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施 李伟强 陈朝阳
害羞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害羞的体验。害羞是在人际交往情境中的一种焦虑、胆怯的情绪体验,伴有抑制、社会逃避的行为倾向,非理性的认知,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具体的生理反应。害羞会给个人的社会适应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害羞的人害怕与人交往,在社交中常感到不舒适,因而给生活各方面带来各种各样负性的影响。害羞个体的社交网络较小,往往难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害羞与孤独感关系密切[1-2],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3],主观幸福感较低[4],并伴有较多的心理问题。
网络社会支持是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信息交流,物质交换的过程里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而在如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了个体生活的重要内容,个体网络生活满意度对一般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个体的网络社会支持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6],并与网下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7]。一般来说,害羞者的人际交往问题较多,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而网络给害羞者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人际交往与获得社会支持的平台。但是,网络具有其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人们交往、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过多的网络使用则使个体沉溺于网络,反而增加了人的孤独感[8],形成不良认知[9-10],增加了个体的心理危机。而对于害羞者而言,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其所提供的个人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暴露来冒险,也可通过网络交流培养社会交往技巧,展示他们羞于在传统交流中表现出来的自信。网上交流使害羞的人感觉到抑制较少,使他们能发展出很多网上人际关系,且运用网络发展人际关系的害羞个体在网下体验到的害羞也减少了。但另一种可能是害羞的个体用网络代替了网下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害羞的个体“躲”在了网络中。显然地,这种行为方式更有可能导致病态的网络使用。如有研究发现害羞个体有较高的网络成瘾易感性[11]。
可见,网络对个体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在害羞这一人格变量下,网络对个体的影响可能更加复杂。由于网下社会支持的缺失,网络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对于害羞者而言可能更加突出。网络无疑是害羞者人际网络的重要补充,但在何种情况下会导致对网络的病态使用,则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可见了解害羞者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进一步确定网络对人际交往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可为帮助害羞者正确合理的使用网络、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1 对象 随机选取宁波大学在校生204名,获取有效被试187名,其中男生72名,女生115名,年级分布为大一到大四。
1.2 方法
1.2.1 害羞量表 采用修订的Cheek&Buss编制的害羞量表[12],该量表在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使用非常普遍,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共13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45天重测信度为0.88。修订的害羞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代表极不相符或不真实,5代表极为相符或真实),其中4个条目采用反序计分(原来填1的选5,填5的选1),然后将所有的评分相加得到总分,即为量表的总分,范围从13(极度不害羞)到65(极度害羞)。
1.2.2 网络社会支持问卷 采用梁晓燕“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5],其主要用于测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情况,共23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包括信息支持、友伴支持、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4个维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总问卷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2~0.906,重测信度分别为0.698~0.876,且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1.2.3 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 研究工具为郑日昌主编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3],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共28道题,分为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符合的题记1分,不符合的题记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行为困扰程度越深,人际交往能力越差;得分越低,则说明交际行为困扰程度越少,人际交往能力越好。如果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困扰较少,人际交往能力良好;如果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人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一般;如果总分在15~28分之间,则说明与人相处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1.3 统计处理 筛选出有效数据后,全部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
2.1 大学生害羞、网络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的的基本情况见表1。大学生害羞的平均值为36.67,高于临界值34,可见大学生害羞的总体水平较高。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均值为7.82,在0~8的范围之内,说明大学生整体的人际关系状况较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分数在0~8分(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被试占58.3%,9~14分(人际交往能力一般)的被试占32.1%,15~28分(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的被试占9.6%。各维度中,即与人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中存在严重交往困难(6~8)的被试分别占 2.1%、9.6%、0.5%、1.6%。
表1 大学生害羞、网络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描述统计(n=187)
2.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性别差异 见表2、3。男性的网络支持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的人际交往状况显著优于男性。
表2网络社会支持水平的性别差异()
表2网络社会支持水平的性别差异()
注:*P <0.05,**P <0.01,***P <0.001,下同
项 目 男性 女性t网络社会支持总分 3.15 ±0.58 3.02 ±0.51 1.68信息支持 3.63 ±0.64 3.46 ±0.71 1.63友伴支持 3.19 ±0.73 3.02 ±0.69 1.59情感支持 3.11 ±0.64 3.17 ±0.56 -0.71工具支持 2.58 ±0.79 2.19 ±0.71 3.44***
