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探究

2014-06-12 18:52付秀芸吕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对策

付秀芸 吕萍

摘要: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装备制造业集群性强,园区化的集聚性发展促使装备制造产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同时集群化规模化的正外部性反作用于园区经济体,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装备制造业是贵阳市的第一主导产业,是贵阳市集群化发展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产业。针对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促进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集聚经济效益,促进贵阳市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规模经济;现象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1203

世界上大部分的财富都是在产业集群的块状区域内创造的,区域经济发展走集群化、规模化道路是突破经济发展缓慢问题的重要路径。装备制造业是贵阳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它起着联系材料、电子和零配件加工行业,直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延展产业链的重要作用,选择以集群化、规模化的方式发展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是贵阳市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发挥区域资源聚合优势的必然选择。然而,受经济集群发展起步较晚、区域经济总量较小、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势不突出,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理性分析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合理化建议推动贵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是实现区域规模经济效应的必然选择。

1产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概述

“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中首先提出。Porter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零部件与服务供应商、配套与互补产品制造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等)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一种集合,它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领域的一定数量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集中和聚合,形成集群,共享资源与信息。”目前,国内不少地区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的完善与发展,正积极采用“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发展园区经济。园区经济是一种政府运用“规模经济”的经济思想,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方式通过行政、市场等手段引进或引导具有与主导产业价值链相关联的企业、配套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以做大经济运作的“盘子”来获取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降低每单位、每区域的生产投入,提高使用技术的效率,促进产业链完善与发展的经济发展策略,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装备制造业可以借以园区化的形式实现地理空间上集聚的规模效应,继而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经济、增强创新功能的集聚优势实现产业发展收益递增,提升集聚区域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产业群在地域上集聚,实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2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与规模化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的实施,着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贵阳市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

2.1园区产业链发展逐步完善

自2008年贵阳市着手工业园区建设后,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坚定地走园区集群化发展模式,贵阳市政府从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将企业引入园区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前向、后向、侧向进行补链,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目前,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我国七大类装备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行业口径),即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石油机械、特种输送机械、电力设备制造等行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初步形成行业结构合理、综合配套能力强、产品门类齐全、专用技术人才聚集、有较强科研开发与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

2.2园区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以园区为载体的集群化、规模化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形成区域产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利益。贵阳市装备制造业自走园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形式以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增速明显,2011年装备制造业完成了总产值361.9亿元(见图1),同比增长301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生产总值的75.7%。从2005-2010年,企业数量从126-157家不等;主营业务收入逐年提高,从92.1096亿提高到了166.2512亿;利润总额实现了从亏损至盈利的局面,2010年实现总利润9.6323亿。但是,贵阳市园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全国发展程度仍存在一定距离。

图12008——2011年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图

数据来源:1.2009-2012年贵阳市工业经济月报;

2.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图22005-2010年贵阳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

指标变动图

数据来源:2006年-2011年贵阳市统计年鉴。2.3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截至2011年底,贵阳市十大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5亿元,产业项目投资250亿元。建成园区道路85公里,供水管网124.7公里,排洪大沟48公里,平整土地15621465平方米,修建安置房539319平方米,入园企业582家,提供了8.9万人就业。作为贵阳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两个主要园区: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亦纷纷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做出规划,确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并大力促进产业园区相关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4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式走“以特取胜”的发展道路

贵州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省,而贵阳市却是贵州省经济发展中心,其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70%左右,是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我国顺应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趋势,提出了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中着重指出贵州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及重点发展多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产业基地将极大促进贵州省、贵阳市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借助西部大开发及(国发〔2012〕2号)的“东风”,“贵州制造”将走“以特取胜”后发赶超之路,重点实施“511产业园区”,即培育5个千亿级园区、10个百亿级园区、10个以民营经济为主题的园区,力争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规模增幅达到30%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25%以上,而贵州发展的重点在贵阳。国家政策的倾斜将极大促进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度,结合国内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将刺激高附加值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递增,这将为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和发展动力。

3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贵阳市的装备制造业虽然区域内集中着大批同行业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过低,规模效应不明显,是典型的“集而不聚”,没有建立起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没有形成各类型企业密切合作和分工完善的网络体系,产业链完善程度不高、配套能力差,产业集群优势真正发挥的程度低,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

3.1园区的产业配套不完善

贵阳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在集群发展过程中,企业配套能力弱,产业链延伸困难。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地方中小装备制造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仅停留在为大企业集团作产品服务上,承接产品的粗加工或装配,同时产品研发投入不足,难以跟进主机厂产品研发的步伐,承接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精细加工较吃力,许多配套件委托其他地区企业生产,本地产业链延伸存在障碍。从企业间协同发展方面看:长期受“重竞争轻合作”观念影响,企业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知识、技术、信息传播不活跃,缺少转移机制,企业间技术创新协同性差。园区普遍缺乏一个统一高效的内部知识、技术交流、共享平台,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系不足,技术扩散效应低;从研发联合机制上看:产业的技术转换、产业顶层创新能力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目前园区发展易受短期收益影响,装备制造业园区内引进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只为项目的引进而引进,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且多为生产中低端产品的企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尚未形成,更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集聚在园区内。

3.2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2008年至2011年,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虽然每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总体上升幅度较小,规模小,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也多徘徊在几亿,产业规模效应、外部效应不明显,发展缓慢。由于对“园区规划”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园区内存在“规划规划,图上挂挂”的思想,致使某些工业园区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完整和产业链的完善,而只是一味的“求大求多”、“管量不管质”,导致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主体性不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主机和终端产品企业、产业链较短,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粗放型、低附加值产品居多,高端产品较少,背离了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初衷。贵阳市装备制造业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状况阻碍了贵阳市装备制造集群优势的发挥。

