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升,孙旭鸯,刘晓华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林子升,孙旭鸯,刘晓华
(丽水市中心医院,丽水 323000)
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将3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5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7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针刺蝶腭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蝶腭神经节;中耳炎,分泌性;针药并用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0.5%~1%,大约80%的儿童都患过分泌性中耳炎,有30%~40%的患者会反复出现分泌性中耳炎[1]。本病病情可反复持续发作,导致患者的听力下降及耳痛耳鸣等不适,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极度烦躁甚至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2],严重影响各年龄的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和学习。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本病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咽鼓管功能障碍和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相结合是发生中耳积液的真正必须条件[3-4]。目前主要以抗生素、黏液促排剂、鼻用激素减轻水肿的方法治疗以及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室置管等手术来治疗[5-6]。笔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50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152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302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排除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鼻息肉及鼻咽部肿瘤等机械性阻塞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52例。治疗组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0岁,平均(34±10)岁;病程最短4 d,最长14 d,平均(7.3±3.4) d;单耳发病62例,双耳44例;声导抗测试为B型(平坦型)鼓室图者86例(123耳),C型(高负压型)20例(27耳)。对照组中男59例,女4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0岁,平均(34±9)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3 d,平均(7.2±3.2) d;单耳发病64例,双耳44例;声导抗测试为B型(平坦型)鼓室图者85例(124耳),C型(高负压型)23例(28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声导抗测试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听力下降,如传导性耳聋、自声增强、耳内有闭塞感,卧位时有所改善,有轻微的耳痛或间歇性耳鸣。通过检查发现患者的鼓膜失去光泽且内陷,鼓膜呈琥珀色或淡黄色,鼓室有积液,可见液平面或气泡。通过辅助检查纯音测听,患者有轻度的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声导抗检查表现为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声反射消失。所有患者均排除鼻及鼻咽部病变或机械性阻塞因素。
口服头孢呋辛酯片0.25 g,每日2次;口服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300 mg,每日2次;糠酸莫米松喷鼻剂喷鼻,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选用长55 mm银针,进针前予以碘伏进行皮肤局部消毒。进针点可选在颧骨弓的下沿,约相当于颞骨颧突和颧骨颞突合缝线部位稍显膨大处,暂定名为颧颞结节。通常在皮面取穴时,首先应找到颧颞结节这个最明显的标志,然后以左手食指在此结节的稍后方向上轻轻按压,就可触摸到颧骨弓一弯向前上方的最高点,这个凹陷处称为弓形切迹,左手食指尖的宽度正好与弓形切迹的宽度差不多,只要将指头对准压满弓形切迹,并轻轻将该处皮肤向下按压1~2 mm,使其离开颧骨弓下沿,露出进针的缝隙,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在做这些动作前,都应保证做到绝对消毒),把针尖对准放在左手指甲尖中央的前上方,也就是弓形切迹骨缘下方中央最高点处,把针尖先刺进皮肤,再调整针身方向,瞄准前上方蝶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徐徐送入。进针方向要根据所触摸到的进针点与深部蝶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来决定,由于个体差异和解剖的复杂性,一般来说蝶腭神经节的位置多在所选进针点的内上方,且多偏前,少数在其内上方居中,深达55 mm处。故针刺之前,就要预先计算好方向,才能朝着深在而看不见的靶心,不偏不倚地将针刺进。根据笔者的经验,按上述方法进针,成功的概率较高,即长55 mm的针身完全没入皮内,仅留针柄在外,而且连续向深部刺动,针尖无任何阻力,患者立感面部麻胀或出现放电感时,才证明是刺在了翼腭窝内。双侧交替进行,留针15 min。每星期治疗2次,共治疗2个疗程。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鼓膜颜色正常,没有任何内陷,活动良好,鼓室积液全部抽吸干净,听力恢复正常,声导抗检查为A型曲线图。
有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鼓膜颜色和活动有所改善,鼓室积液明显减少,听力有所恢复,声导抗检查为B型曲线图。
无效: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改变,鼓膜颜色仍是琥珀色或淡黄色,鼓膜内陷,鼓室有积液残留,听力没有任何恢复,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7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耳内闭塞感、轻微耳痛、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在耳鼻喉科临床上较为常见,成人和儿童均可能发病。西医常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膜血管收缩滴鼻液、鼓膜穿刺抽液和鼓膜置管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其疗效确切但易反复发作,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有不良反应。
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学“耳胀”、“耳闭”范畴,病因多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日久不愈,脏腑虚损,循经上犯,结于耳窍,耳窍精气闭塞所致,反复发作,邪毒滞留,气血瘀滞,脉络受阻而致病[7]。治疗则以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活血化瘀、祛痰开窍等方法,针刺治疗常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增音穴、外关等穴。但目前上述方法在治疗上存在以下不足,①不能直接作用于咽鼓管,咽鼓管的功能障碍不能及时得到调整和恢复,中耳积液长期存在;②反复地进行鼓膜穿刺易使细菌经鼓膜进入鼓室腔,导致医源性中耳炎;③反复持续的中耳积液,往往需要行鼓膜置管治疗,置管需放置3~6个月后取出,儿童往往需全麻下进行,手术费用较大,治疗时间较久。
