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洁 窦 凯 聂衍刚
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检验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1]。生活满意度可以预测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死亡率,生活满意度的下降会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如阻碍心理健康发展、减少平均寿命、提高自杀的风险等[2]。生活满意度对心理发展如此重要,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
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利的预测源之一[3]。陈灿锐等[4]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精神质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人格因素与生活满意度并非仅存在表面的直接关系,人格特质还通过社会支持、人际信任、自尊、情绪、人际和谐等中介变量作用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5-6]。
情绪调节效能感(RESE)是个体对能否有效管理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信心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情绪的紧张性和维护自我调节机制,并有助于控制和调节情绪的冲动性,促进心理健康[7-8]。国内外研究均证实,情绪调节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关系密切,高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个体会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缓解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较高的生活满意度[9-10]。
由此可以看出:①人格因素对生活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②外倾性、神经质等人格特质与情绪调节效能感关系密切;③情绪调节效能感显著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以上研究促使我们思考人格特质、情绪调节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情绪调节效能感是个体在对情绪调节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自信感,属于自我意识范畴,是人格特质在情绪调节领域发挥作用的一条途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外倾性与正性情绪间起完全中介作用[11]。据此,我们假设人格特质不仅直接作用于生活满意度,还通过情绪调节效能感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五人格、情绪调节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和肇庆市选取两所高职院校共收集575个有效样本。其中男生320人,女生255人;大一184人,大二204人,大三187人;城镇生源232人,农村生源343人。
1.2 方法
1.2.1 大五人格量表(NEO-FFI) 共包括60个项目,分为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和责任心(C)5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法,“0~4”表示“强烈反对”~“非常赞成”,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为0.65,各分量表的 Cronbach'α 介于 0.63 ~0.70。
1.2.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SRESE)[12]由17个项目组成,包括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POS)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NEG)两个一级维度。采用5级计分法(“1~5“表示”非常不符合~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调节的自信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为0.87,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 介于0.66 ~0.75。
1.2.3 生活满意度(LSQ)[13]共包括36个项目,分为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6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法,“1~7”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α为0.89,各分量表的 Cronbach'α 介于 0.71 ~0.84。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1 大五人格、情绪调节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与POS、NEG、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38 ~-0.14,Ps<0.01);而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性与POS、NEG、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14 ~0.48,P<0.01);开放性与 POS、NEG、生活满意度相关不显著。
2.2 大五人格、情绪调节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以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大五人格和情绪调节效能感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1表明:依次进入回归分析的变量分别是外倾性、责任性、NEG、POS和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未进入回归方程。外倾性、责任性、NEG、POS和宜人性对生活满意度的联合预测力为41.0%(F=79.16,P<0.001)。
表1 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图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模型
2.3 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大五人格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责任心、宜人性和POS、NEG均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本研究构建以外倾性、责任心和宜人性为预测变量、POS和NEG为中介变量、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依次检验每条路径的中介作用,结果如图1和表2,①外倾性对POS、NEG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27,0.30,0.48,说明高职生的外倾性得分越高,POS、NEG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也就越高;POS、NEG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5,0.42,说明POS和NEG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且POS和NEG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13,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 18.75%,27.08%;②责任心对POS、NEG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16,0.32,0.48,说明责任心得分越高,POS、NEG 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也就越高;POS和NEG在责任心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6,0.13,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12.77%,27.08%;③宜人性对 POS、NEG 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4,0.19,0.34,说明宜人性得分越高,个体在POS、NEG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也越高;POS和NEG在宜人性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6,0.08,占总效应的比重分别为17.65%,23.53%。
表2 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通过引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探讨了大五人格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机制,结果发现,外倾性、责任性、宜人性对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且通过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高外倾的个体善于社交,乐观,有很多朋友,能积极参加工作,他们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更有信心,当面临负面事件时更有信心调节好消极情绪,摆脱负性情绪事件的干扰,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度;而低外倾性的个体,冷淡、做事保守退让、倾向于悲观的看问题,当面对消极情绪事件时,会把问题想得很糟,对情绪调节失去信心,很可能不会采取措施减缓消极情绪的影响,严重时可能会使个体陷入悲伤欲绝之中。这与田家英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
赵静等[14]研究表明,责任心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预测作用,高责任心的个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发现责任心会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因为高责任心的个体,做事有条理,自律,有强烈的目标感和高抱负水平,相比于低责任心的个体而言,他们具有更高的效能感,做事更加勤奋且具有爱心,这些特质促使他们相信调节情绪并非难事,遇到高兴的事情能够开怀大笑,同样遇到负性情绪事件时也能坦然面对,因此对生活充满希望,较少被消极情绪所困扰。
McCrae和Costa[15]就宜人性提出了工具观,认为宜人性的人能够创造快乐的生活事件,因此对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工具性作用。高宜人性的个体脾气好、信任他人、乐于助人,这种关系型性格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人际冲突中的负性情绪,因此他们能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这无疑会增强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宜人性是人际关系中有效的“润滑剂”,相信自己能有效处理好人际交往中情绪体验的人,就越容易理解他人的情绪(共情)进而也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16],这有利于形成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增进生活满意度。
因此,高职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提升,不仅有利于降低负性情绪的影响、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间接作用,使得外倾性、责任心和宜人性的个体,在情绪体验上拥有更高水平的控制感,增强自信心,促使他们对友谊(人际关系)、家庭、学校、学业、自由和环境等保持较高的满意度。该发现深化了大五人格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9-66
[2]Collins A L,Glei D A,& Goldman N.The role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ll- cause mortality[J].Psychology and Aging,2009,24(3):696-702
[3]何丹,易芳.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891-892
[4]陈灿锐,高艳红,申荷永.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9-26
[5]张金荣,孙晓杰,杨红梅.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72-1372
[6]刘亚,王振宏,马娟,等.大学生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情绪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66-668
[7]窦凯,聂衍刚,王玉洁,等.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195-1197
[8]窦凯,聂衍刚,王玉洁,等.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36(1):139-144
[9]张萍,张敏,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568-570
[10]Lightsey O R,Maxwell D A,Nash T M,et al.Self- control and selfefficacy for affect regulation as moderators of the negative affect-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2011,25(2):142-154
[11]田家英,卢家楣.外倾个体何以有更多正性情绪体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3):631-635
[12]王玉洁,窦凯,刘毅.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41-46
[13]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98-103
[14]赵静,孙宏伟,赵建国,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77-579
[15]McCrae R R,Costa P T.Adding liege and albeit:The full five- factor model and well- be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17:227-232
[16]唐冬玲,董妍,俞国良,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59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