3.3技术创新要素不足

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获得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研发能力不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建设进度较慢,合作研发平台建设欠缺,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由于缺乏能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成长路径的创新型企业家群体、缺乏创新型专业人才和技能熟练的高级技工、研发投入不足、促进技术创新与成长的区域文化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的R&D值、自有知识产权数量、新技术产业化比率、重视合作与非正式合作创新的社团文化落后于其他城市,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技术,集群效应不明显,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而根植性不强。

3.4处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规模、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落后,促使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集群性低,初级产品生产、零部件配套生产、贴牌转包等生产方式转变程度仍有较大转变空间,很多装备制造的高端设备都需要进口,目前仍处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复苏乏力、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和我国人口红利终结、成本持续上涨、资源环境约束、产能严重过剩等宏观因素和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投资不足的影响,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4贵阳市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4.1明确园区管理者职能和作用

发挥园区管委会特殊集成功能,按照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全局的要求,以争夺国际、国内装备制造业制高点的发展魄力,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并坚决按照科学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的要求进行招商引资。此外,要破除“全能政府”的观念,合理界定政府作用边界,明确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范畴,从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园区管委会的服务功能,创造和维护一种有利于企业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研发环境,以促进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地提升。

4.2完善园区产业集群结构

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应完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适量中等规模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群相伴随”的产业集群发展结构模式。根据相关研究可知:龙头企业具有规模大、技术力量和市场谈判能力强、拥有自有品牌;中等规模企业具有研发、营销、战略决策等功能优势;中小型企业群是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基础力量,具有规模小、专业性与灵活性强等优点。因此,要促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稳定发展格局,需要打破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原来单纯的内部规模经济或者单纯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低度化”、“同构化”的无序竞争局面。重点支持小河——孟关装备制造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大产业园区产业的集群发展,突出成套能力、关键工艺加工能力,把附机、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周边园区,避免重复建设,利用两个园区现有的竞争优势,带动其它园区的发展,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重点支持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特种车辆、汽车、航空零部件、液压基础件、装备用特殊钢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培育、支持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詹阳重工、枫阳液压、贵航集团等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引进适量中等规模企业作为支撑,引进一批优质中小企业群补充产业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强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完善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结构。

此外,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实现装备制造业跨地区、园区、行业、部门的互动发展,可以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和谐的创新范围和稳固的地方根植性。工业园区产业的集群发展除了与政府、产业相关外,与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专业市场都有较大关系。有不少学者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成功发展归结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由此可知,区域经济要发展,要靠园区化的产业集群发展,即只有打破地域、行业限制,实现装备制造业跨地区、园区、行业、部门的互动发展以壮大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提升专业市场发展能力,才能促进产业园区的繁荣与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业园区与其他多个园区、行业、市场的互动发展是本地化的“工贸结合、行业促进”,这样的发展路径才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甚至区域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有力保障。

4.3完善产业发展、创新链条

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劳动产业,行业体系庞大、产业链长、品种类型多、专业化协作要求高。通过优化整合产业链,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园区规模化发展,能进一步带动大企业的配套群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提高产业的区域竞争能力。另外,雷鹏(2009)在分析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发展中提出:“完整的创新链(研究开发——柔性专业化生产——市场开拓)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国际经济形势不确信增强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国内装备制造产能严重过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必须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完善产业链,并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园区、根植于园区。

4.4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促进园区人力资本集聚

对于产业园区的集群发展来说,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是显现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当下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强大需求但却缺乏高端人才的贵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而言更是如此。劳动力储备情况决定了产业集群与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创新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增加人才投入,大力引进与留住创新型专业人才、高端管理人才、技能熟练的高级技工,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学习、培训以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通过人才引进机制的创新,为贵阳市装备制造园区广纳英才,增强园区、园区产业人力资本的运作能力、集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提高R&D值、自有知识产权数量、新技术产业化比率,大力推动“品牌战略”和“机械工业名牌产品战略实施计划”的实施,促进装备制造业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壮大。

4.5优化创新投融资机制

园区管委会要以降低客商投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收益为目标,最大限度的为投融资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要努力在管理权限、管理政策上下功夫,创造、创新

管理服务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等,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要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创新多种投融资渠道和投融资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取参股、控股、独资、收购、BOT、TOT等多种投融资形式,加入园区基建行列;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贷款贴息、技改支持基金等支持,努力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4).

[2]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146.

[3]李琳.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5.

[4]PORTER M E.Locations,clusters,and company strategy[M]//CLARK G L.,FELDMAN M.E,GERTLER M. S..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253274.

[5]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2530.

[6]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的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354.

[7]金黔在线.2011年贵阳市十大工业园区建设观察[EB/OL].http://finance.gog.com.cn/system/2012/02/21/011348891. shtml,20120221.

[8]中国网.贵州装备制造业强势回归省长誓言弯道超车[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718/1643126031 19. shtml,20120718.

[9]全球五金网.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势探讨研究[EB/OL].http://info.1688.com/detail/1125285982.html,20130418.

[10]雷鹏.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1]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以贵烟为中心的黔中经济区工业产业发展建议[EB/OL].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2012.

[12]蔡宁,杨闩柱.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3,(08).

[13]邱立新,张丽丽.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培育建设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2,(01).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高校规模经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