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格致书室述评

2014-06-13 01:26那世平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2期
关键词:书籍图书

那世平

傅兰雅格致书室述评

那世平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1885年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室,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科技书店,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史和图书出版发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格致书室的特点是:主营译书、兼顾编译出版,主营售书、兼营科教仪器,建立网络、扩大发行渠道,开展邮购、满足读者需要,备有书目、注重广告宣传,图书连载、开展新书评论,维护版权、坚决打击盗版,关心收藏、关注教育和图书馆。

傅兰雅格致书室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图书发行

格致书室,英文名为“The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可译为“中国科学书店”,1885年2月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 hn F ryer,1839—1928)出资创办,地址在上海汉口路472号,后改汉口路407号,在《申报》馆西隔壁朝北门面,是清末一个重要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史和图书出版发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格致书室初创时期

格致书室初创时期可追溯到1876—1884年,当时主要销售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的图书。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下简称“翻译馆”),是清末中国官办的西书翻译和出版机构,建成于1868年6月,位于上海江南制造局内,傅兰雅是最重要的翻译者和负责人之一。翻译馆译书数量最多、质量最佳、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出版的译书主要为制造局提供科技资料,并为宁沪两地学堂提供教学用书,已刊各种译著共201种,已译未刊40种[1]。翻译馆初设时,专门设“一人董理售书之事”[2]202,翻译馆和美华书馆都在销售翻译馆的译书[2]。翻译馆于1912年末停办。

1875年10月,在上海英领事麦华佗和傅兰雅等人倡议下,上海格致书院落成,1876年6月开院,院址在今上海市广西北路格致中学,通过展览西学西艺实物,提供图书报刊阅读,招收学生入院学习,进行科技咨询,召开讨论会、演讲会等方式,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知识,是一个兼有学会、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等多功能的科教机构,傅兰雅是书院主要董事之一。格致书院英文名为“Shang hai Polytechn ic Institution and Reading Room”,文献上有时也称作“格致书室”。格致书院销售翻译馆的译书,也销售傅兰雅自筹经费、自认主编和自主经营的《格致汇编》[2](以下简称《汇编》),所以格致书院也兼有书店的功能。

为了扩大翻译馆译书销售量,傅兰雅常在《汇编》上刊登广告。例如,《汇编》第二年春(1877年)载:“本书室专售西学格致书籍,如江南制造局及各埠西人所译各书”,而且称“尚备要书多种,另单详载,要者至本书室取阅可也”,落款为“上海三马路申报馆西首格致书室谨启”。三马路即汉口路。

从对外宣称上看,有“格致书室”和“本书室”,从图书销售地点上看,不是在格致书院,可以认为,格致书室初创时间为1876年格致书院开院时。周昌寿[3]、黎难秋[4]、朱联保[5]等学者认为,格致书室创办时间应从1875年格致书院院舍建成时算起。

对于外埠购书,傅兰雅采用书店直接邮购和《汇编》代理销售点代购2种方法。1880年傅兰雅说:“凡上海工部书信馆所能邮递之埠镇,如北京、天津、烟台、汉口、武昌、九江、牛庄、烟台、汉口、武昌、九江、南京、镇江、安庆、宜昌、重庆、苏州、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香港、汕头、广州等处,欲购书者本馆皆可代买送上,不取水脚(笔者注,即水路运输费),惟须先将书价寄来,庶不致误,或将钱先交于该处代售《格致汇编》西人,托其寄函来亦可。”[2]

1877年4月《汇编》公布的代理销售点分布在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25个城市的33个地方。之后,随着《汇编》愈加畅销,代理销售点又增加多处,如浙江温州、湖北宜昌、河北保定、江苏扬州、山东青州等,另外还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设立了分销机构[6]。

