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妥为西域人及其他

2014-06-13 20:37封传兵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西域校本

摘 要 《隋书》是研究有隋一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隋书》是目前最为通行、最便阅读的重要版本。笔者在阅读中华点校本《隋书》时,发现其在点校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兹利用张元济百衲本《隋书》,参考南京图书馆藏武林竹简斋石印本等本子,对中华本《隋书》儒林传部分加以举证, 如儒林何妥为西域人、刘绰师法郭懋而非郭懋當、隋书为唐时所编当避“渊”字讳等,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 《隋书》 儒林传 札记 何妥 西域 刘绰 郭懋 避讳

分类号 K241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是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该本已失传。今仅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笔者在阅读中华点校本《隋书》时,发现其在点校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兹对《隋书》儒林传部分加以举证,以就正于方家。

1.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儒林传卷七十五《何妥传》:“何妥,字栖凤,西城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妥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1] 1709

按:“西城人”当作“西域人”。《隋书》误,中华点校本未出校语。《北史》卷八二《何妥传》[2]2753、《通鉴》陈纪八误同。《北史》点校者对“西城人”已有所疑,“何妥先世当为西域何国人,疑《通志》是。”[2]2773检《册府元龟》卷七七五《总录部》幼敏条第三:“何妥,字栖凤,西域人。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3]9210又卷八一二《总录部》富条:“隋何妥,字栖凤,西域人也。父细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西州大贾。妥终国子祭酒。”[3]9658《通志》卷一七四儒林传:“何妥,字栖凤,西域人也,父细脚胡,通商入蜀,遂家郫县。事梁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至巨富,号为西州大贾。……”[4]2810《册府元龟》《通志》所引均不误,《隋书》“城”“域”,形近而讹。又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西州”,一指汉晋时凉州的别称,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二是指公元640年,唐灭高昌置西州,辖今吐鲁番盆地,治高昌,在今吐鲁番东南[5]279。又“西城”,汉西城县在今陕西安康西北,西魏移今安康。东汉时在此建西城郡,魏名魏兴郡,西魏称金州[5]280。又“郫县”,古称“郫”,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5]724。“西域”,是指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狭义上西域与西州历史地理范围一致[5]281。若何妥为西城人,则与其父由胡入蜀,号为西州大贾相抵牾;而为西域人,与其父本为胡人正相符。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正改作“西域人”[6]55-56,可参。据上,何妥为西域人无疑,当以《北史》《通志》为是。

2.《隋书》儒林传卷七十五《何妥传》:“……今当官之人,不度德量力,既无吕望、傅说之能,自负傅岩、滋水之气,不虑忧深责重,唯畏总领不多,安斯宠任,轻彼权轴,好致颠蹶,实此之由也。”又同卷“时苏威权兼数职,先尝隠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岩、滋水之气,以此激上。书奏,威大衔之。”[1]1711

按:“傅岩滋水”当作“傅岩渭水”,中华点校本《隋书》未出校语。《通志》卷一七四误同。检《北史》卷八二:“……今当官之人,不度德量力,既无吕望、傅说之能,自负傅岩、渭水之气,不卢忧深责重,唯畏总领不多,安斯宠任,轻彼权轴,颠沛致蹷,实此之由。”[2]2755又同卷:“时苏威权兼数职,先尝隠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岩渭水之气,以此激上。书奏,威大衔之。”[2]2755《册府元龟》卷五三一谏诤部规谏第八:“……今当官之人,不度徳量力,既无吕望傅说之能,自负傅岩、渭水之气,不虑忧深责重,惟畏总领不多,安斯宠任,轻彼权轴,好致颠蹶,盖此之由也。”[3]6342又同卷“时苏威权兼数司,先尝隠武功。故妥言自负傅岩渭水之气,以此激上。书奏,威大衔之。”[3]6342《北史》《册府元龟》均不误。此处亦可据历史典故证明。“傅说”“太公”的历史典故为人熟知:“傅说被刑筑于傅岩,武丁以为己相”;“周文王卜兆,遇太公吕望于渭水之滨”。据上可知,“滋水”为“渭水”之误,当以《北史》《册府元龟》为是。

3.《隋书》儒林传卷七十五《刘焯传》:“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父洽,郡功曹。焯犀额龟背,望高视远,聪敏沈深,弱不好弄。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授诗于同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當,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1]1718

按:“受左传于广平郭懋當,问礼于阜城熊安生”一句,“郭懋當”,又有文献作“郭懋常”或“郭懋”者,此处当出校语。“常”与繁体“嘗”、“當”字形近,容易产生讹误,清代学者已提出怀疑:朱彝尊径改为“郭懋常”,其所著《经义考》卷七八书:“刘氏焯《尚书义疏》:《唐志》二十卷,佚。《北史》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7]85又翁方纲《经义考补正》:“刘氏焯《尚书义疏》:《唐志》二十卷,案二十当作三十。《北史》条内,受《左传》于广平郭懋,懋下脱‘常字。”[8]13王太岳《四库全书考证》史部卷四十六“经义考”条:“刘氏《尚书义疏》、《唐志》三十卷,刊本三讹二,据《旧唐书》改。《北史》刘焯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刊本脱‘常字,据《北史》增。”[9]646检《北史》卷八二《刘焯传》中华点校本[2]2762、百衲本(影印元大德刻本) [10]1106《北史》武英殿本等各本均作“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嘗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疑清人朱彝尊、翁方纲等据《北史》误本,改“嘗”为“常”。又明初刻本《册府元龟》[3]9644、宋残本《册府元龟》[11]3038卷八一二、《通志》[4]2803卷一七四皆与《北史》各本同,不误。据上,“當”疑为“嘗”之误,中华点校本《隋书》承北衲本《隋书》“郭懋當”[12]766之讹,当以《北史》《通志》《册府元龟》等为是。endprint