针灸技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疾病手段之一,具有创伤小、见效快、操作简便、双向调节机体功能、无明显副反应等诸多优点。针刺蝶腭神经节是在20世纪60年代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及方法,用于治疗鼻病所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根据西医解剖学,蝶腭神经节系属于三叉神经的第2支(上颌支),为感觉神经。此神经在通过翼突上颌凹时,向下发出2条蝶腭神经,在翼腭窝内又合并形成膨大的、结节状的蝶腭神经节,此神经还含有岩大浅神经(来源于面神经)、岩深神经(颈内动脉交感丛),此2支神经在蝶骨的翼管内合成为翼管神经(包含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纤维),并再由蝶腭神经节向前、向后及向下发出许多节后分支,分布到鼻、口及咽鼓管、鼻咽等部位。蝶腭神经节虽主要由感觉神经所支配,但也有部分翼管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参与,随该神经的节后纤维分布于鼻咽顶等部位。交感神经有使血管收缩的功能,因而能使鼻咽部及咽鼓管黏膜血流量变小,腺体分泌物减少。而副交感神经则有扩张血管功能,能使鼻咽黏膜膨大,腺体分泌物大量增加。因此蝶腭神经节具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就必然同时具有这两种神经纤维所起的完全相反的作用。它们在健康状态下互相制约,随时调节,以维护两者之间的平衡,用中医学理论来解释,也就是阴阳平衡的作用。阴阳可互为消长,这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完全吻合。由于炎症等病变,蝶腭神经节的平衡关系被打乱,发生阴阳失衡,甚至长期失调。通常最多见的是鼻咽腔血管充血、扩张,黏膜肿胀,咽鼓管变窄,通气受阻,黏液分泌增加,进而堵塞咽鼓管,造成鼓室内负压,中耳积液等的一般病理变化,即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而交感神经受到抑制,也就是阴盛阳虚。当然病变也可引发黏膜缺血、分泌物减少而使鼻咽腔干燥、结痂,出现鼻咽炎的症状,此为阳盛阴虚,即交感神经处于强势,而副交感神经处于弱势[8]。根据北京同仁医院李新吾教授予以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炎的研究。鼻炎、鼻窦炎和变应性鼻炎患者针刺后即刻显示鼻甲缩小,鼻道变宽,继之分泌物减少,患者自觉通气好转及头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这说明是刺激该神经节所分布区的交感神经纤维在发生作用。许多患者治疗效果是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这与麻黄碱等药液局部作用完全不同,药物的疗效只能是暂时的,而针刺蝶腭神经节却能起治愈作用,李新吾教授认为这是通过中枢神经的自主控制来调节而达到的。最明显的例证是针刺一侧的蝶腭神经节,可同时引起对侧的鼻黏膜也收缩,鼻甲缩小,有时甚至比同侧还明显,说明除蝶腭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对同侧的鼻黏膜直接起作用外,针刺也能刺激反射至中枢系统,由大脑再发出传导至对侧的神经,才能起到对侧鼻黏膜也立即收缩的作用。
此外,肥大性(肥厚性)鼻炎与萎缩性鼻炎的病理变化是完全相反的,但针刺后都是朝着正常方面转化这一现象,可以认为针刺蝶腭神经节具有唤起大脑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重建对局部进行调整的作用,才能使病变不同而针刺部位相同的两类疾病都能获得疗效[8]。根据上述李新吾教授的研究和蝶腭神经节的解剖特点,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无明显副反应的绿色疗法,通过针刺蝶腭神经节,刺激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达到平衡,改善咽鼓管功能,减轻咽鼓管的水肿,从而降低中耳负压,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治疗成本,缩短治疗时间,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手术,并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1] Rosenfeld RM, Culpepper L, Doyle KJ,.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4,130(5):95-118.
[2] Hooper SR, Ashley TA, Roberts JE,. The relationship of otitis media in early childhood to attention dimensions during the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J]. J Dev Behav Pediatr, 2006, 27(4): 281-289.
[3] 刘世英,汪吉宝,余青松,等.分泌性中耳炎致鼓膜穿孔-愈合反复发作8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0(1):31-32.
[4] 何际全.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65-166.
[5] 张军.微波联合吉诺通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85-186.
[6] 王凯,邱建鹤,刘锋,等.莫米松鼻喷雾剂对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5):300-302.
[7] 毛爱军,王雪玲,李公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30-31.
[8] 李新吾.针刺蝶腭神经节——“治鼻3”穴位治疗鼻部疾病的机制分析及有关针刺方法的介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5):193-196.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at Phenomaxillary Ganglia for Secretory Otitis Media
-,-,-.
,32300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t phynomaxillary ganglia in treating secretory otitis media (SOM).Totally 302 patients with SOM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150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152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at phynomaxillary ganglia plus Western medicin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medicine alone.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7%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78.9%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Acupuncture at phynomaxillary ganglia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SOM.
Acupuncture therapy; Phynomaxillary ganglia; Ositis media, Secretory;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1005-0957(2014)01-0047-03
R246.8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47
2013-08-18
林子升(1983 - ),男,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