1871年至1880年间,翻译馆出版译书98种235册,1879年6月统计已售译书31 111部,83 454本;已售地理图与海道图27种,4 774张[2]。作为科技翻译书籍,在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能读懂这些西方科技译书的读者非常有限,可以认为翻译馆译书销售量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傅兰雅认为:“阅以上所售之书,其数虽多,然中国人数尤多,若以书数与人数相较,奚啼天壤。惟中国邮递之法尚无定章,而国家尚未安设信局,又未布置铁路,则远处不便购买,且未出示声明,又未分传寄售,则内地无由闻知,故所售之书尚为甚少,若有以上各法,则销售者必多数十倍也。”[2]傅兰雅还在1887年的《格致书室报告》中写到:“民众对这些书籍的需求在显著增加,那么建立一个在各大城市设有分部的中心书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7]从中可以看到,傅兰雅对译书营销考虑得很多,他认为普通民众的民智开启和社会观念变革需要西方科技知识,由于邮局、铁路、广告等一些客观原因,图书销售量才受到很大影响。正是有了这些切身的感受,傅兰雅觉得应该创办一家全国性的科技书店。

2 格致书室创办时期

1885年2月,傅兰雅在没有任何外界资助的情况下,在原址上创办了新格致书室,销售科技图书,兼营理化仪器、照相器材、铅字铜模及印书机器等科教文化器材,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科技书店。傅兰雅在1886年1月《格致书室售书目录》中自述其创办缘由:“格致书室于去年初建立,目的是要在中国人中传播有用的知识,特别是由西方著作编译而成的书籍、地图等。”[7]在《汇编》第五年夏(1890年)中,傅兰雅进一步说明:“近来格致风行,译书日广,好学之士,争览者多。惟以局刻家刻,购求颇艰,故设格致书室,便人采取。凡已译西学卷帙及中华格致类书,均拟办售。又西学书中所用器具材料,亦能定沽。意在畅行格致,愿中西共出一辙,是以不惮烦劳,乐公同人之好。”

傅兰雅对格致书室经营很有信心,他认为:“对西方知识的需求显示了中国人的头脑正在快速转变,这值得称赞。购买书籍越便利,需求越多——尤其是现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对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的考核。”[7]

格致书室所售书籍,覆盖了广泛的科目,有一般的科技书刊,也有普及性科技读物;有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工具书,也有各种图册和人物画像;有来华西人主要是传教士的著作,也有纯由中国学者写的图书;有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北京等地的民间刻本,也有传统的中国经史子集[8]。来源也各不相同,有同文馆、登州书院、江南制造局、各种官办印书结构、益智书会、广州医院及传教士等。宗教书籍也包括在内,其中丁韪良的《天道溯源》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销路很广[7]。几乎所有己译成中文的科技书籍都能在这里找到。1896年以后,格致书室又与广学会建立了批销关系,销售广学会图书。

事实上,格致书室成了全国科技图书的荟萃之地,再通过行政系统、教会系统、报纸网络、书店渠道、邮政系统和人员往来等手段,把图书发散到全国各地。1886年1月,格致书室开办一年后,出售的图书达到878种,其中外国译著650种,中国人自著228种[7]。

格致书室第一年售出4 500元的书籍、图表等,第二年售出不少于6 000元图书,到1887年12月底,三年大约销售价值17 000元的书籍和地图,其中有一些销往边缘地区,还有一些销到了日本和朝鲜,以平均每卷10钱计算,至少售出了150 000卷,其中很多是关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书籍[7]。到1897年,销售额跃升为15万银元[9]。

3 格致书室经营特点

傅兰雅经营格致书室,并不是坐店候客,而是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扩大发行量。图书售价不高,每本5—10钱不等,“一次购买5元以上可以享受折扣”[7]。

