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辰
三国时代的新风貌*
——回眸《三国演义》背后的三国
方北辰
《三国演义》大量描绘战争,沙场的血腥屠杀,幕后的勾心斗角,使不少读者产生误解,以为三国是一个只有毁坏而没有创造,只有战争而没有人性的阴暗时代。论文用六方面的大量事实证明:这一时代又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多方面展现崭新的风貌,对此后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在整体的人性上,散发出生气勃勃具有阳光的正能量。
《三国演义》三国史人性战争
今天能在历史名城南京,三国孙吴的首都建业,同诸位评说三国,机缘难得,感谢诸位光临。
《三国演义》的故事来源于三国,而三国是典型的战争时代,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解,以为真实的三国时代,就是一个你砍我杀,你欺我诈,只有毁坏而没有创造,只有战争而没有人性,负能量大量散发的阴暗时代。
其实,《三国演义》背后真实的三国,还有很不一样的另一面。这一时代的社会群体,能够与时俱进,推进时代的创新,从而在多方面展现出崭新的风貌,并且给后来的历史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代又在整体的人性上,传达出生气勃勃具有阳光的正能量。换句话说,三国既有战争频繁的一面,同时又有人性焕发的另一面。
让我们先来对三国的历史坐标做基本的定位。从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格局来看,有两个代表性高峰,即秦汉和隋唐的统一王朝,并称“汉唐”。秦汉之前,分裂了500年的春秋战国,为秦汉的统一高峰提供了前期准备和必要营养。同样,隋唐之前,分裂了将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除开中间短暂的西晋统一)也为隋唐的统一高峰提供了前期准备和必要营养。但是,魏晋南北朝,又位于两大高峰之间,所以一方面带有秦汉王朝的旧基因,另一方面又在创造隋唐王朝的新基因,堪称是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特殊时代。而我们要讨论的三国,又正好位于魏晋南北朝开端的龙头部分。因此,三国历史坐标的基本定位是八个字: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而最后的这个“新”字,更是这八个字的核心。
从这样的定位去回眸观察,三国时代的新风貌,有哪些方面的“新”呢?下面就进行粗线条的勾画和介绍。
三国鼎立,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一批新兴的重要城市开始出现。比如曹魏,东汉临时的都城许县(曹魏代汉后改名许昌,今河南许昌市),魏国自身最初的都城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曹操家族的故乡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与洛阳和长安并称为“五都”。在蜀汉,汉中(今陕西汉中市)的重要性大为提高,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
至于孙吴,先后成为政治中心的城市,有吴县、京、鄂县和建业,可以称为孙吴的“四都”。而其中跃升的幅度最大,而且对此后历史影响也最深远的,则非南京的前身建业莫属。
建安五年(200),19岁的孙权接位时,政治中心是在吴县,即今苏州市。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因为战争的需要,从吴县向北,迁到长江南岸边的京,也称京城,在今镇江市。东晋南朝时多称京口。赤壁之战大获全胜之后,孙吴的领土扩张到上游的荆州,于是孙权听从张纮等人建议,将政治中心向上游迁移,这就造成建业这座新兴城市的诞生。
建业的所在地,此前属于东汉丹阳郡秣陵县的地界(今江宁区秣陵镇),而秣陵最初也只是一般的县级城市(郡治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市)。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权机构从京迁到秣陵。第二年开始修建石头城。罗宗真先生《六朝考古》认为,石头城的性质是仓库、堡垒和军港。有了坚固的屏障,孙权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意思是开始建立政治上的宏大事业。
10年后黄初二年(221),刘备称帝。孙权得知消息后,从公安回到下游,定都鄂县,改名武昌(当年11月,被封为吴王。次年建元黄武)。
8年后黄龙元年(229)4月,孙权称帝,当年9月迁都回建业。此后,除了孙皓曾迁武昌1年多以外,其余时间内,首都均在建业不变。
从建安五年(200)孙权登台算起,到公元280年孙吴灭亡为止,80年历史中,建业作为首都,正好整整60年,长达四分之三。其他三个政治中心,吴县8年,京3年,武昌9年,加起来才20年。
在此之前的两汉时期,江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吴县,即今苏州市。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就说:“吴,亦江东一都会也。”江东地区的繁华都会城市,他只列出吴县一个。但是,经过孙吴的长期打造和经营,建业不仅在政治上,从普通的县直接超越郡和州两级,一跃成为王朝的首都;而且在城市建设、经济开拓、文化发展、交通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全面取代了吴县,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南半部中国的中心城市。只要阅读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名篇《吴都赋》,对建业城市宏大气象的详细描绘,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赋文中描绘的街道绿化。当时孙吴皇宫南大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大道,长达七里,名叫“苑路”。两旁不仅官署和军营林立,而且绿化非常漂亮,作者的描绘是:“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翻译成白话:
朱红色的双阙高高挺立,皇家专用大道像磨刀石一样又直又平;道路两旁是青青的槐树,而槐树下的小河向远方不断曲折延伸;浓密的树荫送来一阵阵清爽,清澈的河水欢快流淌,淙淙有声。
请看,这就是一千七八百年前,建业街道绿化的亮丽风景线,多么优美,多么人性化,多么令人向往!追根溯源,南京的城市绿化,早在孙吴就已经书写了光彩照人的第一页,堪称是老祖宗,是最早的模范马路!
