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维护企业稳定

2014-06-18 08:23白向荣
企业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工群众政工舆情

白向荣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舆论在形成机制、传播方式和舆论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舆论传播主体由“多元”分散向“多对多”的互动转变,企业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接受心理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政工部门更需要及时深入了解职工舆情民意,积极协助企业把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才能在参与创新企业管理、稳定大局和形成企业“大舆情”工作格局中发挥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新媒体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

目前中国已经有300多万个网站,4亿多网民。良性的媒体传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稳定;反之,则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跟踪和控制管理,成为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当前,公民意识、公民觉悟、公民精神正在迅速崛起和觉醒,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从航天四院某职工的一篇“心情纪实”文章引发的局部舆论影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问题凸显。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占29.3%,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17.2%,无业、下岗、失业人员占11.1%。”从《四〇一所职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同样得到验证,近75%职工通过家庭电脑、手机上网。可见,职工网民已成为网民的主力军,其数量不断扩大,但他们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准、文化素养大不相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大相径庭,这就难免造成对立,矛盾,甚至以讹传讹。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匿名性、流动性和开放性,使得新媒体的大量信息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核就可以即时发布,甚至最终演变成为震动各界的舆论“海啸”,短时间网民意见铺天盖地,指责之声不可收拾,这些网络舆论压力同时将政工组织推到了风口浪尖。

另外,政工组织对来自网络新技术、新思想的应对或多或少有应接不暇的疲态,究其原因,是因为政工组织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存在三大误区:在认知理念上,将网络舆情视为“敌情”,把自身摆在了职工和网络新媒体的对立面上;在操作层面上,对舆情反映的问题存在侥幸心理,采用“围、堵、截”的方式进行隐瞒或切割,一味在公关手段上下功夫;在善后工作上,止步于平息特定事件,而缺少对造成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和整改。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集聚地,其正能量有利于职工表达自身诉求、政工部门掌握职工情况,其负能量则会扰乱正常的企业和社会秩序,影响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如何研判和应对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监督下更好地发挥政工组织作用,是各级政工组织必须深入研究、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实践:

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加强舆情信息综合分析。

(1)探索建立“三员一会一报”职工舆情工作机制(即设立职工舆情信息员、职工舆情中心员、职工舆情信息联络员,召开舆情分析例会,编写《舆情专报》)。一是在班组配备一名专(兼)职的职工舆情信息员,每周报送舆情信息;二是从各党支部、分会中选择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字功底和较强分析能力的职工群众,设立基层“职工舆情中心员”,登记建档,每两周反馈一次所属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三是从不同事业部、不同产业选择代表,建立企业职工舆情信息联络员,每月向上级报送企业职工的舆情动态。通过在这三个层次的人群中设立舆情工作人员,构建舆情信息汇集网络,使收集舆情信息的触角更加灵敏,保证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态。

(2)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工作制度。一是厂所级坚持每两周一次的舆情分析例会制度。二是每月对各单位上报舆情数量进行通报,对年度舆情信息工作突出的中心员,给予奖励。

(3)在通过舆情信息汇集网络收集的基础上,政工部门同时要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深入到最基层的群众中,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真正反映客观事实和群众呼声。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群众信访接待日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等,开辟同职工群众联系的渠道,让职工群众有说话之处、诉苦之处。要固定专人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媒的管理监测,组织力量开展信息筛选、汇集、整理和分析,编写《舆情专报》及时报送上级组织以便决策参考。

加强涉网平台建设,建立舆论引导主阵地。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同时设立维权问答、在线咨询、投诉反馈等栏目,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反应热点问题,占领网络舆情引导的制高点,扩大在网民中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目前以中工网、江苏工会网等为代表的工会网站推出的中工博客、用工信息交流专栏等特色栏目,彰显媒体特性和互动特点,吸引了大批职工“粉丝”。例如,四川工会法律援助微博,更新迅速,互动频繁,通过维权QQ315,第一时间倾听职工的维权诉求,并取得工会组织微博维权成功案例。

抓好宣传队伍建设,打造舆论引导主力军。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政工组织必须利用其传播快捷、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的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始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努力提高正面舆论引导力,削减负面舆论破坏力。

建立源头防控机制。要确保宣传战线不断扩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过硬的企业局域网、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必要时可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处,吸收政治觉悟高、工作作风硬、文字能力强、网络水平好的生力军,组建企业“网络舆情监测及信息评论员”队伍,及时捕捉网络舆情动态,专门应对涉及企业和职工权益的网络危机,逐步培养一些企业网络界“意见领袖”,在各种论坛里针对企业的热点话题发出主流声音,有效消除公众情绪化、非理性宣泄带来的消极后果。endprint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快速、准确、透明地在本企业“一报一台一网”等主流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占领网络舆情高地,使小道消息无法在论坛、QQ群里蔓延传播。

另一方面及时进行网络舆论软引导。政工工作人员在了解职工队伍舆情的同时,采取跟帖、评论等方式,对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和观点进行正面的“软引导”。所谓软引导,就是不直接宣讲法律和政策,而是从一切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维护职工群体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企业稳定的角度,采取各种形式,对形成舆论的基本事实、对网络上的各种评论进行评论和反评论,从而将不利舆论引导为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避免形成不利网络舆论一边倒的现象,造成职工人心惶惶,职工队伍不稳定。

第三是要做到求早、求高、求近。求早就要在“黄金4小时”内抢占舆论信息制高点,帮助职工网民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质,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赢得先机。求高是在了解职工群众想法的基础上,深看一层,及时、准确地做出权威报道、深度解读和评论,掌握舆情引导的话语权。求近是注重人文关怀,用贴近职工的网络语言来传递主流的声音,既为职工提供一个情绪发泄的通道,又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空间。

转变角色,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党委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要把坚持正确导向和反映职工心声统一起来,把镜头、笔头、话筒更多地对准基层、对准一线职工,增强企业网络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用“三个创新”来实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视角”——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目光转向职工群众,及时了解民情,拉近企业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创新题材”——从生活的角度去提炼主题,注重从职工群众的关注点切入,紧贴企业重大主题和生活热点,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手法”——从时代要求的角度去改进方法,注重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分发挥“耳目”“喉舌”作用,加强信息收集和舆情监控力度,高度关注、及时汇报职工队伍中的敏感性、倾向性问题,协助党政维护职工队伍团结稳定。

政工组织要转变角色,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对引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宽容的态度和柔和的手段与职工进行交流。让心灵去呐喊,搭建企业和谐“天路”。有信任,才有深谈;有热望,才有倾诉。让大家在“说句心里话”中真情直表,实态实评,仁者建言,智者献策。“希望四〇一所成为我梦想绽放的地方”“作为一个航天人我自豪!我深深地爱着你!”“四〇一所培养了我,我愿为四〇一所贡献我自己的绵薄之力”“如鱼归水,愿不断努力奋进奉献”“我会努力做一名好员工”,这些都是我们可爱员工在调查问卷中的真情表白,与四〇一所同呼吸、共命运的心愿跃然纸端。

未来,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旺盛,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也将更加明显,再加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职工之间信息交流模式,对企业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宣传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精神状态,特别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正视问题、敏锐地感受职工群众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才可能避免“偶发事件”产生大面积的“舆情阴影”,“微词”转化为“危机”,才可能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中的舆情变局中,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崔小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工群众政工舆情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如何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对国企政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把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的使命担当
舆情
舆情
舆情
浅析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如何提高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
转作风强服务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