3.1 主营译书,兼顾编译出版

从售书目录上看,格致书室开始主要销售翻译馆翻译出版的科技图书。对于刚刚接触西方科技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些书籍过于深奥,傅兰雅等人又编译了益智书会(即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初级自然科学教材,进行销售。他计划编译、出版《格致须知》10集80种(1894年已出版36种),《格物图说》18种(1894年已出版12种),《保身卫生部》5种(1894年出版5种)。这些图书画册,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便于初读者,被教会学校用作教材,都由格致书室出版发行,对清末普及科学知识起到了启蒙作用。另外,格致书室还出版发行了经《汇编》发表的连载译著和较长译著的单行本,称作《汇编》本书籍,共有28种[10]。(笔者注:在文献[7]第327页中,傅兰雅列出书籍26种,包括文献[10]列出的23种和其未列出的3种。)

3.2 主营售书,兼营科教仪器

格致书室建立了以销售科技图书为主,兼营科教仪器的多种经营方式。当时西学从总体上偏于科技知识,而知识讲授往往需要通过科技实验来配合,即“非备购其器,无从讲求”[11],“各学均有专用之器,均积渐购置,见其器则各学均易学矣”[11],所以实验教学开始进入了各书院的讲堂,新旧书院多方采购科教仪器设备辅助教学。格致书室的经营项目适应了时代需求。

3.3 建立网络,扩大发行渠道

格致书室在外埠各地广设图书发行分部,建成了一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发行网,1886年在天津、杭州、汕头,1887年在北京、福州、汉口、厦门等地设有分部[7],在其他一些没有正式设立发行分部的地方,也通过传教士、外国商人和其他一切可能利用的渠道,进行代销。

根据《汇编》及有关资料,格致书室图书可以销售到全国至少有18个省39个城镇:上海,北京,天津、保定,辽宁的沈阳、牛庄,山东的济南、烟台、登州、青州,山西的太原,重庆,湖北的汉口、武昌、宜昌、沙市、武穴、兴国,湖南的长沙、湘潭、益阳,江西的南昌、九江,安徽的安庆,江苏的南京、镇江、苏州、扬州、邵伯,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福建的福州、厦门,广东的广州、汕头,广西的桂林,台湾的淡水,香港[8]。例如《湘报》135号告白:长沙同文书庄“采购上海制造局、格致书室各种时务书籍、画图、仪器,并图象墨水出售”[12]。

到1897年,从沿海、沿江到内地,格致书室的销售网络四通八达,遍及全国90多个地区,一些图书销售到了美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可以想象无论是什么图书只要进入格致书室,就能流通到世界各地。

3.4 开展邮购,满足读者需要

书籍函购业务必须有交通运输和邮寄业务作为保障。上海既沿海又沿江,这就为图书开展函购业务提供了条件。格致书室依靠当时还十分幼稚的邮政力量积极开展邮购工作,各地读者可直接向格致书室购买图书,傅兰雅言明不收邮资,“凡来信购取书图器料者,开示居址名姓,当照寄上不误”[13]。

虽然邮购的办法不足以和分支机构销售图书的规模相比,但它对边远、内地的读者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购书渠道。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科技图书出版发行量都很少,很难买到,格致书室的做法,对当时西学的传播及科技图书的流通发挥了重大作用。

3.5 备有书目,注重广告宣传

图书宣传是促进图书发行量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知识传播的效果。格致书室一直把图书宣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报刊上刊登图书信息,以此招揽读者。

自开张第一天起,格致书室就陆续在《申报》刊登广告。笔者通过查阅认定,1885年3月13日—18日,《申报》连续6天刊登89字的广告:“本书室专售各处所著各种书籍、图画、器具、材料,意在倡开此学,俾中国大得其益,并非射利。凡欲问格致理法或寄售书器或托办各物者,均可移玉面谈。现有书单送阅并器材价目便查。上海三马路申报馆西首格致书室谨启。”

1885年3月25日—1887年2月2日,《申报》又连续24个月,每周三都刊登96字的广告,共95次:“本书室专售制造总局、益智书会、同文馆、博济局等处所著天文、地理、机器、算法、地矿、光热、声电、动植物各学之书,并各图画与《格致汇编》,及格物器材。凡赐顾或寄售或托办各种书籍、器材或问格致理法者可移玉面谈。上海三马路格致书室谨白。”