据《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在撰写这篇《吴都赋》的同时,还撰写了描绘魏国都城邺县的《魏都赋》、蜀国都城成都的《蜀都赋》。在创作中,他曾经做过详细的资料搜集,认真的情况调查,所以内容的可信度很高。三篇作品完成之后,受到京城洛阳读者的高度追捧,纷纷传抄,竟然造成纸张价格的猛然上涨。成语“洛阳纸贵”就由此而来。
建业政治地位的快速提升,又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所以接下来就要说这方面的“新”。(太康元年灭吴,改称秣陵;三年分淮水以南为秣陵,以北为建邺。建兴元年愍帝继位,避讳改建康)。
三国是竞争时代,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有新开拓。比如曹魏,广泛开展屯田;蜀汉在成都平原,加强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但是,真正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还要数孙吴在南方的经济新开拓。这就和南京的历史大有关系了。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俗称北方和南方,这是我们古代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两大主要经济基地。就总体的情况而言,北方经济发展较早,在两汉时期,特别是西汉,是王朝主要依靠的区域,全国经济重心的所在。但是,到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始逐渐赶上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向南转移,从而在国家统一和民族生存两方面,都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大格局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件之一。
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出现在六朝,而开端就在三国的孙吴。孙吴全盛时期的地域,包括东汉十三州当中的三个州,即长江下游的扬州、中游的荆州,以及岭南的交州,大体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江南部分,涉及到现今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域相当广大。孙吴曾经对中游的荆州、岭南的交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比如,为了开发岭南地区,孙权黄武五年(226),最先从交州分出东半部分,设置广州,治所在番禺(今广州市),这是历史上地名“广州”的首次出现。但是,孙吴最为重大和深远的举措,而且又与南京关系最为密切者,则是对江东地区,全面而深入的经济开发。
长江在今芜湖与南京之间,流向大体是从南往北,所以当时习称自此以下的江南地区为江东,江北地区为江西。江东又称江表,就是现今说的江南。
在孙吴立国之初,江东的经济状况还很不平衡,大体分三类经济区。
第一类是先进地区,包括苏南平原和浙北平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得到开发,长期都是江东经济的中心区,但面积却只有江东的五分之一左右。
第二类是继起地区,包括宁镇丘陵、皖南山地、浙西丘陵和浙东丘陵,位于上面两处平原的周边,算是中心区的一环,面积约占五分之二。这里的开发,大体在两汉时期开始。
第三类是后进地区,包括金衢盆地、浙南山区,距离更远,算是中心区的二环,面积也约占五分之二。这里的开发,到孙吴才正式开始。
孙吴立国之后,除了继续保持第一类地区的先进经济水平之外,更为重视的是对后面两类地区的深度开发。
在第二类地区,开发是从大规模控制山越开始。所谓山越,是聚居在丘陵山区的居民,多为古代越族的后裔。孙吴将他们从当地强制迁移出来,一部分编入军队,另一部分则进行屯田。而主要的屯田区,多在第二类的丘陵地带,特别是都城建业所在的宁镇丘陵,所以在这里不断设置新的屯田机构和行政机构:新设置的郡级屯田机构,有毗陵典农校尉,下辖毗陵、云阳、武进等县(在今常州市、丹阳市、镇江市);县级屯田机构,有湖熟典农都尉、江乘(音盛)典农都尉、溧阳屯田都尉等(在今江宁区湖熟镇、句容市北、溧阳市西)。郡级行政机构,有新都郡(建安十三年),下辖始新等6县;还有吴兴郡(孙皓宝鼎元年),下辖乌程等9县。与此同时,还动员大量人力,在宁镇丘陵开凿了一条主干性的大运河,叫做破岗渎,西边连接京城建业,东面连接湖熟、毗陵等重要屯田区,从而促进经济开发,保障都城建业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在第三类地区,开发的标志有二:一是大规模设置行政机构,二是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开始发展起来。两汉时期这里地广人稀,只有很少的三四个县级城市。到了孙吴,情况大变,第一次出现了郡级行政机构。金衢盆地新设置了东阳郡(孙皓宝鼎元年),下辖长山等9个县;浙南山地新设置了临海郡(孙亮太平二年),下辖章安等6个县。在生产木材和矿藏的浙南山地,发展最快的是造船业和冶金业,迅速成为孙吴的造船中心之一。还有果树栽培业,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所产的柑橘,果实大味道好,是后来温州蜜橘之祖。
