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地域视野中的文化表述

2014-06-13 19:21晋文婧
新闻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副刊党报安徽

晋文婧

【摘 要】在多元化阅读日益凸显的今天,避免副刊内容人云亦云、千纸一面,倡导副刊内容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融合新闻真实性与报纸可读性的特征,可以从地域视野下进行文化性探究与表述。利用副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稿件,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安徽本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是党报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党报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报纸副刊 地域视野 文化表述

不同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或是一个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阵地,或是一扇赏心悦目、开拓眼界的窗口。上世纪三十年代,报纸几乎与文学合流,诞生了一批以报纸为写作发表阵地的通俗文学大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培养文学新人为主的文学副刊颇受欢迎;21世纪初,以新闻性和服务性见长的综合性专副刊大量出现。至今,很多报纸的经典副刊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多元化阅读日益凸显的今天,信息的诉求似乎有更为便捷时效的渠道,文化的诉求则不能够只主张便捷时效,报纸仍然是城市里的一张名片,而副刊则代表了这份新闻纸的文化水准。什么样的副刊内容能避免“人云亦云”,进入读者的内心;什么样的副刊能够兼容并蓄、雅俗共赏;什么样的副刊能将新闻真实性与报纸可读性完美融合?地域视野下的探究与表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前不久,《安徽日报》在文化周刊中推出17期特别报道,14名记者兵分12路,采写了一批内容丰厚、文字鲜活的文艺通讯稿。精彩的地方文艺,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的前世今生是什么面貌、它们的继承发展之路何去何从?记者们的理性观察与感性思考,从笔下汩汩涌出。不枉参与写稿的记者们甘愿挑灯夜战、自能妙笔生花,丰厚的地域文化对作者真切的感染力足以佐证:一份富有历史责任感的党报,一个拥有文化自觉性的副刊专栏理应开掘本土文化富矿,传递给读者。

做文化民生的见证者

安徽文化博大精深,譬如皖南地区徽文化细腻多彩,物态的古建古街、名村名镇,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精神追寻;再譬如皖北文化粗粝豪放,平原大地的歌声和舞姿都显得遒劲有力。历史积淀成为地域文化的基石,有的转化为多姿多彩但又亟需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转化为当下鲜活存在的群众文艺样式。记者此时就承担了发现、参与、推介的责任,因此,强调文化自觉意识、关照地域文化,作文化民生的表述者,正是党报副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必然选择。

“走访最基层的民间艺人,在高低不平的地面坐上小凳,听老艺人拉一曲,跟着老艺人吼一嗓子,记录下老艺人最真实的心灵体验……”这个剪影是很多参与采写稿件的记者的回忆。这一轮采写,可以视为是一场关于文化民生的对话。记者透过城市间相似相近的文化表现形式,看到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听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的诉求和渴望,更知晓了基层文艺工作者们对文化建设的想法,对自己钟爱的艺术样式的自信和反思。很多记者表达的观点是,他们不仅在采写稿件,而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参与了地域文化的进程。记者们的到来,与当地的文化“守护者”产生一次思想的碰撞,关于有效传承的“新点子”被广泛关注、提请讨论。

从版面角度来说,《安徽日报》休闲周刊首次大版面连续刊登地域文化品牌的相关稿件,并链接有基层群众、专家学者的观点、对话。从党报秉持的精英风度走向大众面孔,从精耕细作的约稿组稿,走向全民参与的公共表达,不经意之间,惯于严肃面孔的党报,用副刊的一组策划稿件再一次走近了群众。系列报道潜心于各地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用开放性探讨式的版式结构,将这些来自民间、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人文价值的题材,浓墨重彩铺展开,增强了副刊的亲和力和辐射力。

连续的系列稿件推动了各界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稿件刊发以后,从我们梳理的反馈情况来看:一是稿件中提及的现状以及问题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视与回应,二是不仅激发了很多基层群众的阅读党报的兴趣,更激发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进程的热情。

