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一个有故事的小城

2014-06-12 09:36云之端
时代报告 2014年6期
关键词:鹤壁雷峰塔法海

云之端

鹤,自古以来,象征着美丽吉祥。鹤飞鹤舞的地方,无疑为世人所向往。鹤壁,曾是仙鹤的故乡,史书记载“古有仙鹤栖于南山峭壁”,由此,鹤壁这一美好名字驰名神州大地。

鹤壁的由来

美丽的淇河缓缓流经鹤壁,孕育了一代代儿女,被鹤壁人民称为“生命河”,而关于鹤壁名称的由来,至今住在鹤山区鹤壁集一带的老人,对于仙鹤与鹤壁地名的联系都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说法。

鹤壁市区北部鹤壁集镇南边有一座访子山,因周文王寻找被殷纣王残害的儿子至此得名,当地百姓俗称南山。此山虽非崇山峻岭,奇峰凌云,但它西依太行群山,东望无际平原,北枕潺潺羑河,南连秀美丘山,历史名人贤士游此都称风水宝地。古时候山上草青林碧,松柏郁郁,奇花怒放,群鸟竞鸣。朝初彩虹挂空,暮晚夕岚飘渺,山中溪流涓涓,泉声叮咚作响,素有“只闻泉声金环动,泉处何人数得清”的美称。

相传,羑河一带曾经山水秀丽、树木参天。有一天,家住外省的柏灵远游路过此地,见羑河两岸山水宜人,便停下了脚步。柏灵发现,这里除了风景秀美,还到处蕴藏着五色土,可以烧制陶器,实在是个难得的好地方。于是,他决心要在此地安家。他日夜兼程返回老家,带领家眷搬到了羑河岸边(今天的鹤壁集),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柏灵把家安置好以后,便开始建窑烧制瓷器,养家糊口。后来,柏灵因生产陶瓷渐渐成为当地的大户人家,而且他还向乡邻传授制陶技艺,使得当地遍布陶瓷作坊,生产陶瓷渐成气候。

柏灵老翁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总是热情招待客人,还免费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食宿。一天黄昏,柏灵刚关柴门准备就寝,忽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轻轻敲门。他急忙开门,笑吟吟地迎客人进屋,灯光下细观来人是位道士。此道士其貌不扬,身矮体弱,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白发长须,但两眼炯炯有神。手握着一把长长的道拂好似生光,格外显眼。柏灵见状忙向前施礼,嘘寒问暖,师父长师父短的十分热情。

当听到道士还没吃饭时,柏灵很快取出从南山摘采的木耳、蘑菇、山菜,端锅拿盆,烧火做饭。不大功夫,柏灵把热乎乎的饭菜端上来,道士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吃了起来。茶足饭饱后,道士来到院里仔细端祥一番,不紧不慢地对柏灵说:“施主心地善良,待人厚道,贫道出家之人,无啥相送,我看你这院中影壁墙上甚是干净,如不嫌弃,贫道愿在这墙壁涂抹一幅字画相送,作个纪念,不知施主意下如何?”柏灵喜不自禁,忙从屋里取出笔墨交与道士。只见道士沉吟片刻,又面向南山拱手相拜,便挥毫泼墨勾画起来。片刻功夫,影壁墙上便出现一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仙鹤图。道士画完刚搁笔,转眼腾空跃上南山,向柏灵拱手相别,刹时无影无踪,惊得柏灵慌忙跪拜院里,高声大喊:“仙人慢走,仙人慢走!”可听到的只是南山的风声和羑河潺潺的水声。

他慢慢站起来,恨自己有眼无珠,不识神仙下凡,只想着自己是不是慢待了神人。想着想着,猛一抬头,只见影壁墙上的仙鹤图熠熠生辉,接着一缕一缕金光从墙上射下来,落地变成8只丹顶如朱、洁白似玉的仙鹤,在院里翩翩起舞,引颈长鸣。柏灵高兴得简直忘了自己,与仙鹤同歌共舞起来,直到天将拂晓,仙鹤霎时上到影壁墙。接连7天,天黑仙鹤从画中走出飞舞,天亮上图入眠,喜得柏灵整天乐呵呵的。

又传,柏灵到一个叫常家河的地方(现鹤壁集乡东头村一带)赶庙会,回家的路上,发现前方有两只仙鹤飞一阵、停一阵,像是在为柏灵带路。柏灵回到家推开院门,发现刚才路上那两只雪白的仙鹤正立在影壁墙上,它们一边梳理身上的羽毛,一边发出悦耳的叫声。仙鹤的到来令柏灵十分欣喜,他赶忙为仙鹤找来两只瓷碗,碗里装上食物和水放在影壁墙下。后来,这两只仙鹤为柏灵家引来了一群仙鹤,终年栖息在他家的影壁墙上。