傅兰雅在《汇编》上多次刊登格致书室售书广告,有时设专页开列格致书室售书目录,例如《汇编》第五年(1890年)夏刊登的售书目录,列有图书491种;《汇编》第五年(1890年)冬刊登的售书目录,列有36种常用书。

格致书室还备有各种售书目录,例如1886年1月编印了《格致书室售书目录》,1894年编印了《格致须知》《格致图说》《保身卫生部》《格致汇编部》《官派特译书部》5个系列的《教育类书籍出售目录》等,方便了读者选购图书。由此可见格致书室对宣传工作特别重视。

3.6 图书连载,开展新书评论

新书连载和图书评论是科技图书扩大社会影响的一种途径,随着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开始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

傅兰雅在《汇编》上以连载的形式宣传科技图书,吸引读者兴趣,例如翻译馆译书《照像略法》《历览英国铁厂纪略》《电气镀金略法》《入水衣全论》《回特活德钢炮论》《泰西本草撮要》等。此外翻译馆已译未刊的一些图书也在《汇编》上完整或摘要发表,如《海战指要》《火药机器》《测候诸器说》《石板印法》等,这些译著都因刊入《汇编》才得以流传。《汇编》连载译著和刊登较长译著共50部,连载译著的页码单独编排,前后相连,方便了读者拆分后重订成书[14]。

傅兰雅还在《汇编》“新书得读”和“批阅新书”专栏上刊登介绍和评论各种译书的序和系列短文,共刊出“序评文章三十篇”,所评的书籍,李鸿章、曾纪泽都曾为之作序,表彰其“益于中华格致之兴”[6]。

通过《汇编》的郑重介绍,使中国读者逐渐了解、接受新的科学知识,并产生购买科技图书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7 维护版权,坚决打击盗版

在扩大发行自己书刊的同时,格致书室还注意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1898年8月,格致书室控告天禄阁、文瑞楼等八九家华商书肆翻刻其书,苏松太道也为此出示禁[9]。

1902年,上海铸记书庄将《汇编》各期内容分门别类辑为《格致丛书》,影印2 000部,每部售价七元,每部可赚两元多钱。格致书室于当年5月28日将其告到英租界会审公廊,以侵犯《汇编》版权与之对簿公堂。铸记书庄被罚款500元,没有售完的“丛书”也被禁止销售。其实,《汇编》中的不少内容当时都被人收入或改编入各种各样的新学书籍之中,格致书室都没有加以理会,否则官司必然没完没了。这次,铸记书庄几乎就是照原样重印《汇编》,格致书室实在是忍无可忍。尽管对铸记书庄的处罚并不严厉,但格致书室总算赢得了这场官司[15]。

3.8 关心收藏,关注教育和图书馆

傅兰雅还十分关心学校教学用书的发行。其销售策略是:允许学校老师外借教科书样本,以便在学校推介教材[7]。

1896年3月,《教务杂志》“教育笔记”栏目刊登了傅兰雅“关于开办中文图书馆的实用性问题”的讨论。傅兰雅说:“精心选择一所与中国教会学校和大学有关的中文图书馆,收藏由外国赞助出版的所有最有用和最重要的书籍,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书可以供一般学习使用,也可以为学者提供参考,或者提供外借。不仅是学校和大学,凡是没有教育机构的教会所在地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图书馆。”[7]傅兰雅还草拟、印刷了的6份不同规模的图书馆书籍收藏目录,每份列有18-70种图书不等,图书馆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购买收藏。购买10元以上书籍用于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或外借室者,可与书室经理洽谈[7]。

格致书室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自由的图书阅览室,探究西方知识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查阅任何令他们感兴趣的书籍[7]。

4 格致书室主要经营管理者

傅兰雅,英国人,1861年来到中国,1863年任北京同文馆英文教习,1868年—1896年任江南制造局翻译,28年为翻译馆翻译图书98种,其一生翻译了129部译著[6],是清末来华的著名翻译家之一,1872年曾被中国政府授予三品文官头衔[2]。

