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色,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颜色,也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正因为红色和我们亲爱的党和亲爱的国家俨然一体,是我们心中永远崇拜的色彩,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心中盛装的图腾的颜色。正因为如此,红色经典影片是刻画中国共产党人和我们民族中的英雄人物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为争取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战争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影片,其永远感动中华民族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珍贵艺术品。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片;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称为红色经典影片。进一步说,红色经典影片是已经被冠以某个固定的时间段,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甚至固有的作家群体的影片,只要一提到红色经典影片,就能让人联想到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那些曾经那样颤动人心,令人为之流泪不已的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仁人志士的英雄形象,这里当然也不乏妇女儿童的形象、农民的形象。如果仅从影视文学的政治地位而言,红色经典影视文学作品无疑也是在一波三折中发展的。红色经典影视文学走过了文艺繁荣的“十七年时期”,走过了文艺凋零的“文革”,走进了文体多样,题材多样的“新文学时期”。每个阶段,红色经典影视文学作品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地位,但是,其表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永远是鲜活的,永远是令国人可歌可泣的,永远是激励着国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的。以至于虽然红色经典影片已成为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但其感动中华民族的色彩永远不会褪色,影响中华民族情愫的魅力永远不会衰减。
当今,学者们更期待用文学的内在素养去研究文艺作品,排除政治倾向的因素,用文艺作品本身的人物形象,写作和艺术手法去评价一部作品,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标准,无疑在于它的反映现实的程度和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后,确定了一系列文学应遵循的体系性规范,强调了文艺的“工具化、人民化、进步化”,“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纲领性”思想,整个文艺界都被“大换血”。因而,进入20世纪50年代,文学有了新的转折点,文学历史进入“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以罗广斌、杨益言编著的《红岩》,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小说搬上银幕,一部部红色经典影片的思想光芒、人物风采耀人的绚烂,直到今天,这些影视作品,包括《地雷战》《地道战》等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仍为我国观众百看不厌、口口相传,在文学宝库中闪耀光芒。所以,其文学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不必赘述,红色经典影片以其固有的艺术品位激励着国人,更激励了一大批青年人的成长。然而,在“文革”十年中的文学批判运动更是使大量的文艺作品遭到打击,加剧了文学的行政化和党性,而忽略了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品读作品,批评家们采用“典型环境的典型形象”的尺度,凡是违背尺度的内容都会被批判,作者遭到批判甚至入狱,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由此成为政治教材。此时,红色经典影视文学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发挥了应有的政治教育作用。例如《红岩》,描写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时代,讴歌了共产党的顽强意志与英雄形象,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江姐这个人物形象:“毒性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柳青的《创业史》以农村生产合作化为背景,塑造了梁生宝这一光荣的农民形象,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些人物的共同点都着重表现在了“思想的正确性”上,着重宣扬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人的正确领导,对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群体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他们更坚定了共产党的理想信念。
走进新世纪,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似乎已经被束之高阁,作品中反复讴歌的思想内涵发展到今日已经僵化,提到红色经典文学,读者便提取其中的政治内涵,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英雄形象。在此,笔者更希望对红色经典文学中的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去解读作品本身,也与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相联系。将红色经典文学的历史意义转化为现实价值,充分发挥其感动国人,培塑国人情操的作用,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红岩》是红色经典影片的缩影,它被誉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为共产主义献身壮歌”,“一本教育青年怎样生活、斗争、怎样认识和对待敌人的教科书。”时至今日,每个中国人仍会为其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事迹而动容,正是因为他们这些无畏的革命者,新中国得以建立,并发展强大,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我们应当肯定,采用史诗性的解读方式,是对一部作品的极高评价。然而,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这一块,我们应存在疑惑:仅采用“史实性解读”能否产生最大的效果?
