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梅
[摘 要]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环境或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梳理中国蒙古族题材电影史,可以看到这个民族承载着双重禁忌后的艺术表达。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历史,是突破禁忌不断抗争罅缝中求生存的历史。民族电影的未来,一定会在局限中绽放奇光异彩。
[关键词] 蒙古族;电影;禁忌;镜像语言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环境或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包括禁忌语、禁忌物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图腾与禁忌》中,通过对澳洲土著图腾观的考察和分析,得出这样的解释:对图腾禁制之破坏,如屠杀图腾动物或同图腾的人通婚,在原始氏族里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全族的人都将热烈地参与报复……原始民族对乱伦关系的发生有着极度的畏惧,因此,其对有关乱伦的禁制亦特别严厉。①这里所说的图腾禁制,应该就是最早的禁忌。
从原始氏族制到现代社会,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过程在逐步完善和不断变更中,禁忌就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既发生着变化,也有其永恒不变的根本。譬如,法律制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礼仪习俗等,会随地域、民族的不同而不同,也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一、电影历史回放
蒙古民族是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强悍的一支,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生活习惯和历史积淀,让这个民族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禁忌。蒙古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禁忌,又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规范之下,即:这个民族的艺术表达,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禁忌的制约,也要受到现代社会制度规范的制约,是要承载双重禁忌后的艺术表达。有前贤曾说,艺术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对于那些选择蒙古族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和正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蒙古族艺术家来说,他们选择了电影艺术,那就是戴着双重镣铐的舞蹈。
梳理内蒙古电影的历史,即可看到这种艰难的选择历程。
归类1999年以前的电影,可以觅得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商业化路途中追寻与腾飞的印迹,也可以看出内蒙古民族电影的题材开拓和在主题立意上的反躬自省。199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200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有四部华语电影参赛:李安的《藏龙卧虎》、杨德昌的《一一》、姜文的《鬼子来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这四部电影直到今天,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依此足可以佐证那一时期中国电影的辉煌。由田壮壮执导的《猎场扎撒》、《盗马贼》,由塞夫、麦丽丝执导的《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由谢飞执导的《黑骏马》,也都是经得住时间淘洗的上乘影片。
内蒙古民族电影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挣脱政治禁忌的锁链,开始反观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尽管这种民族精神的观照和探索,因为导演的汉族身份而遭到质疑,毕竟,镜像语言已经挣脱部分禁忌,开始走向通往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带: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的探索。更何况,还有一批优秀的蒙古族导演和演员的异军突起,参加到本民族文化的呈现和反思中来,有了《悲情布鲁克》中“马上芭蕾”的华彩乐章展示,有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的悲天悯人情怀的细腻刻画,有了《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中英雄情结的集中呈现。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电影,犹如打开羁绊后的野马,撒着欢儿地自由狂奔,多展现民族自豪感和辉煌历史,多展示崇尚自由和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甚至把镜头推移到宗教中来,细致扫描宗教对人的浸润和影响。这一时期,镜像语言的自由表达,画面组织的丰富多彩,音乐配器的水乳交融,也都显示了挣脱束缚后的自由境地,使民族题材的电影在艺术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汉族导演田壮壮已经开始对宗教、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禁忌进行反思。
2000~2012年部分蒙古族题材电影有:《珠拉的故事》
《天上草原》《嘎达梅林》《心跳墨脱》《索蜜娅的抉择》《季风中的马》《红色满洲里》《图雅的婚事》《成吉思汗的水站》《长调》
《尼玛家的女人》《我的母亲大草原》《锡林郭勒·汶川》《斯琴杭茹》《帕尔扎特格》《天边》《曲别针》《额吉》《圣地额济纳》《蓝色骑士》
《老哨卡》《月亮之上》《天之恩赐》。
归类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电影,题材的开阔度、思想的深邃度、人物刻画的纵横度、镜像语言的丰富度都有所拓展。电影人调度视角,把镜头指向来自外部世界的逼仄和碾压、来自本民族文化的禁忌和局限。讲述历史故事,开始讲述本民族辉煌后的艰难,有了《圣地额济纳》《天之恩赐》《成吉思汗的水站》;讲述生存境遇,更多展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化后的尴尬,《帕尔扎特格》《季风中的马》《长调》《蓝色骑士》当属此列;展示心灵困境,集中剖析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被误读后的难堪,《图雅的婚事》《月亮之上》《天边》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把镜头对准了人物内心,展示现代社会背景下承载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的蒙古族普通民众的心灵世相。亦即带着双重镣铐跳舞的电影艺术家们,需要直面现实反思生活冲破禁忌,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艺术的辉煌基石之上,接受来自未来的挑战。
二、禁忌下的电影现状和突围:戴着镣铐的舞蹈
(一)题材的选择
草原风光、民族历史、民俗风情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几十年来变化不大。
《圣地额济纳》开篇,有大约十分钟左右的大场景拍摄,展现土尔扈特部气势恢宏的部落大迁徙。四万户牧民,将近十万大众,带着他们的牲畜一起行走,牧人对马、骆驼、羊的疼爱,骆驼、马、羊群对人的依恋,从宏观展示到细节刻画,颇具视觉冲击力。尤其是一望无边奔涌向前的驼群,犹如移动的丘峦,在排山倒海的气势中有序行进的壮观场景——其情、其状,堪与《悲情布鲁克》中经典片段“马上芭蕾”相媲美。
电影《天之恩赐》中的唯美草原、《斯琴杭茹》里的历史变迁、《天上草原》中的民俗展示,取景框聚焦风情,也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迥异于异地的风俗人情。
电影文学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