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贞杰,刘奕,向连,石卫华,潘科,尚青龙,李伟,谭一,王义亮
放血疗法配合肌注腺苷钴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观察
徐贞杰,刘奕,向连,石卫华,潘科,尚青龙,李伟,谭一,王义亮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万州 404100)
观察放血疗法配合肌注腺苷钴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将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B组23例和C组24例。A组采用放血疗法配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B组采用单纯放血疗法治疗,C组采用单纯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A组总有效率为91.3%,B组为72.0%,C组为62.5%。A组疗效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0.01)。B组疗效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和B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差值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差值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放血疗法配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
刺血疗法;中风;麻木;腺苷钴胺
肢体麻木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患肢麻木,尤以末梢部为甚,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影响日常生活功能,重者自觉痛苦难堪,影响生活质量。常规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笔者采用患侧指尖放血配合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25例,并与单纯放血疗法治疗23例和单纯肌肉注射腺苷钴胺治疗24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72例脑卒中患者均为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康复科住院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25例、B组23例和C组24例。3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疾病性质、感觉障碍评分[1]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①临床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疾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障碍,表现为患侧肢体麻木、蚁行感、感觉过敏、无感觉等;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和肺部感染;④没有明显智力或精神障碍,能理解和执行治疗人员的简单指令;⑤感觉障碍评定积分<36分。
①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的脑卒中患者;②既往有严重糖尿病或周围神经病变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感觉异常者。
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①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脑保护、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②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训练、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
2.2.1 放血疗法
取患肢指(趾)尖中点处。对放血部位行严格消毒,在指(趾)腹处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三棱针,以拇、食二指捏住针柄,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针尖0.1~0.2寸,对准已消毒过的部位迅速刺入,刺入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每处放血3~5滴。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2 腺苷钴胺治疗
选用腺苷钴胺注射液(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5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采用单纯放血疗法治疗,取穴、操作方法、疗程同A组。
采用单纯肌注腺苷钴胺治疗,药物、操作方法、疗程同A组。
3.1.1 感觉障碍评定
参照《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改进Fugl-Meyer及Lindmark评价法),共计42分,其中浅感觉(痛、温、触觉)最高积分20分,本体觉(位置觉、运动觉)最高积分16分,皮层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最高积分6分[1]。
3.1.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主要包含日常生活能力,如进食、如厕、转移、穿脱衣物等项目。
痊愈:治疗后感觉障碍评分较治疗前提高≥25分,治疗后总评分≥40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评分≥其最高积分的90%。同时患者自述症状消失,与健肢比较无明显差异。
显效:治疗后感觉障碍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5分,但总评分<40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评分≥其最高评分的70%。同时患者自述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有效:治疗后感觉障碍总评分较治疗前提高≥5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其评分≥最高评分的50%。同时患者自述症状较治疗前有一定的减轻。
无效:治疗后感觉障碍总评分较治疗前提高<5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治疗后其评分<最高评分的50%。同时患者自述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
当积分与患者自述症状的程度不符时,以患者自述症状的改善程度为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A组总有效率为91.3%,B组为72.0%, C组为62.5%。A组疗效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0.01),提示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
B组治疗后疗效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3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A组和B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差值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A组和B组改善感觉障碍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C组。
表3 3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s,分)
注:与C组比较1)<0.05;与B组比较2)<0.05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形态结构受损、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栓子的形成等因素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3],造成感觉传导通路的损害,临床上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感觉障碍[4]。脑卒中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缺失、减退、过敏、倒错、过度、异常、错位及疼痛等[5]。
放血疗法的治疗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张建斌等[6-7]认为,“刺破血络-出血-止血”这一过程中会同时激活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机体在经过一系列的凝血-抗凝的正负反馈过程和酶反应之后,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使机体凝血抗凝的有关指标发生变化。徐斌[8]认为,刺络放血是对血管和血液的特异性双重刺激,不仅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的内分泌机制,通过体液-神经调节途径发挥作用。牛乾等[9]研究发现放血过程中,随着出血量的增多,血黏度有所降低,认为机体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调节与放血量的多少有关。周黎等[10]研究发现刺络放血疗法对脑血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无论脑出血亦或是脑梗死患者体内均存在“瘀阻”情况,致使肢体失于濡养而出现麻木表现,通过指尖放血可刺激机体内经气运行,起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作用,改善体内瘀阻情况,这与现代研究理论亦有相互印证之处。通过本研究发现,放血疗法确有改善肢体麻木的疗效,配合腺苷钴胺疗效更加明显,且操作简便、安全经济。
[1] 周智梁,杨家荣.刺血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偏身感觉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6-7.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郑悦,尹琳,殷卓琳,等.青年脑卒中268例病因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5(2):20-23.
[4]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28-129.
[5]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8 -182.
[6] 张建斌,徐斌,何崇,等.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4):1-3.
[7] 张建斌,姜亚军,芦慧霞,等.刺络放血疗法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44-47.
[8] 徐斌.刺络放血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J].中国临床康复,2004, 8(24):5126-5127.
[9] 牛乾,刘立公,梁子钧.刺血过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即时效应[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77-478.
[10] 周黎,周智梁.刺血疗法对脑梗死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83-85.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Bloodletting Therapy plus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denosine Amine Cobalt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Limb Numbness
-,,,-,,-,,,-.
,40410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 therapy plus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denosine amine cobalt in treating post-stroke limb numbness.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troke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group A of 25 cases, group B of 23 cases and group C of 24 cases. Group A received bloodletting therapy plus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denosine amine cobalt; group B, bloodletting therapy alone; group C,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denosine amine cobalt alone. Pre-treatment dysesthesia score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s and post-treatment dysesthesia score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1.3% in group A, 72.0% in group B and 62.5% in group C.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or group C (<0.05,<0.01) and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post-treatment dysesthesia score differen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or group B and group C (<0.05) and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0.05).Bloodletting therapy plus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denosine amine cobal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post-stroke limb numbness.
Pricking bloodletting therapy; Stroke; Numbness; Adenosine amine cobalt
1005-0957(2014)01-0011-03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11
2013-07-29
重庆市重点学科基金资助项目(2008-47)
徐贞杰(1983 - ),男,住院医师,主要从事脑卒中临床康复研究
王义亮(1970 - ),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wangy l62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