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脑卒中后抑郁是本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若不进行防范可能会造成患者自杀。据统计,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将近一半患者有抑郁症状,一般多发生在发病后2个月至1年左右[1]。由于患者抑郁表现多不明显,部分患者仅表现在语言障碍方面,不易被家属及医护人员察觉,等到抑郁严重时治疗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在脑卒中患者护理及治疗过程中,密切留意患者精神情绪变化,降低抑郁发生概率,是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为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意义,特选取100例本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并行相关生理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HAMD抑郁量表[3]21项评分均不小于18分。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排除精神意识障碍及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两组,均为50例。护理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2~74岁,平均(58.5±16.4)岁。常规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3~73岁,平均(58.4±15.6)岁。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按医嘱服药并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组50例患者给予日常护理。护理组患者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包括:(1)对患者进行知识宣传教育。护理人员利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发症及治疗方式等,并结合患者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使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知识及护理、治疗方法等有全面正确的了解,消除心中的疑问及顾虑,积极配合治疗。(2)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及家属会产生焦虑情绪,往往给疾病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其进行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帮助其调整心态、放下心理包袱并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进行治疗。提醒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应多对患者进行鼓励,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及关怀,减轻抑郁症状。另外注意发现病人的兴趣爱好,鼓励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配合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使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恢复。(3)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运动等方面的障碍,护理人员可与家属配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帮助患者按摩患侧肢体、进行简单的屈伸关节运动、变换体位、伸展肩肘关节等可有效促进患侧血液循环、受损肌肉组织恢复;在语言训练方面可指导患者进行伸舌、鼓腮、吹气等,继而进行张口诱发唇音、舌音到单音节音,尝试开口交流等。可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在愉快的交流气氛中提高患者语言能力。进行一定量的功能康复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恢复,更能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抑郁情绪。(4)饮食以清淡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多食瓜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患者咀嚼食物尽量使用健侧,更好的促进食物吞咽,若吞咽功能有障碍患者可采取半流质食物进行服用,更易帮助消化吸收。
1.3疗效观察 经过1个月系统性护理干预后,以Banthel指数[4]判断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进行评分标准为0至20记为非常严重生理功能缺陷,基本无自理能力;25至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自理能力较差;50至70分记为中度功能缺陷;75至95分为轻度缺陷,基本生活可自理;100分为治愈,完全恢复自理。HAMD评分标准为得分低于8分记为无抑郁;8分至16分记为轻度抑郁;17至23分为中度抑郁;超过24分为重度抑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为得分在0至15分之间为轻度缺损;16至30分为中度缺损;31至45分为重度缺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Banthel指数评分人数比较 护理组经过系统护理干预生活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nthel指数评分人数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神经缺损得分无显著差异,均为中度缺损(P>0.05);干预后护理组功能缺损得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注:与常规组对比,#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人数比较 系统性护理组无抑郁与轻度抑郁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且中度、重度抑郁人数少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人数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对比,#P<0.05。
脑卒中作为心血管类疾病,致死率与致残率相对较高。许多患者发病后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丧失,部分患者发病后甚至完全瘫痪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造成负担。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占所有并发症发生率约20%至60%[5-6]。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及心理学因素共同影响所导致。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能会导致自身疾病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而自身心理调节机能逐渐减弱,对机体直接产生生理病理及生化作用[7-9]。因此,脑卒中后抑郁不仅给患者带来精神与身体的痛苦,更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使患者失去劳动及生活能力,增加脑血管疾病死亡概率。
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主要体现在知识宣传、心理护理、功能康复训练等方面。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积极主动向患者宣传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够使其对疾病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在过程中鼓励、支持患者,帮助其克服焦虑、恐惧心理,正视疾病,帮助其改变错误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与家属配合共同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一方面可改善身体血液循环状况,促进神经修复,提高恢复速度;另一方面能够使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中加强语言及认知功能的恢复效率。通过饮食调整可促进患者营养消化吸收,促进疾病恢复以及增强患者体质及抵御外邪的能力。本研究观察系统性护理对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影响,将所有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不同程度护理。结果显示经过系统护理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焦虑程度较护理前显著改善,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尽可能在不需他人帮助情况下独立完成简单的日常行为,既能够增加患者恢复功能的信心,又能够避免其肌肉组织发生萎缩,有效促进其早日恢复;多与家人、好友进行交流,感受亲朋的关爱与温暖,能够使患者调整心态,重建家庭及社会关系,更好的转变自身角色,更能够促进患者语言及认知方面的功能恢复[10]。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行科学而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同时使患者各项身体机能得到最大的改善,减低疾病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尽早恢复健康。
[1] 钟美容,胡艳宁,王庆武,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7-519.
[2] 罗永坚.急性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12(3):1257-1260.
[3] 李淑娟,胡文立.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评价和处理[J].中国卒中杂志,2009,12(4):945-949.
[4] 王瑾,支惠萍,范霞.脑卒中患者伴发抑郁的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12(1):57-58.
[5] 王林.赛乐特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28(4):12-13.
[6] 钟美容,马秋平,朱秀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9,31(10):22-23.
[7] 战晓梅,卢鸿雁.氢溴酸西酞普兰口服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6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2):45-46.
[8] 邢月梅,曹枫,林援.心理干预对预防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疗效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5):161.
[9] 舒春华,王德强,马念,等.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5-16.
[10] 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脑卒中后抑郁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11(7):22.