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莹
【摘 要】中东一直是世界政治的热点地区,叙利亚则是其中的代表。本文着重探究中美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区别。美国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对此的报道都极富介入性与煽动性,中国媒体则相对谨慎。这是因为两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报道取向。对此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摒弃狭隘,讲求实事求是,践行与坚守新闻人的价值与责任。
【关键词】新闻报道 叙利亚问题 中国媒体 美国媒体
目前的中东,交织着美英中俄等大国和两伊沙叙以巴等中东国家自身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针对中东各类问题发生后的新闻报道,不同国家的媒体有着不同的解读与判断。本文以叙利亚问题为例,探究这种区别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中美媒体在叙利亚问题上新闻报道区别的表现
无论是官方立场还是民间阐述,美国媒体对叙利亚问题的报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截然不同。如2013年9月10日,在叙利亚危机最为紧张,濒临战争边缘之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多次强调“美国不是世界警察”,并表示自己最初并不支持武力解决叙利亚事件。但8月发生在大马士革的化武事件让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对美国安全构成了威胁。针对奥巴马的讲话,《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马上发表社论,对奥巴马之前的犹豫态度不满,并大声质问“正是由于奥巴马的优柔寡断, 中东很可能会在未来面临一场浩劫”①,而美国一些私人报纸,如《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人》等,也希望政府能够采取强力措施介入叙利亚事务。通过这些表现,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的官方媒体还是民间媒体,对于叙利亚问题的报道,都极富介入性与煽动性。美国民众对于恐怖主义、化学武器等的担心,使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更加偏向于扩大其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为主。
而中国媒体对叙利亚问题的报道则相对谨慎。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当天发表社论称:“中方一直敦促叙利亚各方立即全面停止暴动,切实落实安南“六点建议”、安理会有关决议和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公报,尽快开启由叙利亚人主导的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②”而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也各自发表文章表示希望能以政治方式解决叙利亚问题,并更多的让叙利亚人民来处理好本国事务,大国不要过多插手。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对叙利亚问题的态度,多是通过大量反映战争对普通平民的创伤来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并表达出一种对于地区不安定与武力冲突后果的担忧与谴责。
二、中美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新闻报道的区别产生的三个原因
1、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民间媒体,对热点外交事件的报道都有其固定和必然的逻辑性。即要通过新闻报道,为本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为本国政府在该问题上的立场与行动提供合法化依据。如果能理解这种逻辑性,对美国媒体在叙利亚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就不难理解。美国政府在中东有着大量的基础性投资和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的资本控制,这令其对中东的基本政策导向有着长时间的倾斜。而在一系列看似为中东国家内部事务的事件里,美国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替本国政府干涉他国内政提供合理的依据,美国官方媒体与民间媒体都必然将新闻报道的主视角,集中在人权问题、人道主义、消除恐怖主义等方面,以期从法理上为之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提供说词。而中国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始终坚持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以政治协商为主,最大可能地避免武装冲突。因此,为了使中央政府对外的政策更加明晰有理,也必须通过媒体的报道与宣传,找出自身外交行为的合理性依据。
2、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新闻报道的受众除了少数的政治精英,还有广大国民。因此,媒体的报道不得不考虑本国民众的接受程度。就美国媒体而言,美国长期是世界头号强国,有意无意充当着“世界警察”的角色,因此在长时期的媒体氛围浸染中,美国民众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他国事务相对而言更为敏感。加之“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创伤,使普通美国民众更加关注美国国家的本土安全,更加希望将威胁与挑战控制在他国范围内。为了迎合本国民众的这种心理,美国的媒体在对叙利亚等中东问题进行报道时,无疑会将美国民众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威胁,原油产量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报道,而对因中东局势而导致的难民,人道主义灾难和普通百姓的痛苦则反映较少。中国作为一个积极稳健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主张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对外长期实行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经历过长期被侵略伤痛的中国普通民众也厌倦战争,讲究以和为贵。这种心理预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中国本国媒体在中东问题报道上的取向。设想一下,如果一家美国的媒体在对中东问题报道上采取保守立场,极力希望美国在该地区不施加过多影响。而一家中国媒体则在对外问题上咄咄逼人,希望中国能在中东问题上采取强力措施,那两家媒体在本国的政治环境与民意期望下生存空间必然都不大。
3、中美两国在对叙利亚问题上报道有所区别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媒体的“自由”并不是绝对存在的,媒体人的“新闻自由”也不是绝对存在的。此处所讲的媒体不自由,并非单指政府对于媒体报道内容的审核与干涉,也不仅仅是说新闻人自身的职业道德感等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取向。中国与美国的媒体都不是悬空、脱离实际和环境而存在的。相反,无论是中国媒体还是美国媒体,从其组织机构生存发展和媒体人的生长成熟,都离不开本国所特有的环境和物质基础,都经过长时间本国文化的熏陶。纵观世界各国,在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报道上,也往往是每个国家有着自己的特色与鲜明的价值取向。美国媒体强势,中国媒体含蓄,法国媒体达观,俄罗斯媒体尖锐……这些都说明媒体人所追求的完全客观和报道自由并不能绝对存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而中美两国媒体之所以对于叙利亚问题的新闻报道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本原因正是在于两个国家的媒体人的深层次价值观与报道取向,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如何正确看待并逐步理解两国新闻报道区别
要结合实际和现有条件争取正确看待和理解两国在新闻报道上的区别。
1、中美两国媒体都应该努力摆脱狭隘的眼光,克服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用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长远的目的来考虑问题。这样,在对诸如叙利亚等热点问题的报道上,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2、讲求实事求是。媒体人也应该在报道中尽力讲求实事求是。将事件的本质和原汁原味的真相尽可能地呈现给公众,将报道的目的放在启迪民智,增强民众的理性判断,而不是将新闻采访报道的定位放在引导与宣传上。
3、践行与坚守新闻人的价值与责任。在积极接近事件真相的同时,冷静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将媒体人所特有的不偏不倚,无惧无畏的可贵品质发扬光大,实现新闻人自身的升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美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上虽然会有区别,但已不是意识形态与物质利益之争,而是相互之间对于事件真相的比较与争鸣。□
参考文献
①格森,《叙利亚问题上等待的代价》[N].《华盛顿邮报》,2013-5-2
②钟声,《叙利亚需要包容性政治过渡方案》[N].《人民日报》,2012-9-26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