当传播文明的急先锋

有观点说,副刊从来就不是补白,而是先锋。在互联网冲击纸质媒体,新闻竞争同质化的时候,报纸副刊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展现其鲜明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的确,作为一张新闻纸文化品位的象征,副刊不需要浅吟低唱,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姿态来完成文化进程的担当。《安徽日报》休闲周刊推出的文化品牌系列报道在倾听民声的同时,也在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每篇稿子都体现了记者、编辑对这一类别文化形态的认识视角和甄别思路。系列报道中众多反映安徽境内独有的地域风情、民间风采的稿件,给了跨地域读者以饱满的知识、热情的鼓舞,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热爱家乡的这片土地。文化担当凸显副刊成为纸媒传播先进文化的主战场和优势力。

《庐剧:小戏渴盼大舞台》一稿,“渴盼”一词,体现了作者对当下多种艺术形态生存境况的思索,也是向社会大舞台的告白。这一“告白”的后续事件为;当地其他多家媒体因势而动,对这一话题紧密关注和跟进采访,引导社会舆论对庐剧的发展走向乃至整个安徽境内传统戏曲活态传承问题的大讨论,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黄山:唱响一首你的歌》,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又似一篇发动讨论的邀请帖,很多读者在阅读到这篇文章后,热心地寄来自己谱写的歌词歌曲。冲击读者心灵的,是文字的力量更是先进文化本身的魅力。《淮北梆子:平原高声唱大戏》、《灵璧皮影戏:民间奇葩绽新纸》等稿件,吸引了一些新兴文艺团体和年轻读者的关注,他们表示传统文化的精华会助力当下的文艺发展,用“新业态”再现“老传统”是一条可行之路。

报纸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关键在于它是否有文化担当,能否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对社会、历史和老百姓身处的文化境遇进行深刻的思考,体现办报者强烈的文化担当。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安徽日报》文化周刊系列特别报道,持地域视角,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真诚探讨本土文化的前行方向。

树副刊品牌的标尺杆

优秀的副刊必然是注重选题策划的副刊,彰显了副刊担当记录历史、传播真谛的责任。通过挖掘地域文化来打造个性化品牌,正在成为当下报纸副刊的一个精神风向标。

副刊可以用新闻的视角做准选题,又可以用副刊的语言做活新闻,与新闻事件并肩,与新闻背景契合。在各类阅读形式井喷的今天,很多报纸的新闻传播由于素材同源而成品趋同,一条新闻重复见报却雁过无痕,但一篇好的副刊作品可能寓意不凡令人过目难忘。此外,副刊善于运用独特的版式设计,恰如其分的图片补充,与文字稿交相辉映,形成“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大餐。从刊发效果来看,安徽日报策划的这一组稿件,以流畅的版面语言和充沛的知识量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和审美欲。

系列特别报道推出后,受到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的欢迎。聚焦省内文化亮点,也让自身成为亮点,本次选题的成功给予休闲周刊今后努力方向诸多启示:“小众”艺术要有大气话语。在地方特色上下工夫,并非某一家报纸副刊特有,普泛的口号如何行之有效,行之不同?从本次安徽日报的策划来看,采编人员关注的话题看上去是一个局部的历史行踪,一个区域的文化剪影,但深度挖掘和资源共享,雅俗共赏的编辑话语、版面语言,让不同地域的读者都能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党报下基层、进社区,所有一线读者最关注的,正是党报要表述的,也是副刊将再现的。同时,地域色彩浓厚的稿件主题,通过副刊专栏所选择的特定突破口表现出来,让来源于生活一线的素材,不拘泥于生活本身、艺术本体。地域文化是否需要走出去、能否走得远的探索话题,是大报风范的大气表达,这种大气不仅体现在它对文化艺术的判断和评价上,还表现在它作为一份新闻纸的副刊所具有的敏锐度和及时性。

大气文气则有人气。大报副刊的特殊秉性让省内各行各业的读者关注的焦点集中起来。品牌风格的连续性力显全体采编人员的诚意,以精品佳作的要求筛选来稿体现全体采编人员的业务水准,而提升人文价值的目标则彰显着安徽日报对副刊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的不懈追求。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只有独一无二的,才是天长地久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个“独一份”,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历史遗存、文化形态。要想成功地打造一份读者喜闻乐见的副刊版面,就不能忽视地域文化,因为它是报纸副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副刊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报纸副刊与地域文化的“联姻”,其意义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博大深厚的地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认同,进而对现代城乡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就报纸而言,利用副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稿件,是报纸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党报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效平台。□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副刊党报安徽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