由于孙吴在南方的经济开发上有了一个势头很好的全面性开局,就为日后东晋和南朝的继续开发树立起示范性的好榜样。再加上孙吴对建业的成功打造和经营,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日后东晋的成功南迁,南朝的绮丽繁华,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三国在文化创造上也出现新篇章,为此后出现的隋唐高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在这方面我选三点进行介绍。
3.1 书籍的新品种——大型类书
我国第一部大型的类书是在三国出现的,这就是魏文帝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
魏文帝曹丕,酷爱文学和文化,也是创作大家。但是,在他生存的时代,传世的典籍文献已经很多。这只要看一看《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就会明白。如果曹丕提笔撰文,突然想要使用某一方面的典故,但是又记不清楚了,有了这部《皇览》,他就可以按图索骥,迅速找到。他之所以会下令编纂这样一部大书,并且命名为《皇览》,最初的动机就在这里。
参与编纂《皇览》的臣僚,有学识渊博的臣僚王象、刘劭等多人。全书分为40多个部类,总计上千篇,800多万字,堪称当时的巨著。可惜到隋唐时期散亡了,现今只有一点残篇断简留下来。但是,由曹丕开创的类书编纂却并没有停息,后来还蔚然成风。比如隋唐宋时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至今依然在传承文脉,造福后世。我出版的《三国志注译》和《三国志全本今译注》两套书,在对陈寿《三国志》的原文进行校勘时,就经常用到这些类书。比如,孙吴的名将凌统,死的时候多少岁呢?现今通行的标点本都是“四十九岁”。但是,类书《北堂书钞》《太平御览》所引用的《三国志》,则是“二十九”。再根据《建康实录》的记载进行推算,二十九才是正确的,我就据此作了校改。
后世编纂的类书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明朝《永乐大典》。这部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多达三亿七千多万字,编纂于明成祖还没有迁都北京之前的永乐年间。而它的诞生地就在南京图书馆东边不远的明故宫,奉天门东南边的文渊阁。而它完成后的正本最初也藏在南京。可惜这部煌煌巨著,也没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现今只有少数原本幸存于人间了。但是在南京图书馆还能看到它的影印本。
3.2 学说的新贡献——人才理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双向选择机制。群雄并起,人才受到重视,可以自由流动。周瑜就用东汉马援的话劝鲁肃留在江东,他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当今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僚,臣僚也可以选择君主。人才很吃香,所以人才辈出,又催生了人才理论的诞生。当时的知识群体经常讨论题目之一,叫做“才性四本”,专门讨论才能与品性之间的关系,具体有四项,即才能和品性是否分离,是否结合,是否相同,是否差异,简称“离合同异”,四本即四项之意。我国人才学方面传世的第一部专著《人物志》,也在三国时诞生。其作者刘劭,是曹魏学识深厚的大臣。流传至今的《人物志》共3卷12篇,深入论述了认识人才,辨别人才,评价人才的诸多方面,是一部具有时代新特色的开创性著作。
3.3 文学的新评价——经国大业
三国之前的汉代,文学基本上是儒学的附庸,就连作家本身也轻视文学的价值。司马迁就说:“文史星历,流俗之所轻也。”(《报任安书》)扬雄也说自己年轻时写的赋,属于“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小玩意儿(《法言》)。
但是,到了曹丕,就完全不同了。他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给予全新的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文学属于治国的大业,具有不朽的价值。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作出如此高度评价者,曹丕是开风气之先的第一人。曹丕还在《又与吴质书》中,对建安时期同时代作家群体的创作进行评价。他本人就是文学大家,深知其中甘苦,所以他的评语非常公正和中肯,如评价陈琳是“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撰写奏章之类文章时气势非常充沛,可惜文句稍微繁杂了一点。)。以作家的身份评论同一时代的作家群体,而且能秉持公正和爱护的态度者,曹丕也是开风气之先的第一人。由于曹丕的突出贡献,鲁迅先生才会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
