腹部纵切口愈合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特别是在肥胖、手术切口长的手术患者中更适用。

[1]Rock JA,Jones HW.Te Linde's operative gynecology[M].10thed. Philadelphia,Americ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8: 226-228,246,248.

[2]Waisbren E,Rosen H,Bader AM,et al.Percent body fat and predic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J].J Am Coll Surg,2010,210: 381-389.

R713

B

1003—6350(2014)21—3229—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1.1266

2014-02-12)

劳芝英。E-mail:whclao@163.com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脑室液化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颅脑超声在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煤的液化原理及应用现状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天然气液化厂不达产的改进方案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