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琴
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思路构建分析
张雪琴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思路的构建。方法对20例急性迟缓性麻痹患者48 h粪便进行采集, 同时实施病毒分离, 实施调查和随访。结果在上述20例急性迟缓性麻痹患者中, 有2例患者分布在城镇, 有18例患者分布在农村;其中有1例患者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有3例患者为横断性脊髓炎, 有6例患者为重症肌无力, 有10例患者为神经炎。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疾控部门和各级医院之间应加强合作和管理, 及时了解并掌握关于急性迟缓性麻痹发病情况, 加大宣教力度。
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
在临床疾病中, 急性迟缓性麻痹易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脊髓灰质炎的治疗中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近年来已受到各免疫部门与医院的重视[1]。下面作者就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进行探讨与分析。
1. 1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本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2010~2013年20例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资料及个案调查, 所监测病例均在15岁以下。
1. 2方法 在监测上, 将医院上报和主动监测有机结合, 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职人员到医院或见患者实施病例调查,同时进行个案调查表的填写, 于48 h内进行患者粪便的采集,最后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病毒分离。在本次研究中所监测指标为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季节的分布情况。
经监测, 20例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季节分布情况, 见表1。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 有1例患者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有3例患者为横断性脊髓炎, 有6例患者为重症肌无力, 有10例患者为神经炎。神经炎在7月份的发病率较高, 脊髓炎在7月份的发病率最高, 格林巴利综合征则在4月份的发病率最高, 重症肌无力发病率最高的月份在7月份。此外, 上述20例急性迟缓性病例有2例患者分布在城镇, 有18例患者分布在农村。
表1 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季节分布情况[n(%)]
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系统中,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即主动监测、资料管理、采集粪便标本以及随访等, 在监测系统中其关键为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报告, 提升监测系统准确性以及敏感性的一个关键则是病例报告意识的强化、粪便标本采集合格率以及病例调查及时性的提高[2-4]。对系统工作质量高低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监测系统自身特异性, 当检测系统敏感性不断提高时, 监测系统特异性同样也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若报告中非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不断增多, 在一方面容易导致监测系统敏感性出现假象,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则会对真正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调查以及处理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在脊髓灰质炎中, 急性迟缓性麻痹是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但并非脊髓灰质炎自身所独有的一种表现, 所有可造成周围神经发生急性损伤的一切因素均有可能引发急性迟缓性麻痹。于脊髓灰质炎的监测过程中, 把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当作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报告, 借助于相应的方式在疑似病例中进行真正脊髓灰质炎与脊髓野病毒的筛选。
在监测过程中采集合格的粪便标本, 其目的就在于提升病毒的检出率, 在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报告的发病率满足要求的前基础上, 采集合格的粪便为实施手续一切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本次研究中, 20例患者通过急性迟缓性麻痹专家的诊断和病毒的分离诊断有1例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有3例患者为横断性脊髓炎, 有6例患者为重症肌无力, 有10例患者为神经炎。由此可见, 于发病的24 h内, 所采集的这些粪便标本都是合格粪便。除此之外, 在本次研究中, 发现有2例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发生于城镇, 有18例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发生于农村, 针对这一结果, 作者认为在今后的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工作中, 应将其重点放于农村, 同时还应增强本市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工作,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升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报告意识, 加大监测管理力度, 做好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采集工作, 避免病例漏报, 以此使监测结果更为准确且及时。
[1] 张丽, 王涛, 管庆虎, 等. 贵州省2001-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贵州医药, 2009, 33(8):686-689.
[2] 凡娅, 张驯, 刘友全, 等. 2007-2011年绵阳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评价.职业与健康, 2013, 29(6): 735-737.
[3] 丁帅, 孙龙, 郭伟利, 等. 2011年开封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2, 23(6):442-443.
[4] 范锡芸, 魏挺, 朱厚丞, 等. 急性迟缓性麻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吉林医学, 2013, 34(18):3609-3610.
2014-08-13]
461200 河南省鄢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