仙鹤象征吉祥、长寿,柏灵家里住着仙鹤的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纷纷前来争睹仙鹤的容姿。人们都说柏灵是个有福之人,柏灵家这一带也被人们当成了风水宝地,一时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想沾沾仙鹤的福气,纷纷把家搬到了这里,于是羑河两岸人气大增。仙鹤也善解人意,观赏人越多,它们越兴致勃勃,振翅起舞,不仅夜间下图,有时白天晴日也下墙飞舞一番。

就这样,七七四十九天过后,柏灵坐在影壁墙前仔细端详,自言自语说:“天长日久,墙裂画毁咋办?不如我搭棚盖房把它护起来。”他这一说不当紧,只听墙中“吱吱”作响,顷刻间墙倒尘起,8只仙鹤从墙中飞出,直冲南山峭壁,个个伸颈齐鸣,声脆响彻山林,音鸣震击长空,霎时东西南北成千上万的仙鹤从空中飞到南山上空,有的空中翱翔,有的松柏挺立,有的山上展翅,形态各异。至此,山上仙鹤不断,景致格外引人。

有人说:“柏灵吃斋行善,要成仙。”有人讲:“南山风水好,要出贵人。”山南海北的人闻讯都争相到此安家建寨。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集镇,老百姓起名“鹤壁集镇”。鹤壁——这个名字也就问世人间。鹤壁不仅与仙鹤有不解之缘,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也流传于此。

白蛇传说

《白蛇传》在我国家喻户晓。它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历来普遍认为在南宋时期的浙江杭州,距今800余年。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使这一故事在南宋杭州定格。然而,1991年,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在鹤壁市考察罗贯中在隐居地黑山写《三国演义》《水浒传》情况时意外发现,《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鹤壁黑山一带,当地人把这个传说叫《白蛇闹许仙》。

在鹤壁市郊区黑山西南约5公里处的淇河岸边,有一个百丈悬崖青岩绝,青岩绝上有一个直通河底的幽深洞穴白蛇洞。传说洞中有一修炼千年、得道成仙的白蛇仙子。在黑山主峰西侧不远,有一许家沟村,许仙就住在这里。在黑山主峰南侧,有一座依山傍水的金山嘉佑禅寺,寺中有一修行多年的老僧法海禅师。《白蛇闹许仙》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几公里的范围内。

徐家沟村的牧童许仙在放牧途中遇到一受伤的小白蛇,就把它带回家治疗。许仙将小白蛇的伤治好后,放回草丛。这条小白蛇就是青岩绝白蛇洞中的白蛇仙子。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白蛇仙子与许仙结为夫妻,并为附近村民治病祛灾,声名远播。白蛇仙子为村民治病,使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清。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蛇仙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了,香火不旺,法海自然就不高兴。法海知道原因后,试图破坏许仙和白蛇仙子的爱情。endprint

每年春天,白蛇仙子需要蜕皮一次。白蛇仙子在怀孕的那一年春天,需要蜕皮现形,怕吓着许仙,便让许仙去赶会。法海从中作梗,让许仙回家。许仙回到家中,看见床上有一条白蛇,当即吓得昏死过去。为救丈夫,白蛇仙子盗来灵芝,救活了许仙。法海以“人妖不配”和“拯救许仙不被害”为由,将许仙留在金山寺。白蛇仙子向法海要许仙,法海一阵冷笑,说道:“大胆蛇妖,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蛇仙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把水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蛇仙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蛇仙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

传说原型出于黑山

黑山又名墨山、金山,属太行山余脉,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境内,古为翼州之地。这里峰峦叠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是墨子、鬼谷子、罗贯中等历史名人隐居之地。黑山还流传着许多神界仙女和下界凡人成亲的动人传说。北魏左思《魏都赋》记载,连眉仙女配犊子的传说就出自黑山。这一传说的具体内容在清乾隆三年《汤阴县志》中也有记载:“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具去,人莫能追。”

黑山一带的青岩绝与金山寺仅距数里。近年从村里井台、房基下曾发现从寺院拉回的残碑上记载有:“金山嘉佑禅寺者,诚此方古迹之福地也。宋朝初建,大元重修于至正庚子之年,奉敕乃重修而已矣。”金山寺中还有一龟驮龙盘碑,它是中原地区唯一的一通蒙汉文字圣旨碑。碑文记载了宋仁宗、元仁宗保护金山寺的圣旨。而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所述的浙江杭州西湖一带根本没有金山寺,这就使法海的出处失去了依托,因此,只好从数百里以外的江苏镇江借庙敷衍。