从1874年开始,傅兰雅参与上海格致书院的创建工作,以后长期担任书院的董事和秘书,讲授西方科学知识,1877年起任益智书会教科书总编辑,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西方科技知识传播上。1896年,傅兰雅离开中国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格致书室仍是由他监管。

在格致书室经营方面,傅兰雅煞费苦心,在自用信笺上印有“格致书室主人”(Proprieter Chinese Scient ific Book Depot)字样,反映了他对科学知识传播事业的热爱[8]。在交通不发达的晚清中国,在宣传媒介不多的情况下,傅兰雅积极开展图书宣传工作,并为之付出了艰苦努力。诚如他自己在1880年所言:“余居华夏已二十年,心所悦者,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耳,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2]格致书室经理栾学谦也说:“然傅君常以传授格致为己任,自信责由天委,苟不遵道而行,是违天也。旅华三十余载,此心未尝稍变,以故屡思良法以振兴之,其于格致书院讲西学特一端耳。”[11]由于傅兰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还要编辑《汇编》,帮助益智书会工作,所以从1885年格致书室创立之后起,傅兰雅就聘请栾学谦管理格致书室。

栾学谦,山东蓬莱人,毕业于山东登州文会馆,接受了著名教会学校外籍教师的严格、正规、系统的数理化教育,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在《汇编》创刊不久,他就被傅兰雅私人聘用,《汇编》上刊登的未署名译稿,都是傅兰雅和栾学谦共同翻译的;还曾在格致书院教过化学课。格致书室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栾学谦创造的。栾学谦的儿子栾调甫1889年5月出生在格致书室,1902年在格致书室做过小伙计。其他工作人员不详。

1911年,傅兰雅把格致书室的所有权移交给了栾学谦。格致书室歇业日期不详,但至少存在26年多(1885—1911年)。

5 结语

格致书室创办时影响就很大。1888年(光绪十四年)2月的《教务杂志》上有一则评论,认为傅兰雅“在没有外界资助也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成功经营了格致书室”[7]。时人认为,格致书室的设立,“令中外各等人获益不少”[16]。傅兰雅去美国后,1898年的《教务杂志》还发表评论:“书室做了很有开创性的工作,值得大家关注。”[7]1911年6月11日,上海英文《泰晤土报》上刊登文章赞扬格致书室是“中国青年学生多年来学习的麦加”(即学习西学的圣地)[17]。成就、影响和声望,使格致书室成为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渴求知识的圣地,这是当之无愧的。

[1]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5(2):3-18.

[2]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A].//汪广仁.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00-213.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9

[4]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9.

[5]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305.

[6]王红霞.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D].上海:复旦大学,2006.

[7][美]戴吉礼.傅兰雅档案[M].弘俠,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扬宗.晚清科学译著杂考[J].中国科技史料,1994(4):37-38.

[11]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2]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244.

[13]格致汇编(第五年夏).

[14]王扬宗.《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J].中国科技史料,1996(1):36-47.

[15]王扬宗.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

[16]郑翔贵.晚清传媒视野中的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2.

[17]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40.

那世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长。辽宁阜新,123000。

Review of Fryer and the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

Na Shiping

The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the first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okstore,was founded by an English missionary John Fryer in Shanghai in 1885.The book depotmainlymarke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oks,and alsomanag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equipment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The book depot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selling translated books along with translating and publishing;marketing books primarily and science equipments secondarily;caring about collection,education and library;setting up sales networks,mail order,bibliography,advertising,book reviews and copyright maintenance.The book depot,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at that time,occupied a key position on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and book publication in China.

Fryer.The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Jiangnan Manufacture Bureau.Translationmuseum.Book publication.

G239.29

2012-03-16 编校:方 玮)

猜你喜欢
书籍图书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班里有个图书角
书籍与少年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的重要意义
第十三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
会展书架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