随着对文学的重视,文学地位开始独立,文学创作出现各种新气象。比如,最早的作家群体出现了,就是东汉建安年间的“三曹七子”: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为三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为七子。最早的亲属作家群体也出现了,除了上面的“三曹”,还有“二陆”,即陆机、陆云兄弟。他们是名将陆逊的孙子,祖籍吴县(即今苏州)。他们在孙吴成材,后来成为照耀西晋文坛的双子星座。最早的作品时代风格也出现了,就是诗歌艺术的“建安风骨”,指感情充沛慷慨,格调刚健清新。唐诗是古典文学的高峰。而建安文学中的诗歌,对后来的唐诗影响很大。初唐诗坛革新的先驱陈子昂,盛唐的诗仙李白,都对建安风骨高度推崇,李白就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
三国的科学技术取得很多新成就,下面介绍最为突出的两朵金花。
4.1 医学的新成就
医学是最能体现人性关怀的领域。东汉末的建安年间,出现了三位医学界的神圣级人物,即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以及医仙董奉。他们不仅造福于当时的社会,而且对后世的中医学有深远影响。
华佗的本名叫华敷,谯县人氏(今安徽亳州市),是曹操的同乡。为啥又叫华佗呢?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因为当时传播佛教的梵语当中,表示药物的词汇“阿伽陀(agada)”,后面两个音节(gada),与当时中文“华佗”的读音近似,所以“华佗”,其实就是“药神”的意思。这是当时民众对医术高超的华敷,表示崇高敬意的尊称。
华佗是全能型医学家。内、外、妇产、儿,科科医术精湛,而且还擅长健身和养生。在临床医疗上,他是口服麻醉剂“麻沸散”的发明者,病人口服之后失去知觉,他就开腹动手术,切除坏死的肠道,缝合后涂上自制的药膏,“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三国志》卷29《华佗传》)。在健身上,他是健身体操“五禽戏”的发明者,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达到活动筋骨,强身健体。他的徒弟吴普坚持做,活到90多岁。在养生上,他还是养生养颜独家秘方“漆叶青黏散”的发明者。漆树的叶,再加青黏,即中药的黄精,按比例配制。他的徒弟樊阿坚持服用,活到100多岁。我参照他的配方,每天服用黄精粉,很少感冒。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人。他被后世誉为“医圣”,因为他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医疗技术极为精湛,而且还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发展和创新,现今传世的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这两部书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承前启后,在治疗学和方剂学两方面,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方法,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堪称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著作,被后人视为中医学的经典。书中针对各种病症而留下来的大量经典性处方,比如桂枝汤、四逆汤、大小青龙汤、大小承气汤等等,不仅清楚罗列成份和分量,而且还把熬煎和服用的方法也交代得明明白白,所以现今依然在广为应用,堪称造福后人,功德无量。
建安年间还有一位医仙董奉,因为医术精湛,被视为神仙。交趾郡太守士燮,患病昏死三天。董奉在病人口中放进药丸,加水之后摇动头部,使药丸进入胃部。一顿饭的功夫,病人就睁开眼睛。几天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他医德高尚,不收红包,看病全免费。病人痊愈,只须在他住处栽杏树五棵。等到杏树结果,他就用来换粮食,救济饥饿的穷苦百姓,所以“杏林”就成为后来赞美医生德艺双馨的词汇。董奉的家乡侯官(今福州市),以及他行医的交趾郡(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都是孙吴的领土,所以他是孙吴的神医。而孙吴在治疗外伤上,还有一位姓卓的神医。孙权在合肥的逍遥津,遭到张辽的突袭,猛将凌统拼死捍卫孙权,身负重伤频临死亡。卓医生运用自己配制的良药,竟然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4.2 数学的新成就
三国还是数学家不断涌现的时代。成就最突出的要数曹魏的数学家刘徽。流传后世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注》,就是他在曹魏景元四年(263),留给后世的经典性著作。