4.《隋书》儒林传卷七十五《刘炫传》:乃自为赞曰:“通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传芳来叶。余岂敢仰均先达,贻笑從昆?徒以日迫桑榆,大命将近,故友飘零,门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亲故莫照其心,后人不见其迹。殆及馀喘,薄言胸臆,贻及行迈,传示州里,使夫将来俊哲知余鄙志耳。”[1]1722

按:“仰均先达,贻笑從昆”句中“從昆”当作“後昆”。检《北史》卷八二:“通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徽美,传芳来叶。余岂敢仰均先进,贻笑後昆?……”[2]2766又《册府元龟》卷九〇九穷愁条:“通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传芳来叶。余岂敢仰均先达,贻笑後昆……”[3]10764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隋书札记部分已有辩驳:“《列传》第四十《儒林·刘炫传》:余岂敢仰均先达,贻笑從昆,页十三上。慈铭案從当作後。”[13]848查《汉语大词典》:“後昆,亦作後绲。後嗣,子孙。《书·仲虺之诰》:垂裕後昆。《隶释·汉绥民校尉熊君碑》:追羡遗绩,纪述前勋,于是刊碑,以示後绲。宋苏轼《吊徐德占》诗:死者不可悔,吾将遗後昆。鲁迅《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敢契贞石,以励後昆。”[14]961“從昆”,检《基本古籍库》,尚未见其他用例。若作“從昆”,则无法与“先达”指“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先行者、前辈”相匹配;而作“後昆”即“後来者、後代子孙”与“岂敢仰均”连用,有“不敢仰视而等量齐观”之义,与“先达”义正相合。据上,《隋书》此处当作“後昆”,于义为优。“從昆”“後昆”,形近之讹,当以《册府元龟》《北史》为是。

5.《隋书》儒林传卷七十五《王孝籍传》:孝籍郁郁不得志,奏记于吏部尚书牛弘曰:“窃以毒螫肤,则申旦不寐;饥寒切体,亦卒岁无聊。何则?痛苦难以安,贫穷易为蹙。况怀抱之内,水火铄脂膏;腠理之间,风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缄唇,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伏惟明尚书公,动哀矜之色,开宽裕之怀,咳唾足以活枯鳞,吹嘘可用飞穷羽,芬椒兰之气,暖布帛之词,许小人之请,闻大君之听。虽复山川不远,鬼神在兹,信而有征,言无不履。犹恐拯溺迟于援手,救经缓于扶足,待越人之舟楫,求鲁匠之云梯,则必悬于槁树之枝,没于深渊之底矣。”[1]1725

按:“则必悬于槁树之枝,没于深渊之底矣”句中“槁树”“深渊”当作“喬树”“深泉”。检《北史》卷八二《儒林传》:“……虽复山川绵远,鬼神在兹,信而有征,言无不履,犹恐拯溺迟于援手,救经缓于扶足,待越人之舟楫,求鲁匠之云梯,则必悬于喬树之枝,没于深泉之底。”[2]2769又《文苑英华》卷六九一《上牛弘书》:“……信而有征,言无不履,犹恐拯溺迟于援手,救缢缓于扶足,待越人之舟檝,求鲁匠之云梯,则必悬于喬树之枝,没于深泉之底矣。”[15]3563《北史》《文苑英华》等均作“喬树”“深泉”,不误。又从语义和避讳方面可证。槁,《说文》本作槀,木枯也[16]119。假设作“槁树”即枯枝与“救经”即“救助上吊的人”,文意不协;而作“喬树”,“喬”《说文》高而曲也[16]214。“喬”为高,正与“悬”“救经”义相符,与“深”义相对。仅据语义,“渊”,与“泉”二者义同,作“深渊”或作“深泉”皆可。然唐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水、深、川”等,《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投鱼深泉放飞鸟。”[17]122可为佐证。隋书、晋书等皆成于唐人之手,避“渊”字讳为普遍现象。又检《隋书》,出现“渊”字,仅此一次,其他涉及“渊”避讳的,均改作他字,如《经籍志三》“《书图泉海》二十卷,陈张式撰。”[18]363书名本为《书图渊海》,讳改。据上,《隋书》此处当作“则必悬于喬树之枝,没于深泉之底矣”,“槁”本作槀,疑与“喬”字形近而讹,“深渊”为后人疏忽唐人避讳妄改,当以《北史》《文苑英华》为是。

参考文献:

[ 1 ] 魏征,等撰;汪绍楹,阴法鲁,等点校.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 2 ] 李延寿,撰;陈仲安,等点校.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3 ] 王钦若.册府元龟(明初刻本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4 ] 郑樵.通志(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5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委会.中国历史地名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 6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56.

[ 7 ] 朱彝尊.经义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5.

[ 8 ] 翁方纲.经义考补正(影印本)[M].台北:台湾广文书局,1957:13.

[ 9 ] 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影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46.

[10] 张元济,重刊.北史(缩印百衲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106.

[11] 王钦若.宋本册府元龟(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9:3038.

[12] 张元济重刊.隋书(缩印百衲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766.

[13] 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影印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848.

[14] 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961.

[15] 李昉.文苑英华(影印宋刻本配明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6:3563.

[16] 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7] 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2.

[18] 王建.中国古代避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363.

[19] 魏征,等.隋书[M].石印本.武林:竹简斋,1892.

封传兵 湖南理工学院讲师。湖南岳阳,414006。

(收稿日期:2013-06-24 编校:徐忆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西域校本
张骞探西域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