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倩
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少年儿童当中要通过有效的载体,采取有效的科普宣传方式,积极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
目前我国有3亿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23%。当前,全国各类少儿报刊有400多种,是我国少年儿童群体中的主流纸质媒体,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知识传播的主要阵地,是面对少儿传播科技、提高少儿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电视报纸是科技传播主渠道。当前,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是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传播的效果有巨大影响。据2010年的调查数据,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结合少年儿童的具体情况,由于他们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较少,专门面对少年儿童发行的少儿报纸便成为重要渠道之一。
传播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此外,由于投入不足、经济效益不够突出等原因,一些科普期刊、科普图书、科普报纸对传播科技、开设科普专栏不够积极,科普力度不够,导致科普宣传效果较差、专版专栏发展缓慢等现象出现;目前传统的科技传播多运用挂图、板报、图册、报刊、广播、电视等载体,以科技传播为主的作品数量不足,报纸的科普版面压缩,质量不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普传播也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征,而多数媒体还是采取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科普办法,早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公众对少年儿童科普认识不够。第一,当前社会公众对科普工作重视不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公众普遍把学习成绩作为少年儿童成才的最终目的,缺乏对少年儿童科普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第二,少年儿童主动参与科技知识学习的意识尚未普遍形成,多是被动参与,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如此。第三,家长往往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学科基础知识启蒙教育,而忽视让孩子接受科学知识的启蒙教育。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纲要》提出,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其中,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纲要》提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满足现代科普传播的需求。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科普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科普传播工作要在保持和发扬原先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的同时,努力把握现代科普的脉搏,把少儿媒体作为科普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实现科普工作的创新。据调查,少儿报纸是少年儿童订阅量最大的课外读物,我国36%左右的少年儿童每学期都会订阅一份以上的少儿报刊,城市少年儿童订阅少儿报纸的比例高达60%左右,除学校教育外,少年儿童获取科普知识大多来源于图书和少儿报纸。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提高少年儿童的科技素质,就要利用好少儿报纸这个科普主渠道来做好传播工作,及时根据小读者的特点和变化,调整高强度、快节奏、连续性的现代科普工作,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少年儿童是一个有别于成年人的受众群体,由于处于智力成长时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阅读报纸更多的是摄取积累,而不是判断辨别。以正处在心理成长期的少年儿童作为读者对象,少儿报纸肩负着传播、引导、影响和教育的职责。
严格的科学性。科普类报纸所刊载的文章是向人们普及科技知识的,如果缺乏科学性,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就达不到。尤其是办给未成年人看的科普类报纸,对科学性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否则,不仅不会起到向未成年人普及科技知识的目的,还会起到反作用,贻害青少年和儿童。所以,严格的科学性是少儿报纸的第一大特点,也是报纸内容的灵魂。
选题的特色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须借助不同的传统媒体获得科技知识,少儿报纸的科普传播一定要突出特色,留住小读者的眼睛。少儿科普媒体要姓“科”,从选题到设计,从发布到反馈,都要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来进行。开展选题策划时,既要有特色,又要避免出现“高精尖深难偏”的角度,要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掌握好传播知识的深浅程度,找到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内容和方式传播科技知识。
传播的科普性。少儿报纸围绕读者的需求,及时向读者传播最新的科技动态,这些报道都包含着很强的知识性,包括少儿关注的科技新事物、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等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科学性。要让这些新科技能被少儿接受,就要做好做强内容的科普性,用浅显易懂的通俗化语言,通过图片、FLASH、动漫等形式与手段,深入浅出地介绍科技知识,说清一些深奥难懂的科学道理。
与社会各界联合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政府部门、院所、高校、企业等具有很好的科普资源,少儿报纸要对其进行开发、整合与利用,打造常态化的科普工作共享平台,以共享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推动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促进全民特别是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小博士报》每年都在全国 “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期间,与当地地震局合作,编辑出版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专刊,免费发放给全区中小学生,并发动学校学生参加开展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竞赛活动,学生们反响强烈,纷纷踊跃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每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小博士报》针对少年儿童学生的认知特点,专门编辑出版了食品安全宣传科普专刊,进一步提高了少年儿童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儿科普活动。在活动中传播科技知识,寓教于乐,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近年来,《小博士报》充分发挥少儿报刊特色,组织开展各种特色科普活动和科普培训,如军事夏令营、小记者培训等,并着力建设和发展少年儿童科技辅导员队伍,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一边玩,一边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活动后,报社对科普活动深入采访报道,通过孩子的视角发现创新的魅力,从而引导和开发少年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小博士报》还结合时事热点开设专栏,出版科普专刊,让小读者真正参与到科普宣传中,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科普知识的热情。
利用新媒体力量建设科技交流平台。在新媒体时代,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让科普信息的传播更广泛、更有效。少儿报刊应充分发挥网络快捷、方便的优势,将公益性的科学教育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开放,将现有的公共科技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加工,转化成少年儿童能理解的科普信息,通过网络形式向少年儿童开展科普资源服务,最大限度地扩大科普受益面,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可以方便地自主学习、跨地域沟通,共享信息资源。
近年来,《小博士报》建设开通“小博士科普网”,这个网站是面对少年儿童进行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开设了少年儿童科普论坛、科普竞赛活动等板块,把报纸内容与网站建设协调统一,互相补充,联动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网上教育引导服务少年儿童的新路子。在此之外,《小博士报》还利用微博、博客、QQ等新的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报纸和学校紧密合作,为报纸、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鲜活材料,有效地推动了办精品报纸的进程,也大大提升了科普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