《九章算术》,本是三国之前出现的数学专著,介绍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和答案。共计9类,每类一章,故名。9类问题大多与实际生活相关,比如第一章“方田”,就是介绍不同形状田块的面积计算。后来的很多数学名词,比如开方、勾股、方程等,就来自这部书籍。
但是,这部书的答案过于简单。比如这道约分的题:“今有十八分之十二,问:约之得几何?答曰:三分之二。”十八分之十二进行约分,答案只有四个字“三分之二”。至于为什么要约分,就完全没有说。而刘徽的注释说:“分之为数,繁则难用。设有四分之二者,繁而言之,亦可为八分之四;约而言之,則二分之一也。故为术者,先治诸分。”意思是说:分数的数值大了,运用起来就不方便。比如四分之二,用大的数值表示,是八分之四;但是约分之后,是二分之一,就好用了;所以学习算术,先要学会约分的方法。这样一解释,就使读者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刘徽更为突出的新成就,还在对若干重要问题的深入注释,相当于专业性的研究论文。比如著名的圆周率计算新方法,他为此写了上千字。
第一步,他指出以往常说的“周三径一”,即圆周长是直径三倍的说法,并不准确,说这只是适用于圆内接正六边形。这种六边形的六条边,长度相等,加起来正好是直径的三倍。
第二步,他提出自己精确计算圆周率的创新方法:就是从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不断把边的数量加倍,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正九十六边形,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等等,对圆周进行更多的分割之后,再来计算正多边形的周长,以及周长与直径之比。对圆周的分割越多,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是接近圆的周长。用刘徽的话来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第三步,他又亲自进行示范性的计算。从正六边形开始,直到正一百九十二边形,结果他计算出来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是3.141029。刘徽这种独创性的新方法,后世称之为“割圆术”。而他的新,至少有三点。
一是概念新。现代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其基础是极限概念。意思是可以无限接近,但又永远不能达到的某一点。中国很早已经有类似的思考,如《庄子·天下篇》说:“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取一半,截取一万代也截取不尽。)然而庄子只是从哲学的角度而言。至于最先把极限概念应用到数学的圆周率计算,刘徽则是最早的先驱者。
二是方法新。他将正六边形变为正十二边形之后,巧妙利用勾股定律,通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就可以求出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来。而且这一方法还有通用性,可以继续用来计算下面一系列倍增正多边形的周长。
三是数据新。刘徽本人的示范性计算,可惜只做到正一百九十二边形为止,没有再继续。但是,就这样得到的数据即3.141而言,已经达到圆周率小数点后面三位,是当时准确度最高的新数据。现今有学者认为,后来南朝宋齐时代的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得到小数点后面七位的世界领先结果,即3.141 512 6与3.141 592 7之间,也是运用了刘徽的割圆术,将正六边形翻了11倍,变成正12 288边形之后计算出来的。刘徽在数学上的突出贡献,得到现今世界数学界的高度评价。
三国之前的汉代,对外开放,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方向主要在东、西两面。向东是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向西是西域。但是,到了三国的孙吴,又新增加了东南和正南两个新方向。
在东南方向,孙权黄龙二年(230),派出上万军队的船队,探求海外的地区。目标是两处:一处叫夷洲,也就是现今的台湾本岛。另一处叫做亶洲,相当于现今何处还没有定论,有说是日本。《吴主传》:“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探求的结果,亶洲太遥远,没能到达;却成功登上了夷洲,也就是台湾本岛。《三国志·吴主传》上的这一段史文,是史书中关于大陆和台湾,最早发生关系的开端性记载。
在正南方向,孙权从黄武五年(226)之后开始,从岭南的交州,多次派出船队,走向南海。其中两位带队使者,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先后到达境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部)、堂明(今柬埔寨北部)等国(《吕岱传》)。《梁书·诸夷传》说是两人的船队“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康泰还在扶南国,见到了古印度中天竺国来到扶南国的使者,双方交谈接触,对方向康泰介绍了本国的情况,说中天竺国是佛教兴起之地,土地肥沃,有一条大江(当是恒河)等等。于是孙吴又同古印度有了联系。康泰、朱应二人记录南海诸国情况的专书,包括前者的《吴时外国传》,后者的《扶南异物记》,还有部分文字保留在《太平御览》等典籍之中。我国通过南海的海上航道,积极主动了解外部的世界,与南海的各国进行交流,这是最早的开创时期。
