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吉亮 刘莉莉 纪 慧 王加梅
(山东省泰山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脑卒中病人明显增加,瘫痪致长期卧床的老人越来越多,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已成为老年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若不给予干预措施,在脑卒中患者中有30%~40%会发生DVT,瘫痪或长期卧床的DVT发生率高达60%~75%[1]。一旦发生DVT,致残致死率明显增加。怎样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是摆在老年医学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我院以收治老年病人为主,我科使用气压治疗系统对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进行DVT预防性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卒中单元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卧床病人196例,按入科次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8例,男60例,女38例,年龄65~91岁,平均(73.0±5.8)岁。脑梗死71例,脑出血27例,卧床时间平均22.5天;对照组98例,男58例,女40例,年龄64~93岁,平均(72.8±5.4)岁,脑梗死76例,脑出血22例,卧床时间平均21.0天。两组患者均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慢支肺气肿等老年病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种、伴发病、卧床时间及基本药物治疗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预防措施,护理人员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拍背一次,抬高下肢20~30°,康复师每日给予双下肢按摩及被动活动两次,每次30分钟。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韩国产POWER-Q6000型)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持续充气时间、治疗压力,以患者的自觉耐受为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1.3观察指标 两组以21天为一观察疗程。每日询问患者下肢有无疼痛不适,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及肿胀情况,分别于第1天、7天、21天测量下肢周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胫骨结节下10 cm为测量标志,测量数据大于健侧1.5 cm以上有意义[2]。彩超检查时探头加压发现静脉管腔异常回声,静脉不能被压陷或部分压闭,无血流信号或出现充盈缺损,脉冲频谱不随呼吸变化[3],则诊断为DVT。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完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DVT发生4例(4.08%),对照组发生19例(19.39%),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8,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肢体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其中干预组的4例DVT均发生在1周以后,对照组19例DVT病人中,第1周发生3例,2~3周发生16例。其中1例患者发生肺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缓解。干预组在气压治疗过程中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周径比较(mm)
DVT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而使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下肢水肿、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生命。本研究对照组病人中即有1例突发肺栓塞。DVT公认的发病因素是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参与血栓的形成。有报道[4],各种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肿瘤及长期卧床的慢性疾病是导致下肢DVT的主要诱发因素。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老年脑卒中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高龄因素,年龄作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受到广泛认同。血管内皮细胞随年龄的增长产生促凝物质;高龄患者静脉内膜粗糙,静脉瓣萎缩,氧自由基及活性氧对内膜损害增多;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亢进,纤溶活力下降等致高凝血倾向〔5〕。②老年患者常伴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慢支肺气肿等器质性疾病,多脏器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可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③老年卒中患者一般病情较重,偏瘫恢复慢,相对卧床时间长,下肢活动少,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血管舒缩反射减弱,导致下肢血流速度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④老年卒中常为多发病灶,易致球麻痹,多伴意识障碍,引起吞咽困难,摄入液体量不够;且因病情重,多应用脱水利尿药物,可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进而形成继发血栓。⑤老年卒中患者抵抗力低,易诱发感染、发热,常使用降温毯;老年人浅静脉不充盈,输液困难,或因治疗需要,常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这些均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DVT的发生率会逐渐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23例DVT患者中,2周以后出现者为16例,占近70%。
DVT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如抗凝、溶栓、手术、介入等。但对高龄患者有诸多并发症,特别是脑出血患者多为禁忌。老年卒中患者一旦形成DVT,预后极差。所以早期有效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压力治疗系统是一种机械性、非介入性的物理治疗仪,应用电力通过多腔气囊有顺序反复充气放气形成对肢体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从远端到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可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的增大血流速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了血液淤积。同时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6]。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预防老年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干预组98例病人3周时有4例发生DVT,占4.08%,而传统人工手法按摩的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9.39%,有非常显著差异。气压治疗对患者无损伤,压力适当病人无明显不适。须注意下肢有急性炎症或化脓性发炎导致失血时不适宜气压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如果老年卒中患者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仪器操作简单方便,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且气压治疗力度均匀、有力,避免了人工按摩力度不均及持续性差的弊端,长期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临床应用。
[1] 芦琳.缺血性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5,27(11):659-661.
[2] 田雳,王艳萍,李小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13-214.
[3] 杨力,李建国,张万蕾,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1):651-654.
[4] 侯玉芬,张玥,程志新,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0例病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214-216.
[5] 丁奇峰,崔公让,王恩江,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1例病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5(3):309-310.
[6] 张劲梅,杨路,于妍,等.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术后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B):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