据杭州雷峰塔地宫的挖掘报道,雷峰塔原名黄妃塔、王妃塔,建于公元975年,是吴越王钱俶为庆贺爱妃黄氏得子所建,与《白蛇传》故事无关。可见其雷峰塔之名,也是由黑山金山寺的雷峰塔移植而来,冯梦龙版本的白蛇故事处处显露出移花接木、东拼西凑、人为雕琢的痕迹。

《白蛇闹许仙》的故事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描写的内容相比更具有合理成分。黑山传说的主人公许仙是出生在徐家沟村的许姓少年,因救白蛇仙子而与之成亲,因而被人们称为许仙,人物出处及姓名来历比杭州的许宣更真实。

白蛇仙子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以身相许,与他结为夫妻,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不仅符合我国民间的传统道德,比冯梦龙所述白娘子为向许宣借伞而一见钟情,更符合生活逻辑。

黑山传说中的法海是与许家沟村相邻的金山寺的和尚,对相距不远的白蛇洞的“妖精”可能早有耳闻,因此,他对平日里就认识的许仙被“妖精”迷惑更加关注。又因白蛇仙子施药看病,导致金山寺香火不旺,双方产生了直接的利害冲突,才引起他对许白婚姻的干预。这比镇江金山寺的长老法海“遥感”到二三百公里外的杭州人许宣“中妖”,并对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许白爱情婚姻进行干预,更容易被人理解。

专家的考察让我们确信,鹤壁黑山理所当然地是《白蛇传》故事的起源地,美丽善良的白蛇仙子曾在鹤壁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但鹤壁并没有像杭州一样因《白蛇传》而扬名,一方面是因为中原战火不断,经济逐渐衰败,另一方面是因为鹤壁的历史文化太厚重,传说则显得微不足道。

冯梦龙一生主要活动在江南,鹤壁黑山一带的传说怎么到了冯梦龙的笔下?鹤壁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傅玉林对《白蛇闹许仙》的传说有10多年的研究,他认为这与宋室南迁有关。跟随皇帝赵构南迁的文人、武夫,其中不乏传说的痴迷者。岳家军在这当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岳飞是汤阴人,汤阴距黑山10多公里,跟随岳飞的将士中有不少黑山附近的人。这些人随宋室南迁后,很可能把家乡的传说带到江南。

赵构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皇上有如此爱好,宠臣自然会乐意奉上。于是,他们就把自己钟爱的《白蛇闹许仙》传说献给赵构。听腻了正统故事的赵构,对色彩奇幻、情节曲折的《白蛇闹许仙》传说十分喜欢。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明代才子冯梦龙也许是从传闻中得到了这个传说,便信手拈来,与当地《西湖三塔记》《雷峰塔》传说进行嫁接、融汇、演变,最终演绎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开头,首先影射出故事的出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关专家表示:“这首诗的目的可能是间接地告诉人们,《白蛇传》的传说是和赵构一起从中原来的。”至于,为什么把《白蛇传》故事的发生地点从鹤壁黑山搬到杭州西湖,只有冯梦龙自己能说得清。

光阴似箭,倏忽千年。黑山的金山寺目前尚有部分留存,黑山的雷峰塔虽早已坍塌为废墟,但遗址还在,而当年白蛇仙子在青岩绝修行的白蛇洞至今依然香火旺盛,人们称白蛇仙子为白衣菩萨或白衣娘娘。

不管是《白蛇闹许仙》还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都把白娘子塑造成传奇女子的形象,她温柔贤淑,坚强能干而且漂亮可人,具有中国传统观念中女子的全部优秀品质,倾倒了历代男女老少。《白蛇传》另一个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它是雅俗共赏的,在屋前房后、旅途之中、厅堂斗室,在闲聊时,人们都喜欢讲它,也喜欢听它。它随遇而安,随着大批的中原人外迁异地,《白蛇传》的传说也从中原传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走进徐家沟村,虽然时值盛夏,但山峦、树林、河流、村庄都被白茫茫的浓雾笼罩着,仿佛看见白衣仙子走来又走去,在清澈的淇水边清洗草药。记者和村里的妇女谈起古老的传说,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白蛇、许仙、水漫金山,好像这传说如同平日里描花绣朵的手工艺品一样,虽然美丽,却习以为常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鹤壁雷峰塔法海
鹤壁市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鹤壁窑简述
通过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家庭农场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浙江杭州雷峰塔
杭州西湖雷峰塔文化景观探究
白娘子VS法海
法海不懂爱等2则
法海的悲剧
雷峰塔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