千年之后的明朝永乐三年(1405),又有郑和在南京受明成祖委派,率领两万多军队,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市东浏河镇)出发,也沿着这条路线通过南海,继续向西,开始了下西洋(印尼加里曼丹岛之西到非洲东岸一线)的系列性壮举。
在战乱中诞生的三国,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政权机器的重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曾经对过去东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诸多深远影响的新变革。这里只介绍其中的一项,即官员分级的九品新体制。
三国是古代职官制度承上启下的变革期,蜀汉和孙吴两国,大体还沿袭东汉的老办法,把官员分为十七等。最高的一级是中央执政大臣,即大将军、三公。最低的十七级是底层小办事员,叫做佐史。至于曹魏,曹操时期也沿袭东汉。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因为政治上需要显示新王朝有新举措,而东汉的老办法又很复杂,不便操作,于是参照人才选拔的九品中正制新方法,改用九品等级的新官制。最高是一品,有三公、大司马、大将军等;最低是九品,是各级政府的低级办事员。九品官制从此长期实行,直到明清,存在了上千年。甚至还流传到附近的邻国,韩国首尔的王宫大门外,就还有指引朝见官员的石碑,注明九品中的某一品级,以便让官员按自己的品级分类站队,等侯进宫朝见。后世常说知县是“七品芝麻官”,其实把县官定为七品,最早也是在曹魏。曹魏的县级行政长官有三等:大县六品,中县七品,小县八品。总之,曹魏创新性的九品官制,影响到后来的各个朝代,长达上千年。
以上六个方面,就是我们对《三国演义》的背后,三国时代新风貌的回眸。尽管这样的勾画是非常粗线条的,但是已经足以看出三国时代真实的风貌,与三国演义展示的情景完全不同:一个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另一个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个在毁坏,一个在创造;一个是在张扬黑色的兽性,一个是在展现绿色的人性。不言而喻,一个时代的总体风貌,是由当时的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既然三国时代呈现出这样的总体风貌,那就充分说明:尽管三国是一个战争时代,但是当时的社会群体,又在总体的人性上,不断发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传送具有阳光的正能量。根本不像一些评论所说的那样,完全就是一个你砍我杀,你欺我诈,人性不断沦丧,大量散发负能量的阴暗时代。
《三国演义》的性质是小说,而小说这种文学体裁,重点是讲述人物的故事,所以即便涉及到人性的描绘,那也主要是个体人物的人性,很少涉及到社会群体的总体人性。今天来讲三国时代的新风貌,就是想在这一方面填补空白,为大家今后深度阅读《三国演义》,提供一点参考。
最后,我们一起来把《三国演义》中杨慎写的开篇词高歌一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方北辰四川大学教授。四川成都,610000。
A New Look on Times of the Three Kingdoms:Review of the History Behind the Classics
Fang Beichen
The copious descriptions of bloody slaughter,secret intriguemakemany readersmisconstrue the tim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the dark age with no creation and humanity but destruction and wars.This paper proves with numerous facts that the period creates positive energy and a new look in all-round ways,thus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veness and progressivenes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Humanity.War.
K235 I207.413
2014-01-15 编校:刘 明)
*本文系方北辰在第四届南图阅读节上所作主题讲座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