首先,我们肯定《红岩》的政党教育意义。“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首出自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中的《我的“自白书”》一诗,是年轻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红岩》中成岗的现实原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著名诗篇。我们赞颂共产党人的英勇无畏,学生也因此震撼许久。《红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红岩》也应具有更高的现世意义,我们对《红岩》的解读应当深入到单个人物形象,甚至他们身上具有现世意义的高尚品质。
《红岩》中的所有革命形象都具备了英雄特有的气质:英勇、无畏、顽强……我们可以把这些品质归于一点:他们都拥有正确的价值指引。正是有这种正确的价值指引,他们不会因艰苦环境而困顿,不会因敌人诱惑而迷茫。而这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层面产生最直接的效果:让学生理解共产党的革命思想,跟随共产党的正确指引;让学生理解“红岩精神”,认识到革命先烈们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的艰巨性,这都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正像党的十八大精神所描述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用正确的理想信念战胜青春迷茫
《青春之歌》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爱国主义有志青年的理想信念,他们从最初的迷茫,一直到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跟随共产党的领导。主人公林道静,就是当今青年人在理想信念方面的缩影,她的身上展现了青年人在这一时期的迷茫。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也是一个从仅有理想无处实现的年轻人,她在那个年代广大知识分子的曲折艰难的道路上行走,逐渐明确了目标,找到了理想实现的方向。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她身上的小资情调在一次次地展露出来,是在一系列的革命实践中变得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
反观当代大学生,首先不提《青春之歌》对他们的影响,单说现实对他们的影响,已经足够厚重,然而处于大学阶段的许多学生仍是在惶恐、迷茫中度日。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而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们却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国家的昌盛需要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理想就是青年人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林静道的信仰是共产主义,她的理想则是完成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她在革命道路上意识到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当代大学生最应从红色经典《青春之歌》中学习的,笔者认为:坚定理想信念,用正确的方向战胜青春迷茫。
现在许多人只听说过《青春之歌》,却很少有人看了。首先,在当今节奏较快的生活下,人们通常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看红色经典。其次,《青春之歌》的时代背景在当今看来已经“过时”,人们更喜欢看符合自己时代特征的作品。然而,《青春之歌》的内核是永垂不朽的,它的内涵符合任何一个时期的年轻人,我们需要从《青春之歌》中抽取出的是:理想信念战胜青春迷茫。
三、脚踏实地,方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
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如果提到勤恳劳动,踏实做事的红色人物形象的话,应当属《创业史》梁生宝。柳青《创业史》的成就之一,也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一勤恳劳动脚踏实地的英雄形象。他的事迹真实感人,而且鼓舞精神。
梁生宝身上体现了一种朴实的农民气息。作为一个合作社干部,梁生宝把自己当为一个举家过日子的主持,从社员家庭的牲口使用调配、庄稼种收、劳力帮工、农用资金借贷、红白喜事等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关照过问,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引领广大社员的致富和发展的主过程,梁生宝一心扑在合作社和社员的事情上,继父梁三老汉不但不理解,甚至感觉儿子越来越不务正道,他无端地在老婆身上发无名之火,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地对终南山叫骂,这些并没有阻挠住梁生宝对人生的理想和信念的炽热追求。他把理想、信念、责任化作动力,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个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人生价值观,用一个个的事实,凝聚了人心,团结了群众,赢得乡民敬重。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的是:梁生宝的创新精神。书中的“梁生宝买稻种”一节,对主人翁心理的、行动的描写,把一个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党员干部敢于创新的精神境界推向了极致。解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薄弱,在生产力、生产资料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民主要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很低。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农作物的品种老化是遏制农业丰产、丰收的一大主因,合作社主任、年轻党员梁生宝冲破种种保守思想的阻力,大胆引进优良稻种,并一举取得成功,为“哈漠滩”一带的农业丰产丰收做了大胆尝试,提供了成功经验。“引曙光在世,播佳种在前”。梁生宝敢为人先又科学求实的魄力,是他成就事业的关键。滋润梁生宝创新精神的动力,源于心系国、情为民。包括其继父“梁三老汉”在内的众多乡民,也感觉梁生宝的举动“过分的胆大”。然之,就是这种“胆大”,使梦想变为了现实。“大胆”凝结了梁生宝的创新精神,也佐证了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党员干部,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
因而,红色经典在当今并没有因时代背景而失去其特有的意义,将红色经典影片的历史意义真正落到现实意义的层面上,由此,我们才能让红色经典影片继续在文学宝库,现实生活中闪烁光芒。
[参考文献]
[1] 班丽梅.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J].科技咨询,2012(29).
[2] 吴培星.“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3] 姜文振.道德生活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J].高校理论战线,2002(01).
[作者简介] 任洪梅(1963—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电影文学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