表3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
表3人际关系的性别差异()
项 目 男性 女性t人际关系总分 8.64 ±4.97 7.31 ±4.55 1.87与人交谈 2.50 ±1.60 1.84 ±1.58 2.76**交际交友 2.63 ±1.90 2.80 ±1.88 -0.62待人接物 1.67 ±1.27 1.26 ±1.19 2.21*异性交往 2.36 ±1.79 1.79 ±1.60 2.27*
2.3 害羞者与非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及人际关系状况差异的分析 见表4、5。根据害羞总分≥34分可判断为害羞者,区分出害羞被试129名,非害羞被试58名。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害羞者与非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发现非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高于非害羞者,非害羞者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高于害羞者。
表4 非害羞者与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分析()
表4 非害羞者与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分析()
项 目 非害羞者 害羞者t网络社会支持总分 3.21 ±0.59 3.01 ±0.50 2.53*信息支持 3.70 ±0.69 3.44 ±0.67 2.43*友伴支持 3.17 ±0.78 3.05 ±0.67 1.01情感支持 3.34 ±0.69 3.06 ±0.52 3.09**工具支持 2.48 ±0.87 2.28 ±0.70 1.72
表5 非害羞者与害羞者的人际交往状况的差异分析()
表5 非害羞者与害羞者的人际交往状况的差异分析()
项 目 非害羞者 害羞者t人际关系总分 4.55 ±3.47 9.29 ±4.52 -7.85***与人交谈 1.41 ±1.44 2.40 ±1.60 -4.03***交际交友 1.17 ±1.14 3.43 ±1.73 -10.58***待人接物 1.16 ±0.99 1.53 ±1.32 -2.18*异性交往 1.00 ±1.30 2.47 ±1.65 -6.54***
2.4 害羞者与非害羞的网络社会支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分别将害羞被试和非害羞被试的网络社会支持得分按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将前27%作为低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得害羞被试中高分组被试网络社会支持平均分为3.64,低分组被试网络社会支持的平均分为2.42,非害羞被试中高分组被试网络社会支持平均分3.85,低分组被试网络社会支持的平均分2.49。分别分析害羞者和非害羞者中的低网络社会支持者与高网络社会支持者的人际关系的差异。虽然,各项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观察人际关系的平均值可发现,害羞者中高网络社会支持者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得分高于低网络社会支持者(t=-0.97,P>0.05),而非害羞者中高网络社会支持者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得分低于低网络社会支持者(t=0.80,P>0.05)。
本研究发现,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达到了中等水平,说明网络社会支持已成为害羞者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非害羞者的网络社会支持情况显著优于害羞者,这说明害羞者可能由于各种社交技能的不足,也不善于使用网络,在网络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各种社交技巧或对网络使用技巧的掌握较慢,同样在网络上获得的社会支持也较少。对害羞者与非害羞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分析所得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即害羞者的人际关系状况与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比非害羞者差,与张东[14]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分别比较害羞大学生与非害羞大学生中高网络社会支持者与低网络社会支持者人际交往状况,并未发现显著差异。但总体趋势是害羞大学生中低网络社会者的人际交往状况优于高网络社会支持者,而非害羞大学生中高网络社会支持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优于低网络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本研究认为,若扩大被试样本或选取更极端的害羞与非害羞被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则该趋势会更加明显。可见,在害羞这一变量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即对于非害羞者而言,高网络社会支持可促进个体的人际关系,通过促进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异性交往等方面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交往状况。而对害羞者而言,其影响却恰恰相反,高网络社会支持者并未表现出较好的人际交往状况,反而更差,即高网络社会支持的害羞者极有可能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网络,并对网络形成依赖,导致网下交往的时间更少,没有提高交往技能,反而躲在了网络里,使得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差,增加了个体的孤独感。可见,网络的确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但害羞者更应努力把握网络社会支持的度,正确健康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动机,将其作为网下生活的重要补充,而不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工具,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注重提高个体自身的现实交往水平,使网络成为个体人际关系的助推器。
[1]李彩娜,班兰美.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7(9):92-97
[2]赵晶晶,孔风,王勇慧.大学生害羞与孤独感的关系:幽默风格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02-104
[3]赵晶晶,孔风.高师生害羞与孤独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615-616
[4]袁彬.中学生害羞特点及其与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梁栋青.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3-1015
[7]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77-779
[8]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25-1427
[9]王继平.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网络游戏对游戏参与者攻击性影响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0]李宁,梁宁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非适应性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65-68
[11]罗伟.害羞大学生的网络易感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12]Cheek J M,Briggs S R.Shyness as a personality trait.In Crozier WR.Shyness and embarrassment: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15-337
[13]魏颖.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4]张东.高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