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辉 刘丹凤 韩雪
[摘要]都市区背景下,中心城市的空间地域结构和功能面临着重组与优化,城郊农业发展模式需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首先对城郊农业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时期演化路径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都市区背景下城郊农业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据此提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始动力, 促进城乡社会和谐为根本动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动力”,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都市区;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4-0057-03
一、城郊农业发展路径演化及比较
(一)传统型发展路径
传统型城郊农业主要以满足中心城日常生活需要为目的,以种植易腐败不易储存的新鲜蔬菜为主,并经营菜、蛋、鱼、禽、奶、花卉等农产品,承担着“菜篮子”的重要角色。这种发展路径采取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产量,以缓解中心城农产品需求不足的状况,满足城市的物质需求,提供物质资料。此种发展路径生产方式单一、粗放,且处于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于中心城依赖性较强。由于城市管理者常常忽视生态效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中心城郊区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二)现代型发展路径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区域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的背景下,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已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提供单一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向假日休闲旅游、科技文化观光、乡土乡情体验等多功能转化,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的精神需求。
1体验型
体验型城郊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城市内部地域空间即将进入重组时期出现的。根据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适合在交通方便或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采用,主要有观光采摘(蔬菜、瓜果等)、休闲垂钓、林木风情、亲身务农等模式,如各地兴起的采摘瓜、水果、草莓等。这些模式操作实施简单,投入少,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易形成知名特色产业(中牟西瓜、草莓等)。此外,城市居民亲身从事农业劳动,实现自种、自收、自用,体验乡间劳作情趣,减缓城市生活压力。但生产基地布局零散,基本上是由城郊农民自主经营,企业参与较少,预防市场风险的意识较差。
2示范型
示范型是指城郊农业的科技性,即指农业科技示范园型城郊农业,它是相对于传统城郊农业而言的,用尖端种养殖技术、高科技生产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它是城市化达到高级阶段,随着城市地域空间范围扩张而出现的。示范园以技术、资金密集等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城郊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需综合考虑中心城规模和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同时,示范园可作为农业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的基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如郑州市中牟县生态农业示范园。
(三)演化路径比较
二、都市区背景下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都市区背景下对城郊农业的新要求
都市区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核心概念是指一个较大的人口中心以及与其具有高度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的组合,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强烈,功能联系紧密,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性地域。由此可以看出,外围区的经济、社会、农业、资源等要素需要为中心城服务,具体到城郊农业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是城郊农业适应都市区发展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指区域除了具有农业发展的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外,同时已经具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化的因素,且已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
2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城市规模扩张速度加快,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自然环境逐步人工化的都市区背景下,城市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交通及各种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将转向注重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提升,绿色环保特色农产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成为城郊农业新的发展方向。
3多样性的服务功能。在都市区背景下,城市居民需要城郊农业为其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城郊农业除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鱼等绿色环保食品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更加注重其生态环境功能,以此为远离大城市、回归自然田园风光,享受乡村假日的城市居民提供农业休闲、生态、体验、观光旅游、教育等城郊农业多样性服务功能。
4基础设施可达性。城郊农业除了必备基础设施之外,还特别需要便利的地理位置,即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可达性。在交通方面,城郊农业区域与中心城市要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完善的运输体系;在通讯方面,城郊农业休闲、生态、体验、观光旅游、教育等多样性功能的实现需要良好的通讯网络条件给予保障;在能源方面,需要清洁、可靠的能源供应以保障城郊农业的原生态性。
5政府鼎力支持。城郊农业要满足都市区的各种服务需求,离不开政府对城郊农业的政策支持。都市区范围内城市与外围区域存在着极化—涓滴效应,政府积极发展城郊农业,除了满足中心城市需求外,还能促进外围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产业项目、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给城郊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
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在带来高质量生活条件、便利交通和发达信息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城郊农业具有了生产性、服务性、科技、绿化城市、美化环境、观光旅游、休闲文化游戏等众多新功能。
1农业生产功能
城郊农业除了具备一般传统农业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以保障基本粮食需求的前提下,其生产功能还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良种培养、水肥控制、防虫治病等)、灌溉方式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为中心城提供鲜、活、特、优、名等农副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不同等级职能的城市,大到省会城市、地级市,小到县城、城镇,都需要距中心城一定距离的区域为其提供农副产品和服务,而且这种生产服务功能在新的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2辐射带动功能
城郊农业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依托中心城在科技、通信、交通、资源、资本等经济要素方面的优势来福射带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变为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促进周围乡村区域发展。
3科技创新功能
城郊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将农业与高新技术、高产值相结合,以追求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农产品为最终目标,以建设和采用现代集约方式的农业科技园、农业观光园为载体,满足其科技创新功能,使城郊农业的劳动力条件、农业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得以提升和完善,达到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较好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目的。
4低碳生态功能
城郊农业的低碳生态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减缓中心城热岛效应,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城郊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满足中心城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期望,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建设过程中,就将低碳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开发低碳循环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等农业特色产品,保护生态环境。
5推进城镇化进程功能
城郊农业科技创新功能可以解放部分农村劳动力,而随着中心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可接纳部分劳动力从事非农经济(非农产业),促进中心城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从产业构成上来说,城郊农业推进了中心城的城镇化进程。
三、都市区背景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国外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国外关于城郊农业的研究较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较多,其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可将其归纳为三大基本模式:高度专业化、高度集约化、高产量、高效益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注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协调,较侧重生态与社会功能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以中西欧国家为代表);以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社会与生态功能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
(二)都市区背景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在带来高质量生活水平、前沿的科技、便利的交通与通讯条件的同时,自身也在超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土地资源短缺,城乡差距加大,城区面临着水、空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带来的高能耗、人口膨胀、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空间狭小,工作压力加大,心理疾病增多等问题。这种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仅仅从限制空间扩张是不可持续的。2006年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方略,同时2008年颁布实施《城乡规划法》,从政策和法律角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可限制大都市无限制扩张,又能保证城郊农业和农民的生存发展,也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绿色的需求,解决了城郊生态环境问题与城郊农业的转型方向。
结合前文分析,城郊农业示范园是当前发展的主流模式,其也包含了低碳、保护环境的理念,但此种模式还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城郊农业以示范园的形式存在,发展要以突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永续性为发展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郊农业发展动力机制,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动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为根本动力,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始动力”,以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的新型城郊农业发展模式。
1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始动力。大多数国家的城郊农业最初就是为城市提供日常的粮、菜、禽、鱼、奶、蛋、花卉等日常生活必需农产品,扮演着“菜篮子”的角色,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指新的发展模式也要突出经济效益,以保证城郊农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
2以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为根本动力。城乡的主体是人类,地域空间也是人类活动的承载地。城郊农业除了为城市居民提供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之外,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城郊农业的发展要以城乡社会和谐为根本动力。
3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动力。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城市生存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城市建成区已失去人类聚集到此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特征。因此,城郊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为后续动力,以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生存需要。
四、结语
国内城市的发展仍以向外扩张为主,这为城郊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国外关于城郊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较多,我们不能照搬任何模式。城郊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我国区域发展背景差异较大,没有固有的模式可循,但是不管何种发展模式,必须要走一条兼顾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城郊农业发展道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后续动力,以促进城乡社会和谐为根本动力,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始动力”的发展主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促进城郊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多元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世河,章锦河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J]经济地理,2008(1):142-146
(责任编辑: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